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隨著現代工業社會節奏加快,時間越來越趨於碎片化,快餐式的爽劇逐漸成為工薪階層的“解壓神器”。以近期熱播的《延禧攻略》、《鬥破蒼穹》、《橙紅時代》等電視劇為例,剝絲抽繭後,我們會發現它們都遵循了一個類似的“爽套路”。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從“解壓神器”到“精神鴉片”

爽劇的套路,往往是主人公從底層開始,以“奮鬥”為主線,一路過五關斬六將,看似“智慧”地解決問題,實則經不住推敲,即使用二倍速觀看,也不影響觀眾對劇情的理解。爽劇、爽文、遊戲等文娛產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瞭如今觀眾追求“快速獲得快感”的心理需求。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然而,過猶不及,當爽劇開始氾濫,我們會發現,它們正在逐漸拉低觀眾的欣賞品味。當人們習慣快速獲得快感,再把目光放在需要深思的作品上時,便會覺得枯燥,失去耐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爽”竟然成為了越來越多的人評判一部作品好壞的標準,這不禁令人唏噓。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網上曾有人問“你為何喜歡看《延禧攻略》?”,不少網友回答“因為夠爽”、甚至有網友回答可以和女主人公學習“職場處事方式”。而這“職場處事方式”往往圍繞著“如何獲得BOSS的歡心”、“如何拉攏同事”、“如何用計幹掉對手”……等趨於人性灰暗面的手段。

然而,他們不知道,爽劇中的每一個爽點其實都是為人性中的“弱點”精心設計,極大程度地滿足觀眾在現實中無法滿足的幻想。若是將爽劇中的處事方式應用於實際,不僅得不到進步,甚至還會加速“滅亡”。一個頗具諷刺性的現成例子,《延禧攻略》女主角本人吳謹言在爆紅之後即因言行失當被央媒點名批評,這與其在劇中大開金手指的女主光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延禧攻略》女主角本人在生活中的遭遇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不管爽劇如何爽,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現實,現實中沒有這麼多貴人相助,沒有這麼多恰到好處的機遇,爽劇中看似“真理般地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其實並不是真理。

每一個人都有尋求放鬆的需求,爽劇等產品的存在本無可厚非,但當每一個精心安排的“爽點“逐漸成為資本套現的工具,缺乏判斷力的年輕人沉迷爽劇,甚至將爽劇中的一些處事方法當作學習範本的時候,我們應該深思,”解壓神器“是否會變成麻痺觀眾的”精神鴉片“?

不管爽劇如何爽,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現實,現實中沒有這麼多貴人相助,沒有這麼多恰到好處的機遇,爽劇中看似“真理般地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其實並不是真理。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一部好的作品應當能夠發人深省,讓人從虛幻的故事中體悟現實,提高對現實的認知水平,讓人能夠更好地處理和麵對現實生活。這才是藝術作品存在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尋求商業價值和內容價值中的平衡點

資本逐利,人愛愉悅,這都是各自的本能,無法強求。然而,若任由市場按照“本能”發展,結果便是影視市場上低成本、套路化的爽劇越發氾濫。按照爽點進行千篇一律地炮製,換湯不換藥的劇情和人設能夠快速滿足觀眾,資本能夠迅速回本,再加上利益驅使下的“黑通稿”、“黑水軍”等惡性競爭,勢必會讓市場上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事實上,最可怕的不是作品上的“劣幣驅逐良幣”,而是思想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當人們越來越容易獲得快感,便會對一些需要通過稍微努力獲得的快感失去興趣。快速獲得的快感是短暫的快感,通過學習和思索獲得的快感是長期有利於人生的快感。這兩種快感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不可或缺,也不能夠被大幅度傾斜。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一旦人們習慣用“快速快感“取代“長期快感”,這不但是快感發生了傾斜,更是人生髮生了傾斜,甚至有可能傾覆。快速快感,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時間,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毀你向上的勇氣。當這些暢快感分泌的多巴胺退去之後,還是要重新面對現實,還是要為生活去努力奮鬥。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影視文化產品作為具有廣泛傳播意義的產品,它不僅僅有著為國民提供娛樂的責任,也肩負著為國民傳遞“精神力量”的重任。而影視產品作為產品也必定擁有趨利的商業屬性,那麼如何從商業價值與內容價值中尋找平衡點?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部好的作品應當能夠發人深省,讓人從虛幻的故事中體悟現實,提高對現實的認知水平,讓人能夠更好地處理和麵對現實生活。這才是藝術作品存在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多套政策組合拳能否讓影視行業迴歸“內容為王”

今年以來,由於受到“陰陽合同”等偷稅漏稅事件的曝光,霍爾果斯這個西部小城瞬間躍入大眾的視野。霍爾果斯憑藉稅收政策優惠,吸引了上萬家影視公司在該地註冊,曾被不少人戲稱為 “避稅天堂“。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我們曾在《霍爾果斯鉅變 影視公司面臨寒冬or陣痛?》這一文中提到,霍爾果斯政策收緊,無疑規範了整個影視行業。數百家影視公司從霍爾果斯紛紛註銷的背後,是熱錢從影視行業的撤退。一些小公司在洗牌中倒閉關門,一些真正能做出好作品的公司則有望崛起。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影視行業作為一種內容行業,應該回歸一種慢發展的狀態。資本市場給影視行業輸血的概率變小,勢必會戳破影視行業的大部分泡沫,接下來就是老老實實地拼硬功夫,踏踏實實地做業務。

除了在稅收上進行規範,近日人民網、新華網等官媒紛紛發文批評部分自媒體的“黑公關”(通過黑通稿、黑水軍等抹黑對手的惡性競爭行為),並表示“清朗的網絡空間要靠嚴格完善的制度規範和精準有效的法律措施維護。”這似乎是對行業惡性競爭進行規範的行動信號。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熱錢撤退,自媒體整頓……在多套政策組合拳下,表面上看讓影視行業進入了“寒冬”,實則是給影視行業迴歸內容為王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創作環境。慢下來的節奏,將使影視行業逐漸迴歸理性,當賺“快錢”不再那麼容易,才能靜下來思考影視作品的價值。


爽劇氾濫,是“解壓神器”還是“精神鴉片”?



市場需要培養,當觀眾的欣賞水平穩步提高,市場真正成熟,影視行業在內容和製作上精益求精便會成為“本能”,從而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很多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轉型的陣痛,對影視行業來說,眼前的“寒冬”或許是邁向更良性發展的必經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