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中国有句古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和旅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知识与人生经验的来源。但在这个被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充斥的世界,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了或者好好的来一次旅行了。

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央视纪录片频道,推出了一栏与众不同的纪录片——书迷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央视这几年出品的纪录片,质量一直都蛮有保障的。比如前两季《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同样,这绝对也是一部不该被埋没的良心记录片。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可惜播出后收视寥寥,豆瓣上,看过的人也仅到一千人。其实从这部纪录片的主题上看,冷门似乎是理所当然;大体是因为「纸质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本身就不受关注。同样可以看出,但凡看过这部纪录片的,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书迷》难得地呈现出一种自然平和的状态。不同于以往的"读书"类节目,本片从一本书的诞生、书店、淘书、贩书这四个角度分别给我们讲述了书籍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一共四集,每集25分钟,时间不长,但这部片的每一分钟都是献给爱看书的人最好的礼物。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纪录片的第一集,讲的是「一本书的诞生」

大家都看过书,但是了解书籍的制作和装帧设计的人却不多。而《书迷》第一期的主人公就是一位相当有名的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朱赢椿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国画系,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在阴差阳错之下,他却成为了一名书籍设计师和美编。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纪录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不裁》这本书,此书运用了独特的装帧设计。首先是在书的扉页,藏了一把用纸做的刀。在书的中间,每两页是连在一起的,读者在看书的时候,需要看一页裁一页,极大地加强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

如此大胆而有趣的设计,使得此书击败了545名对手,最终在德国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脱颖而出。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纪录片的第二集,带你领略「书店风景」

在昆明钱局街的街角,坐落着一家不足17平米的小书店。这家店面小小,内心戏却很足的书店,是很多文艺青年的城市坐标。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这里,曾经还被评为全国最佳小书店。店的主人,名叫马力,他除了是书店老板之外,还是一支乐队的创始人兼鼓手。他清楚书店里的每个角落与每一本书,而这每一本书又成为他与每个客人的桥梁。于是客人逐渐成为朋友,「麦田书店」也宛如昆明这个城市一般,满是闲散与随和。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纪录片的第三集,带你走进《淘书迷的地图》

纪录片中介绍最出名的,大概是史航。除了奇葩说选手、爱怼人的微博博主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之外,史航最根本的身份还是书迷。为了猎取好书,他经常起早摸黑、深入城市的每个角落;甚至不计得失地一掷千金,只为那本心仪的旧书。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藏书之多,整整需要2间200平米的房子、几十个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书架去安置。肯定有人要问了:何必买这么多书呢,买了又看不完。但是,正如史航所说,我头顶的星空我没有数过,我又不都看得见。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纪录片的第四集,讲的是《贩书记》

第四集也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集,记录了上海鲁毅、衢州王汉龙、北京胡同这三位贩书人如何寻觅好书,让旧书们再次出发的故事。

才四集不够看,央视这种纪录片我们应该多拍

有人说,只这句话就能让人热泪盈眶,的确,一本喜欢的书,对于书迷来说不仅仅是用于使用的商品。它更像是一个古董,一件精美的收藏品。透过泛黄的纸业,可以感知那个年代的社会人情和审美密码。

这部纪录片也想要告诉你,「书迷」永远不是孤单的个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