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她追求男女平等

豪迈洒脱

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她厌恶俗世

心志高洁

虽隐逸闺阁

却心怀家国

她真诚对待爱情

又勇毅决绝

断不与小人为伍

她活得潇洒脱俗

清醒透彻

宛如一盏孤灯

高悬在千年历史的天空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与在官衙住了三年,却连自家后花园的都没去过的杜丽娘相比,李清照简直就是一个“沉醉”少女。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同龄女子正学着女红厨艺,念着三从四德,想着相夫教子。李清照早就划着船、荡着浆、三两同行,泛舟游湖去了。而且常常醉酒晚归。

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一个被伦理纲常教化出谦卑敛恭的李清照。

相反,她“沉醉”、“兴尽”、“晚回”。任由自己性情,尽兴于落日晚霞,绿水红莲,惊起鸥鹭的绝妙乐趣之中。


十六七岁的李清照就已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为此,她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寄情山水、写词、饮酒、博戏,像一颗自由的种子肆意发芽生长。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酒后,睡得酣甜的李清照,迷迷糊糊醒来。听到外面的风雨声便问外间的侍女,“外面的景况还好吗”?

侍女随口应答,“园子里的海棠经过这风吹雨打,却还和平常一样”。

李清照轻哼了一声,微愠,你可以知道,经历这一夜的风雨,那海棠花一定是枝叶繁茂,红花凋落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三十余字无一难字,如此平白浅近,却让人回味无穷。

宋朝的战场是男人的,朝堂是男人的,文坛还是男人的。十六岁的李清照凭借一首《如梦令》闻名京师。当时的苏门四学士晁补之十分欣赏她,赞其“雏凤清于老凤声”。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公元1100年,苏门四学士张耒作了《读中兴颂碑》一诗,随后李清照作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其中,李清照以古喻今、点评历史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范,在当时的文化圈引起不小震动。


人们惊诧于一个古代闺阁女子,既能写词,又能清晰地点评历史时局。

其实,李清照从小就博览群书。父亲李格非也是一位博学之人,勤于著述,对女儿李清照爱护有加。开明的成长环境,使李清照从小爱思考,写词作文,样样精通。

一位美国妇女学家曾说:“在性格方面,那些超常的妇女往往拥有某种与能力有关的特质,像独立、自信等。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不仅有女性的细思缜密,也兼具倜傥的丈夫气,她不但性格独立,思想更独立。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点绛唇·蹴罢秋千》中,那匆忙躲避来客的千金小姐,连鞋子都来不及穿,金钗溜下去也不管就含羞疾走。

走便走了,还不忘倚着门偷偷地回头看,又不巧撞上来客的视线,只好以嗅青梅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的脸红心跳。

这个天真又大胆的女子,完全没有“足不扬尘,笑不露齿”的娇羞。虽略带羞涩,但内心仍渴望与异性接触,毫不掩饰内心的情感。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后人大多认为这俏皮女子就是李清照本人,开朗机敏,又不受世俗礼教所拘。

此时闺阁庭院,秋千架旁。露正浓,花正瘦,恰是时候,情窦初开。这时的李清照是勇敢的,毫不掩饰的,清透的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李家有女初长成,不知多少少年为她倾心,历史选来选去,最后把绣球抛给了一个叫赵明诚的男人。

佳偶天成,又有共同兴趣爱好,一起吟诗赋词,研究文物金石。那段时间,是李清照一生最美好的年华。

然而好景不长,平静的生活不久就遭到了残酷现实的打击。在新旧党争中,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父亲先后死去。

建炎元年“靖康之变”突发,北宋灭亡,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迁。建炎三年,赵明诚出任湖州太守,不幸在赴任途中病死。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故国灭亡,无依无靠。此时张汝舟趁虚而入,身心俱疲的李清照以为张汝舟是个可以托付后半生的人。但事实证明,李清照看走了眼。

婚后,张汝舟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他不过是在图谋李清照的文物财产,甚至对她拳脚相加。

当李清照看清了张汝舟的嘴脸,她立刻就要离婚。于是就搜集张汝舟行贿作弊的罪证状告他,宁愿深陷大狱,也要与张汝舟一刀两断。

状告张汝舟后,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依照宋代律法,李清照也面临牢狱之灾。幸得好友相助,李清照入狱九天后便被释放。

不论《声声慢》里有多少愁,多少泪,但面对感情她容不得半点欺骗。即使生活再艰辛,李清照也要说不。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欲将血泪寄山河,如果说改嫁之痛是李清照晚年的第一个悲剧。那么国仇家恨则是她后半生的一块心病。


赵明诚死后,朝廷传出赵明诚曾送给金人一把玉壶的谣言,让李清照大为惊恐。原来,在赵明诚病重期间,友人张飞卿曾带一把玉壶来看望他,此事不知为何被误传成“通金”。

为表明丈夫清白,李清照决定将夫妇二人收藏的所有珍品都进献给朝廷。于是她追随宋高宗赵构逃亡的路线南渡。经越州、明州辗转至奉化、台州,后来又从温州返回越州。

流亡途中,李清照所携文物珍品被金兵、盗贼甚至官兵盗走大半。

建炎四年,宋高宗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看到一国之主只顾自己保命,心中无限失望。她最终没能追上皇帝,进献朝廷的愿望也没有达成。


她追求男女平等,豪迈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


都说人生的痛苦,源于活得太清楚了。但李清照不是,她的快乐和痛苦都源自她心底的坦诚与真实,清楚与透彻。

年少时“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春柳夏荷,满溢的幸福恨不得压沉

那叶误入藕花深处的扁舟。

时光流转,“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落叶黄花,国破家亡的愁绪都融在她透彻的心底。


历史如烟波浩渺,当幸福层层剥落,凄风苦雨来临,当惶惶秋日代替夏天,李清照从未放弃做一个清醒的人,一如她的名字清澈明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