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美從何處尋?

給大家出一道題:詩歌、春天和少女,看到這三個詞,你能聯想到什麼?

......

在剛才,無論你的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場景,想必都是十分美好的,這就是“美”帶給我們的具體感受。

詩歌和春天,都是美的化身,一個是藝術的美,一個是自然的美,我們都是從目觀耳聽的世界裡尋得“美”的蹤跡。

今天,我們就從宗白華先生的眼中去發現“美”。

《美從何處尋》這篇文章是我無意間翻到的,淺淺讀了幾句,不料卻被裡面的內容所吸引,一口氣讀到了最後一個字。宗白華先生不愧是美學大師,他的文章舉例鮮活,讀時十分有畫面感,我竟從中感受到了一股“美”的氣息。

“如果我們的心靈起伏萬變,經常碰到情感的波濤,思想的矛盾,當我們身在其中時,恐怕嚐到的是苦悶,而未必是美。”

“你的心要具體地表現在形象裡,那時旁人會看見你的心靈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實地具體地發現你的心裡的美。”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

被城市包裹著的天空

為了讓我們更加明白“美”在哪裡,宗白華先生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礦石商人僅看到礦石的貨幣價值,而看不見礦石的美的特性。要發現這樣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觀心理方面具有條件和準備的。我們的感情是要經過一番洗滌,克服了小己的私慾和利害比較。

在當下,我們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後,體現的是審美的漏失。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先輩古人們,就做得很好。

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說:“伯牙學琴於成連,三年而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未能得也。成連曰:“吾之學不能移人之情,吾師有方子春在東海中。”乃賚糧從之,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吾將迎吾師!”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頸四望,但聞海水汨波,山林窗冥,群鳥悲號。仰天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緩操而作歌雲:“繁洞庭兮流斯護,舟楫逝兮而仙不還,移形素兮蓬萊山,歍歍傷宮仙不還。”

伯牙由於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強烈的震撼,生活上的異常遭遇,整個心境受到了洗滌和改造,才達到藝術的最深體會,把握到音樂的創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創造。

所以現在,我們轉過方向,從客觀條件來考察美的對象的構成。改造我們的感情,使它能夠發現美,中國古人曾經把這喚做“移我情”;改變著客觀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對象,中國古人曾經把這喚做“移世界”

千百年來的詩人藝術家已經發見了不少,保藏在他們的作品裡,千百年後的世界仍會有新的表現。每一個造出新節奏來的人,就是拓展了我們的感情並使它更為高明的人!

以上的理論,都出自宗白華先生的《美從何處尋》一文,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搜索欣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