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古人的稱謂和日常禮儀,感嘆我們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

素有“禮儀之邦”之稱

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

而著稱於世

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

重要組成部分

內容豐富、涉及範圍廣泛

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今天我們就從

古人的稱謂和日常的社交禮儀

來看看中國的“禮”


古人的稱謂

稱謂是社交禮節的一個組成部分,古人對此尤其重視,什麼時候稱名,什麼時候稱字,怎麼尊稱別人,怎麼謙虛的稱自己,都有基本規則。


父母、兒女、兄弟間的稱謂

1.家嚴(家君、家尊):舊時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2.家慈: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由嚴父慈母而來。

3.高堂:古代稱父母。

4.膝下:古代兒女與父母通信時用的敬辭,書面語。

5.泰山:妻父為泰山。

6.東床:女婿為東床。

7.犬子:對小兒的愛稱或對自己兒子的謙稱。

8.伯仲叔季:古時兄弟間老大為伯,老二為仲,老三為叔,最末為季。

9.息女:年幼弱小的子女。

對別人父母、兄妹的稱謂

1.令堂:用於古時稱呼對對方母親的敬稱。

2.令尊:用於古時稱呼對對方父親的敬稱。

3.令兄:用於古時稱呼對對方哥哥的敬稱。

4.令弟:用於古時稱呼古時對對方弟弟的敬稱。

5.令妹:用於古時稱呼古時對對方妹妹的敬稱。

6.令坦:用於古時稱呼古時對對方女婿的敬稱。

7.令郎:用於古時稱呼古時對對方兒子的敬稱。

8.令愛:用於古時稱呼古時對對方女兒的敬稱。

9.千金:用於古時稱呼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有金貴之意。

對男子的稱謂

1.子:對成年男子的尊稱,也是對學問居高者的尊稱,相當今之“先生”,如孔子、孟子等。對人稱呼時相當於“您”。

2.夫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敬稱。

3.丈夫:古稱成年男子,不專指女子配偶。

4.父:古代男子的美稱,在字後加“父”或“甫”表性別,或對老年人的尊稱,如漁父。

5.甫:通“父”。

6.鬚眉:男子為鬚眉,因古人以男子鬚眉稠秀為美,故以此代稱。

對婦女的稱謂

1.裙釵:舊時為婦女的代稱,以服飾借代。

2.拙荊(山荊、荊室):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稱謂,荊釵布裙為貧寒人家婦女而穿,故以此代稱。

3.姥:古代稱老婦人。

4.嫗:古代對年齡大的婦人的稱呼。

5.媼:古代對婦人或老婦人的稱呼。

更多稱呼可點擊觀看文章古人對女性的35種稱呼您都瞭解嗎?不過第34種千萬不要再用……

表示謙卑的自稱

1.鄙人:表謙卑的自稱,本指住於郊野之人,引申為見識短淺的鄙俗之人。後常用以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薄的自謙。

2.不才:本意為沒有才能的人,常以此自稱表自謙。

3.不肖:舊錶謙卑的自稱,自謙自己沒有能耐,不能繼承祖輩德行。

4.愚:自謙之詞。

表示尊敬的稱謂

1.令: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令媛(對方的女兒)、令侄(尊稱對方的侄子)、令親(尊稱對方的親戚)。

2.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3.先: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4.太: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5.聖: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6.拜: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拜讀:指閱讀對方的文章;拜辭:指告辭對方;拜訪:指訪問對方;拜服:指佩服對方;拜賀:指祝賀對方;拜識:指結識對方;拜託:指託對方辦事情;拜望:指探望對方。

7.奉: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如奉達(多用於書信):告訴,表達;奉復:回覆,多用於書信;奉告:告訴;奉還:歸還;奉陪:陪伴;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奉迎:迎接;奉託:拜託。

8.惠: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如惠存(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裡來;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惠贈:指對方贈譽(財物)。

9.恭: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如恭賀:恭敬地祝賀;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請:恭敬地邀請;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賀對方的喜事。

10.垂:用於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垂愛、垂憐(都用於書信):稱對方對自己的愛護;垂青:稱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垂問、垂詢: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垂念:稱別人對自己的思念。

11.貴: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幹: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姓:問人姓;貴恙: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的兒子(含祝福之意);貴國:稱對方國家;貴校:趁對方學校。

12.高: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高明的見解;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高齡:稱老人(多指六十歲以上)的年齡;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齡;高足:稱呼別人的學生;高論:稱別人的議論。

13.大:尊稱對方或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稱年長的男人;大哥:可尊稱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稱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媽、大娘:尊稱年長的婦女;大爺:尊稱年長的男子;大人(多用於書信):稱長輩;大駕:稱對方;大師傅:尊稱和尚;大名:稱對方的名字;大慶:稱老年人的壽辰;大作:稱對方的著作;大札:稱對方的書信。

14.敬:用於自己的行動涉及別人。如敬告:告訴;敬賀:祝賀;敬候:等候;敬禮(用於書信結尾):表示恭敬;敬請:請;敬佩:敬重佩服;敬謝不敏:表示推辭做某件事。

15.請:用於希望對方做某事。如請問:用於請求對方回答問題;請坐:請求對方坐下;請進:請對方進來。

16.屈:如屈駕(多用於邀請人):委屈大駕;屈就(多用於請人擔任職務):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處於(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7.光:表示光榮,用於對方來臨。如光顧(多用於商家歡迎顧客):稱客人來到;光臨:稱賓客到來。

18.俯:公文書信中用來稱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俯察:稱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理解;俯就:用於請對方同意擔任職務;俯念:稱對方或上級體念;俯允:稱對方或上級允許。

19.華:稱對方的有關事物。如華誕:稱對方生日;華堂:稱對方的房屋;華翰:稱對方的書信;華宗:稱人同姓。

20.老:用來尊稱別人,有時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爺、老太爺:可尊稱老年男子;老前輩:尊稱同行裡年紀較大、資格較老、經驗較豐富的人;老兄:尊稱男性朋友;老總:現代尊稱領導人(多和姓連用)。

21.叨:如叨光(受到好處,表示感謝):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謝):領教;叨擾(受到款待,表示感謝):打擾。

22.雅:用於趁對方的情意或舉動。如雅教:稱對方的指教;雅意:稱對方的情意或意見;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等送給人時):指正批評。

23.玉:用於對方身體或行動。如玉體:稱對方身體;玉音(多用於書信):尊稱對方的書信、言辭;玉照:稱對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24.芳:用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芳鄰:稱對方的鄰居;芳齡(多用於年輕女子):稱對方的年齡;芳名(多用於年輕女子):稱對方的名字。

古人的社交禮儀

日常用語篇

頭次見面用久仰

很久不見說久違

認人不清用眼拙

向人表歉用失敬

請人批評說指教

求人原諒用包涵


看了古人的稱謂和日常禮儀,感嘆我們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


請人幫忙說勞駕

請給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

不知適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請問

請人指點用賜教


看了古人的稱謂和日常禮儀,感嘆我們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


贊人見解用高見

自身意見用拙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

賓客來到用光臨

陪伴朋友用奉陪

中途先走用失陪


看了古人的稱謂和日常禮儀,感嘆我們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


等待客人用恭候

迎接表歉用失迎

別人離開用再見

請人不送用留步

歡迎顧客稱光顧

答人問候用託福


看了古人的稱謂和日常禮儀,感嘆我們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


問人年齡用貴庚

老人年齡用高壽

讀人文章用拜讀

請人改文用斧正

對方字畫為墨寶

招待不周說怠慢


看了古人的稱謂和日常禮儀,感嘆我們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


請人收禮用笑納

辭謝饋贈用心領

問人姓氏用貴姓

回答詢問用免貴

表演技能用獻醜

別人讚揚說過獎


看了古人的稱謂和日常禮儀,感嘆我們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


向人祝賀道恭喜

答人道賀用同喜

請人擔職用屈就

暫時充任說承乏

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

古代宴請篇

一、筵席

古人宴饗形式稱作筵席,以鋪在地上的坐具而得名。所謂“筵”,就是鋪在地上的葦蒲編織物,而“席”則是置在“筵”之上、質料更為細密的萑草編織物或皮料。隆重的筵席周長有一丈六尺。禮書說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考究的席以帛綴邊。

二、座次

古人筵席席面一般是4人,一個方向一個人。設在“堂”上的筵席比較正式,座次一般以南向為尊,故主賓座位在北,而主人、副賓、主方陪同座位則分別在東、南、西,西座為末座。而設在“室”內的宴飲活動,帶有因私性質,多以東向為尊,故主賓在西,而主人、副賓、主方陪同分別在北、南、東,東座為末座。

三、食前禮

食前要“攝衽盥漱”。攝衽是繫好衣帶,整好衣襟,衣冠整齊入席;盥漱是洗手漱口。古之習慣,用手抓食,手宜潔淨。這既是衛生要求,也是一個人的修養所必須的。直到今天,我們仍堅持飯前洗手,是與古禮一脈相承的。

四、擺食

宴席上的食品擺放要遵循禮制。官員、貴族享有特權,食品豐盛、擺放講究,列鼎(煮食器物,三足兩耳)而食,如諸侯用九鼎配八簋(guǐ,盛食器具,圓口兩耳),卿和上大夫用七鼎配六簋等;還有“上大夫八豆(高座盤),下大夫六豆”等等。

古人與今人相同,慣用右手,所以就將胾(zì,肉塊)、菜、羹、酒、醯(xī,醋)、醬等方便食用的東西放在右手邊,而把殽(xiáo,帶骨的肉)、膾、炙、蔥、飯等相對麻煩一些的食品置於左手附近。古人憑俎案而食,人各一份,與後世的合桌共餐不同,故“其設要方”,即食品擺置要方整。

看了古人的稱謂和日常禮儀,感嘆我們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

五、進食

進食前,先象徵性地薦祭先人,稱為汜祭,或遍祭、周祭。進食次序:先食後飲,先菜後肉,先飯後果品。

入席之後要看主人示意或動作,不能貿然食之。這一點,今天仍是應當遵循的禮儀。

天子、諸侯以及貴族的宴席,還要演奏音樂。當時常見的音樂,就是敲擊鐘磬。再加上在鼎裡煮肉供食,這就組成了一副鐘鳴鼎食的壯觀進食場景。在進食過程中,賓主擇吉言祝酒致辭,也是不可缺少的。這與今人在宴會上講話、祝酒,為友誼、健康乾杯,實際是一回事。

過去,主人以酒敬客,稱為“獻”,獻用醴(lǐ,甜酒),客不能盡飲,僅品嚐一下而已。勸客飲酒,稱為“酬”。客以酒還敬主人,稱為“酢”(zuò)。飲而不相酬酢,稱為“醮”(jiào)。古時已有以酒相罰的習尚,稱為“浮”。

六、餐飲具

至春秋戰國時期,抓食習俗越來越少,餐具、酒具已得到全面推廣,現今餐具中的碗、盤、盞、杯、壺等以及勺、刀、叉、箸(筷子)等,都已成為百姓家裡的尋常之物。後面說的“飯黍毋以箸”,大概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箸主要用於夾菜,不像後世筷子使用得那麼廣泛。另外,至春秋戰國時期,飲食器皿,普通人家多為陶製、木製,而貴族階層則用銅、漆、玉、金等製做。

古人對用筷的忌諱還有很多,包括:

“仙人指路”是指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的拿筷子方法。

“品箸留聲” 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 用嘴來回去嘬,並不時的發出噝噝聲響。

“擊盞敲盅 ”是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

“執箸巡城”是指手裡拿著筷子,做旁若無人狀,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裡巡找,知從哪裡下筷為好。

“迷箸刨墳”是指手裡拿著筷子在菜盤裡不住的扒拉,以求尋找獵物,就像盜墓刨墳的一般。

“淚箸遺珠”是用筷子往自己盤子裡夾菜時, 手裡不利落,將菜湯流落到其它菜裡或桌子上。

“顛倒乾坤”是說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

“定海神針”在用餐時用一隻筷子去插盤子裡的菜品。

“當眾上香 ”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

上述用筷禮儀禁忌大多留存延續至今。記得小編因拿筷子是“仙人指路”被老爸敲打了很多次,大家小時候有沒有犯過上述這些忌諱而被家長“收拾”過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讓我們笑一笑。

看了古人的稱謂和日常禮儀,感嘆我們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

我國是“禮儀之邦”

縱觀歷史

禮節之多之全可謂是冠絕天下

舉凡宇宙之大、蒼蠅之微

只要我國人生活中所能碰見的事

具體到衣食住行

生死嫁娶等

無不有一套周全完備的禮節

篇幅有限

大家如果感興趣

讓我們一起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