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和旅行,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知識與人生經驗的來源。但在這個被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充斥的世界,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看一本書了或者好好的來一次旅行了。

在世界讀書日這一天,央視紀錄片頻道,推出了一欄與眾不同的紀錄片——書迷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央視這幾年出品的紀錄片,質量一直都蠻有保障的。比如前兩季《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同樣,這絕對也是一部不該被埋沒的良心記錄片。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可惜播出後收視寥寥,豆瓣上,看過的人也僅到一千人。其實從這部紀錄片的主題上看,冷門似乎是理所當然;大體是因為「紙質書」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本身就不受關注。同樣可以看出,但凡看過這部紀錄片的,都給出了不錯的評價。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書迷》難得地呈現出一種自然平和的狀態。不同於以往的"讀書"類節目,本片從一本書的誕生、書店、淘書、販書這四個角度分別給我們講述了書籍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一共四集,每集25分鐘,時間不長,但這部片的每一分鐘都是獻給愛看書的人最好的禮物。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紀錄片的第一集,講的是「一本書的誕生」

大家都看過書,但是瞭解書籍的製作和裝幀設計的人卻不多。而《書迷》第一期的主人公就是一位相當有名的書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朱贏椿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國畫系,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但是在陰差陽錯之下,他卻成為了一名書籍設計師和美編。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紀錄片中,印象最深刻的當屬《不裁》這本書,此書運用了獨特的裝幀設計。首先是在書的扉頁,藏了一把用紙做的刀。在書的中間,每兩頁是連在一起的,讀者在看書的時候,需要看一頁裁一頁,極大地加強了讀者與作者的互動。

如此大膽而有趣的設計,使得此書擊敗了545名對手,最終在德國舉辦的「世界最美的書」評選中脫穎而出。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紀錄片的第二集,帶你領略「書店風景」

在昆明錢局街的街角,坐落著一家不足17平米的小書店。這家店面小小,內心戲卻很足的書店,是很多文藝青年的城市座標。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這裡,曾經還被評為全國最佳小書店。店的主人,名叫馬力,他除了是書店老闆之外,還是一支樂隊的創始人兼鼓手。他清楚書店裡的每個角落與每一本書,而這每一本書又成為他與每個客人的橋樑。於是客人逐漸成為朋友,「麥田書店」也宛如昆明這個城市一般,滿是閒散與隨和。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紀錄片的第三集,帶你走進《淘書迷的地圖》

紀錄片中介紹最出名的,大概是史航。除了奇葩說選手、愛懟人的微博博主和《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編劇之外,史航最根本的身份還是書迷。為了獵取好書,他經常起早摸黑、深入城市的每個角落;甚至不計得失地一擲千金,只為那本心儀的舊書。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藏書之多,整整需要2間200平米的房子、幾十個從舊貨市場淘來的書架去安置。肯定有人要問了:何必買這麼多書呢,買了又看不完。但是,正如史航所說,我頭頂的星空我沒有數過,我又不都看得見。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紀錄片的第四集,講的是《販書記》

第四集也是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集,記錄了上海魯毅、衢州王漢龍、北京胡同這三位販書人如何尋覓好書,讓舊書們再次出發的故事。

才四集不夠看,央視這種紀錄片我們應該多拍

有人說,只這句話就能讓人熱淚盈眶,的確,一本喜歡的書,對於書迷來說不僅僅是用於使用的商品。它更像是一個古董,一件精美的收藏品。透過泛黃的紙業,可以感知那個年代的社會人情和審美密碼。

這部紀錄片也想要告訴你,「書迷」永遠不是孤單的個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