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印度由於其地緣政治因素和印度洋戰略,一直是全球軍火貿易市場中的肥羊,其本國武器一直在歐美和俄國之間左右逢源,不管艦艇、坦克還是戰機都不例外。作為印度最大的軍火商印度斯坦航空(HAL),儘管日常摔戰機,但架不住人傻錢多,還是在"印度製造"的旗幟之下靠買授權組裝了從法國美洲豹到俄國蘇-30MKI的"萬國牌"戰鬥機。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常年財大氣粗的印度斯坦航空前幾日卻爆出了欠薪醜聞,公司3萬多員工已經一個月沒發工資了。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印度《經濟時報》用"HAL出現罕見的財政緊張:印度空軍欠了1450億盧比的債"來報道

根據印度最大的英文報紙《經濟時報》在1月9日的報道,HAL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馬德哈文向透露,現在集團目前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進入1月後,公司可支配資金大量減少,因此不得不向銀行貸款100億盧比(約合1.41億美元)來支付員工工資,維持集團短期的日常運作。馬德哈文說:"我們集團財政問題一向挺不錯,至少在過去二三十年裡沒向外界舉債過,這反倒是第一次。"相關人士表示,當前除直升機部門之外,HAL集團員工基本上處於無薪休假狀態。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唯一沒停的直升機部門壓在跟俄羅斯卡莫夫設計局談聯合生產卡-226T模塊化多用途輕型直升機,為此還成立了一個新俄印合資公司IRHL,不過HAL沒了錢估計合作也很難繼續下去了

內憂外患兩開花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在我們日常的印象裡,印度跟中東狗大戶一樣一直是全球軍火市場的香餑餑,一直對外"撒幣"買買買,突然一下子沒錢了反而讓人有些不適應。其實HAL沒錢是必然的,國內和國外的兩方面掏空了他的現金儲備。國內方面,先是印度軍方當起了債主,僅印度空軍就在漫長的採購和維修當中欠了HAL高達1450億盧比(大約20.5億美元)的鉅額債務,這其中還不包括被軍方和國防部通過各種途徑"賴"掉的部分,而截至2017年9月之前,印度空軍卻只支付了200億盧比(約2.8億美元),嚴重阻礙了集團的正常營收。此外,在戰機軍售方面,印度信實防務公司通過在2016年與政府當局的不正當關係獲得了採購法國"陣風"戰鬥機的購買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HAL產光輝戰鬥機列裝路上的絆腳石。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陣風戰鬥機的採購經費導致HAL國產的光輝戰鬥機採購緩慢,前段時間印度曾試圖將該機推銷給馬來西亞未果,畢竟鄰居又不傻,連自己都看不上的戰鬥機別國也多半不會要。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而印度斯坦航空作為一家國營控股,以營利為目的的軍火公司,需要對國家財政負責。印度政府從HAL身上也通過回購和股權分紅獲得了大量的收入,僅在2013-14年至2017-18年這5年期間就向印度財政繳納了接近1100億盧比的收入。在其中最近2018年的一次政府回購當中,印度政府就從HAL身上抽走了112.8億盧比資金,根據HAL工會負責人賽亞迪瓦拉·錢德拉希克哈[[footnoteRef:0]]表示,這一次政府回購嚴重影響了集團運轉的財務狀況。 [0: [] Suryadevara Chandrashekhar]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2003年俄羅斯把過時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送給印度,但由俄國改裝,計劃2008年交付,一來二去改裝費從9億美元變成了28億美元,還延遲到了2013年才交付。狠狠宰了印度一筆不說,還利用印度為俄羅斯喪失的航母製造業交了學費。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國外方面,沒有核心技術還有強烈區域性大國需求的印度一直是俄國人眼中的大肥羊,從蘇聯時期俄國人就通過買賣授權的方式,將米格-21的生產權授權給印度HAL集團生產。解體之後,隨著俄國經濟日益下降,軍工出口和合作授權就成了俄羅斯軍工業主要的資金來源之一,再加之解體和經濟下滑帶來的人才流失和技術斷層也使得俄國需要印度為其"交學費"來發展本國軍工業。從本世紀初折騰了十年花了23億美元才開回家的超日王航母,再到跟俄羅斯合作研發折騰了十年的五代戰鬥機FGFA(T-50印度版),俄國從印度身上得到的好處遠比我們實際看到的多得多。可以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軍工發展回血的強烈需求終於把冤大頭印度的羊毛薅死了。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與俄國共同研發的FGFA五代機(印度特供版T-50)在進展了11年之後在2018年被俄羅斯國防部叫停,從2007年加入開始到結束,印度HAL已經砸了3億美元進入到研發當中,而根據俄羅斯人的意思,印度至少需要額外投入50億美元的研發才能完成。考慮到T-50研發之初資金軍方只能出2成,蘇霍伊需要承擔4成的比例,很明顯俄國人在利用印度研發經費研發T-50。

困境的內因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與其說造成資金流斷裂的原因在國內國外,倒不如說根本原因在於印度斯坦航空自己不長進。作為亞洲第三世界國家當中成立較早的戰機制造商之一,HAL本身並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1940年成立之初,HAL選擇了通過授權代工和組裝的方式建立起了戰機生產線,也曾在60年代自主研製了HF-24風神戰鬥轟炸機,但由於缺少發動機和主要航電等核心技術導致事故頻出。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進入80年代設計的光輝戰鬥機也被"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印度式設計思路從輕型戰鬥機變成了中型戰鬥機的噸位,在"打磨"20年試飛之後成功淪為了世界戰機發展史上的笑柄。長期以來,HAL都只能憑購買授權生產國外先進戰鬥機來滿足本國需求,例如前蘇聯的米格-21、法國的美洲豹、俄國的蘇-30MKI等等,所獲得的均是組裝能力而非研發設計等核心能力。儘管這些年來印度HAL集團一直在謀求業務增長,以擺脫政府主導的束縛,但印度式的不思進取,好高騖遠、糟糕的企業文化以及在國內長期一家獨大缺少競爭等種種原因導致其極度依賴政府的救濟,很難做出改善。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由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下令,HAL自主研製生產的HF-24風神戰鬥轟炸機是曾經印度的驕傲,然而基本上就是用國外零件拼起來的,發動機推力不足,而且事故頻發。

印度空軍退役元帥馬薩瓦蘭表示:"HAL以往的日子過得都很舒服,不必忙著出口,也不必在國際上爭什麼產品競爭力,政府只需要他拿著外國公司的許可授權生產,根本不對它的日常經營和研發做過多要求。但作為一個年收入30億美元,出口卻不足50億盧比的企業,它怎麼能算是成功的企業案例?"根據HAL的年度財政報告顯示,在2017到2018財年度當中,其出口額僅為31.4億盧比(約合4.4千萬美元)。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論摔飛機,三哥這些年還沒怕過誰,不管是進口的,還是授權自產的,摔起來眾"機"平等

曾參與HAL與國外進行授權談判的高管表示,沒有技術的HAL在談判的時候沒有定價權,而更可笑的是集團內連具備授權協議談判的專業人才都不多。與法國達索、俄羅斯蘇霍伊等企業相比,他們的律師和談判專家團比HAL的規模大的多,實力也強得多,他們經常會心血來潮的對HAL提出許多沒法拒絕的附加條件,這也導致了印度軍購往往要付出比其他國家更高的代價。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印度HAL購買法國達索授權之後生產的美洲豹攻擊機

慘淡的未來

印度斯坦航空現在內憂外患,淪落到需要舉債來發工資的地步。但畢竟貸款是暫時性的不可持續,用於支付了工資,也沒法採購足夠開工的戰機零件,未來要如何走很大程度上還得看印度政府如何拯救。一方面除了印度政府注資,印度空軍曾有人在2014年就表示,建議政府效仿法國達索公司的出口型模式,將HAL拆分成數個聯合但獨立運作的分公司,以專注於研發和對東南亞、非洲等方面的出口軍售,但當時的印度政府未能察覺危機並沒有對這份建議作出反應。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印度從法國達索採購的108架陣風戰鬥機砍成了36架,而且非國營的信實防務公司就承擔3000億盧比的進口額,2018年印度反對黨就爆出就這一軍購引發爭論,原因是信實防務的老總安尼爾·安巴尼跟莫迪政府有不正當交易。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另一方面,HAL也得自己靠研發走出授權代工的死循環。印度國防專家德巴·莫漢蒂表示:組裝陣風和組裝蘇-30相比沒多大區別,但重點是印度研發設計和生產製造之間的脫節,這一點我們的政府把HAL限制的太緊了。美國五角大樓可不會設計戰鬥機,他的F-35都是洛克希德·馬丁設計製造的。但即便是要走研發的道路,至少也要先挺過當前的集團財政問題,擺在HAL面前的"印度製造"之路,想要不被坑不被薅的走下去,還是任重而道遠啊。

內憂外患兩開花,印度HAL被薅到發不出工資啦!

被俄國薅的受不了之後,印度決定讓HAL研發AMCA中型五代機,要求裝備國產發動機,具備超音速巡航和雷達隱身性能,然而就印度目前的水平只能說:"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襠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