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裡描寫了他和婉容的洞房之夜,場面令人動容

當我站在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70號靜園中國末代皇帝溥儀故居時,心情總是五味雜陳,久遠的往事湧上心頭。

1922年大清帝國最後一任皇帝溥儀要結婚了。關於婚姻對象與其說是溥儀自己的意思,不如說王公大臣們先把太妃們所中意姑娘的照片拿到溥儀面前,讓其畫圈,算是尊重溥儀的個人意願。溥儀根本看不清,於是敷衍了事地在看似還算順眼的滿族鑲黃旗額爾德特家的姑娘文繡的照片上畫了一個圈。文繡是同治皇帝遺孀敬懿太妃所中意的姑娘,她本來有可能成為皇后,但因為光緒皇帝遺孀端康太妃的干涉而有了變數,端康太妃認為滿族正白旗郭布羅家的姑娘婉容家境富裕,容貌也遠在家境貧寒的沒落貴族文秀之上。於是,溥儀又聽從王公勸告在婉容的照片上劃了記號,婉容成了準皇后。作為一個平衡策略,最終由榮惠太妃出面說:“既然皇上圈過文繡,她是不能再嫁給臣民了,因此可以納為妃。”於是,溥儀的一妻一妾最終確定下來。兩個無辜的女人就這樣被無情地扯入了爭鬥。

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裡描寫了他和婉容的洞房之夜,場面令人動容

按照大清祖制,皇妃應早於皇后入宮,以便在皇上大婚之日跪迎皇后。1922年11月30日,13歲的文繡入宮。第二天,15歲的婉容入宮。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這樣說他和婉容的洞房花燭夜:“新娘子坐在炕上,低著頭,我在旁邊看了一會,只覺著眼前一片紅:紅帳子、紅褥子、紅衣……好像一攤融化了的紅蠟燭。我感到很不自在,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覺得還是養心殿好,便開開門回來了。”其實,新婚之夜的文繡何嘗不是如此。

起初,婉容認為是文繡的原因,而導致了丈夫的冷落,文繡也以為是婉容長得比自己漂亮,才使得丈夫如此異樣。兩個女人就是這樣相互猜疑成了對手。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才知道,溥儀由於身體原因不能與后妃同住已經成為了皇室中不能被公開的秘密。

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裡描寫了他和婉容的洞房之夜,場面令人動容

對女人缺乏感覺的溥儀,談不上喜歡誰,不喜歡誰,只能理智地在這場爭端中儘量保持一箇中立的立場。他會偶爾安排一場家宴,讓平日裡分桌而食的婉容和文繡坐在一起,在氣氛異常中共享六國飯店的大廚精心烹製的西式餐點,日子就是這樣在他裝聾作啞中,慢慢地過去了。

1925年,被廢黜皇帝稱謂,迴歸“公民身份”的溥儀帶著家室來到了天津。而後,這一後一妃間的摩擦日益升溫。這種升溫首先表現在物資生活的攀比上,溥儀在回憶錄中說“婉容本是一位天津大小姐,花錢買廢物的門道比我多。她買了什麼東西,文繡也一定要。我給文繡買了,婉容一定又要買,而且花的錢更多,好像不如此不足以顯示皇后的身份。”天津租界眾多,外國人開的洋行雲集於此。一後一妃的物質競爭,讓財政拮据的溥儀不得不對二人每月的花銷加以限制。

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裡描寫了他和婉容的洞房之夜,場面令人動容

在津期間,溥儀有外出活動,常讓婉容陪伴左右,好像溥儀的感情明顯向婉容那邊傾斜了,有意將文繡晾在了一邊。婉容就機告文繡的歪狀,文繡很失落,終日以淚洗面。其實,這倒不是因為溥儀對婉容有愛,而是相對於文繡來說,家裡有一定政治經濟後臺、又受過西方教育而又嬌豔動人的婉容,更有助於幫助他在各種涉外交往中實現復辟的夢想。

麗華心語認為:婉容她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后,是溥儀五個妻子裡面最漂亮的一個,同時也是命運最悲慘的一個。在我的腦海裡她是一位婉容相貌嬌美、談吐文雅、舉止端莊、儀態不凡、內剛外柔但是極具嫉妒心理的女人。

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裡描寫了他和婉容的洞房之夜,場面令人動容

1925年3月,溥儀一家搬到天津張園後,婉容以“皇后”身份將文繡的房間安排在三樓,她和溥儀的房間都在二樓,從環境上疏遠溥儀和文繡。不僅如此,她還經常以小事刁難文繡,在溥儀面前搬弄是非。溥儀在回憶錄中透露婉容曾在名老道那裡扶乩請仙,婉容對文繡的所作所為源於嫉妒和佔用欲,也證明此時的婉容已經有精神分裂的症狀。

婉容對文繡的敵對,以及溥儀對家中事物的無暇顧及而愈演愈烈,終於釀出了大禍。1931年8月25日,文繡被逼逃離溥儀當時居住的靜園,之後向社會公開了她宮闈生活的不幸,繼而通過律師向溥儀提出離婚。

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裡描寫了他和婉容的洞房之夜,場面令人動容

麗華心語:文繡不漂亮,但是很有勇氣,她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敢於向封建皇帝提出離婚並訴諸法院獲得成功的皇妃。同時文繡比婉容要理智,知道造成她悲慘境遇的罪魁禍首是舊式婚姻制度和堅守這種制度的丈夫。

她的大膽一步,頓時引起社會輿論譁然。最終溥儀選擇付給文繡五萬五千兩白銀贍養費的方式,附加她不能再和其他人結婚的無理要求,被迫答應了離婚,成為中國帝王離婚開天闢地第一人。

這場溥儀的妻妾兩個人長達九年的戰爭,以文繡的離開,做了一個了結。

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裡描寫了他和婉容的洞房之夜,場面令人動容

連溥儀自己也承認,對於他前前後後的五位妻子,“如果從實質上說,她們誰也不是我的妻子,我根本就沒有一個妻子,有的只是擺設。”

總之,溥儀的婚變,間接證明了辛亥革命後,離婚取代“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逐漸成為一種被社會人士所接納的處理不幸婚姻的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