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國院士塑像永駐母校羅田一中

羅田一中科技樓外,綠化小廣場南,那位種了50年水稻,一生心繫國家糧食安全的“泥腿子院士”朱英國的塑像,在菊花環繞中,靜靜矗立。朱英國院士塑像為黃銅材質,高一點二米,基座高一點二米。

朱英國院士塑像永駐母校羅田一中

朱英國院士於1959年畢業於羅田一中。朱院士與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每次回鄉,都要去看望他的老師。他多次為母校學子作學術報告,並勉勵他們學好本領報效祖國。朱院士個人傳記首發式也選擇在母校舉行。朱英國院士逝世以後,根據家屬意願,同意鑄造塑像,永久安放在母校校園。

朱英國院士塑像永駐母校羅田一中

朱英國院士是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生物學家、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為我國糧食安全、雜交水稻種質創新、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7年8月9日,朱英國因病逝世,享年78歲。

1939年11月出生在湖北羅田的朱英國有一個夢想,長大要當一名農業科學家。1964年,25歲的朱英國從武漢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投身於農業大國最緊迫的課題——水稻雄性不育與雜交水稻的研究。

1972年,朱英國和同事終於利用海南紅芒野生稻與常規稻雜交培育出秈稻配子體雄性不育系類型——紅蓮型。這項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002年,他和團隊選育出紅蓮優6號,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之後,完成紅蓮型新不育系珞紅3A與超級稻珞優8號的選育和利用,獲得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朱英國院士塑像落成後,學生自發前往祭拜。學校政教處組織召開了主題為“傳承院士精神,樹立報國情懷”的班會,激發學生學好知識,服務於偉大中國夢的實現。(易中軒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