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地形沙盤的3次“變臉”

講述人:黃如森 於 平 王 丹

黃如森:1956年12月入伍,在原瀋陽軍區某部服役。1978年轉業到黑龍江農墾前進農場,任前進農場武裝部部長。

於平:1977年9月到前進農場工作,2000年任前進農場武裝部部長。

王丹:2001年12月入伍,在黑龍江某預備役師服役。2011年轉業到前進農場,2016年任前進農場武裝部部長至今。

整理人:蔡成本 於洪濤 本報記者 楊銀滿

“我這個老頭子真沒想到, 這些年,小沙盤發生了這麼大變化!”說話的是黑龍江農墾前進農場第一任武裝部部長黃如森。元旦前夕,農場武裝部舉辦“武裝工作40年圖片展”,邀請3位新老部長談歷史話變遷。大家捧上一杯熱茶,看著牆上的新老沙盤照片,聊得不亦樂乎。

“1977年,我剛到武裝部任職時還是在地窨子裡工作,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武裝部才搬進了一間小平房。”黃如森看著照片,打開了話匣子。

“1979年,農場組織大練兵,那時武裝部沒有戰鬥地形沙盤,指揮民兵行動很不方便,大夥打算自己動手堆一個沙盤。人心齊,說幹就幹!我們就在小平房裡搭起木架子擺上木板,從野外弄來黑泥堆成一座座小山,貼上彎彎曲曲的綠紙條代表河道,幾根細長的稻草就是一條條縣鄉公路。”說著說著,黃如森笑了,“當年的沙盤可真小,不足2平方米,要素不齊全,點位更是模糊。”有一年8月,農場某地突發山火,黃如森站在沙盤前搖響電話,指揮民兵撲救山火。當民兵趕到指定位置時,卻沒見著半點火星子。第二天,農場通報武裝部民兵救援不力。黃如森覺得委屈,到了現地一對比,原來是沙盤標識的山頭位置有誤。“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要是打仗,損失就大了。”黃如森感慨道。

“新世紀初,武裝部搬進了新樓,重新制作了沙盤。材料講究不說,各色小旗也插上去了,沙盤上顯示的河流、道路、建築物點位精準度有所提高,但受制於當時的信息化水平,沙盤信息更新速度滯後。”農場第二任武裝部長於平接過話茬說。

2003年7月,上級組織該部民兵緊急拉動。由於一些新修的道路、橋樑未在沙盤上及時得到體現,民兵拉動時還是按照老舊路線走,跑了冤枉路,隊伍未能在規定時間到達指定地點,當場被考核組判為不合格。那一次失利,於平至今記憶深刻,連連感慨:“小沙盤連著大戰場,還是現代化電子沙盤好。”

聽罷,現任農場武裝部長王丹領著大家走進武裝部作戰值班室,打開多媒體沙盤的電源按鈕。一時間,沙盤熒光閃爍。“新沙盤信息化程度高,農場區域內的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河流水系、民兵分佈一目瞭然。藉助先進的聲、光、電手段,翔實的地理信息可通過屏幕和語音同步顯示。”王丹一面介紹,一面用指揮棒對準“三糧庫”點位。瞬時,沙盤上的“三糧庫”座標熒光閃爍,廣播同步響起:“三糧庫座標為北緯××度、東經××度,儲糧××萬噸,面積××平方公里……”

站在新沙盤一側,王丹說:“藉助多媒體沙盤,我們定下的救援決策更加精準高效。運用新沙盤組織民兵搞對抗演練,實戰氛圍更濃。”2017年夏季,濃江突發洪水。接到救援命令後,武裝部領導立即通過沙盤對地域地形情況進行研判,不到5分鐘決策方案下達,30分鐘內,民兵應急分隊到達指定位置,圓滿完成搶險任務,百萬畝良田免受洪水侵害。民兵的高效救援,受到農場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战斗地形沙盘的3次“变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