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峯狀態的德國黨衛軍能否推平最強狀態的舊日本帝國陸軍?

洛丿夜貓子

想要回答問題,需要搞清楚兩個概念。

黨衛軍,最初為是德國納粹黨中用於執行治安勤務的編制之一,與納粹黨武裝戰鬥執行部隊的衝鋒隊並立的另一支納粹黨情報和監視、拷問行刑組織。後來,這個原本為執行“治安任務”的隊伍,開始軍事化擴張,到了1945年二戰結束時,黨衛軍已經達到了近百萬人,其中60萬德國人,另外40萬為來自其他國家的日耳曼人或外國人。這些黨衛軍,被編為45個師(39—45沒有建立),其中被定義為被定為一級戰鬥部隊的SS師,以及由歐洲日爾曼裔人和德意志裔人組成的SS-志願師(二級戰鬥部隊),戰鬥力非常強悍,裝備也非常精良。

一個普通的黨衛師,共有人員16445,裝備反坦克槍50支,輕機槍375挺 ,重機槍130挺,50毫米迫擊炮85門,81毫米迫擊炮55門,37毫米PAK36反坦克炮34門,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42門,75毫米步兵炮25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20毫米高射炮22門,37毫米高射炮12門,88毫米高射炮8門,火焰噴射器12具,坦克54輛 ,Marder III Ausf M14輛,裝甲車30輛,摩托車1323輛。

而黨衛軍裝甲師的編制更是一種BUG一樣的存在。據1943年7月在“庫爾斯克”會戰前的統計,黨衛軍第一裝甲師裝甲部隊有:二號坦克七輛、三號坦克十三輛、四號坦克八十三輛、“虎”式坦克十三輛、三號突擊炮三十五輛、“黃蜂”式自行火炮十二輛、“胡蜂”式自行火炮六輛。這還是在經過兩年鏖戰,損失頗多的情況下,要是在巔峰狀態,坦克的數量將更加具有優勢。而且,以德國的坦克的質量,即便是二號和三號坦克,吊打日本所謂的“坦克”也是不在話下。

再看日本,其部隊基本就是步兵師。其甲種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 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

所以,按照這樣的武器裝備,以及戰鬥經驗和能力,巔峰時期的德國黨衛師,無論是裝甲師還是步兵師,都可以吊打巔峰時期的日本師團。如果,再考慮到黨衛軍總人數也達到100萬左右,並不比日本落下風,所以平推日本師團毫無懸念。


潞州節度

拋開武器裝備等硬件,這個問題也得放到一定的主客觀的條件下才能回答,比如地理、氣象環境、指揮與戰鬥經驗、單兵體力和素質,意志精神因素等等。

一、咱們先看看三十年代中期德國黨衛軍的徵兵標準:身高不低於:5尺9寸=175.26cm(國防軍是171cm),但是二戰開始後不斷降低標準,44年下半年後,老年人和兒童都上了。


再看看日本同時期的徵兵標準:


二、黨衛軍構成相對複雜,主要包括武裝黨衛隊、特別行動隊、蓋世太保、看守營。

1、武裝黨衛軍(ss):與德國正規武裝力量的國防軍一起並肩作戰,不同的是,作為納粹黨的精銳軍隊,嚴格聽從希特勒指揮,誓死效忠元首,軍事素養也很高,是一支作戰勇猛精銳之師,湧現出許多“王牌部隊”,但也因參與過諸多納粹組織的戰爭罪行而飽受詬病。

武裝黨衛軍的作戰師又分為:正規師(一級戰鬥部隊,戰場“消防隊”);志願師(二級戰鬥部隊,負責次要方向進攻和防禦);武裝師(佔領區的控制部隊,負責清掃任務)。

在死戰的條件下,這些武裝黨衛隊比國防軍更為勇猛,舉個例子,柏林戰役中的主角之一武裝黨衛隊的外籍志願軍團(國防軍只吸納德國和奧地利公民,只有黨衛軍才招募外籍人士)戰鬥力強悍。在柏林戰役中,這些外籍軍團沒有退路,不管向誰投降都是死,作為叛徒,自己的國家也回不去了,加上所謂的堅定的信仰,所以寧可戰死也不投降。甚至,維京師等外籍黨衛軍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將自己綁在了機槍陣地上,繼續向紅軍開火。死戰的結果是,在大概三個星期的柏林戰役中,蘇聯紅軍軍犧牲了30多萬人,幾乎每8個蘇軍士兵就有一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二戰後期,武裝黨衛軍最早裝備的單兵迷彩(國防軍還沒來得及配,德國就戰敗了)也是近現代戰爭中最早出現的迷彩服。

2、特別行動隊:黨衛隊突擊隊員組成的部隊,主要執行抓捕、搜索和滅殺。簡單來說就是抓猶太人、地下組織和異己。其並非戰鬥部隊,主要公開大規模行動對付民眾(與蓋世太保不同之處)。

3、蓋世太保:由黨衛軍控制的國家秘密警察機構,相當於黨衛軍的憲兵組織,一個無所不在、無所不為、濫殺的恐怖統治機構,其槍口不僅對準普通民眾,阻礙納粹的德國政府高層到軍隊將領都在其的範圍,納粹通過其達到對德國和佔領國的控制,每年死在蓋世太保手下的人至少幾十萬。


4、看守營:由骷髏總隊負責納粹集中營的看守工作,納粹民族政策的直接執行者,“子彈屠殺”、“毒氣消毒”等,臭名昭著。

三、裝備上德國武裝黨衛隊優勢明顯。武裝黨衛隊有十個機械化營{武裝黨衛隊第3裝甲團(三個營) 武裝黨衛隊第3反坦克營 武裝黨衛隊第3坦克殲擊跑營 武裝黨衛隊第3裝甲炮兵團(三個營) 武裝黨衛隊第3高炮營 武裝黨衛隊第3火箭炮營};而日軍只有一個聯隊( 日本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 。

德軍的法寶,閃電戰,就是運用的機械化裝備的動能,加上靈活的戰術。德國部隊以坦克為單位,在空軍的配合下幾個月就橫掃歐洲;東線,在較為乾燥的初夏,德軍勢如破竹,坦克集群可以用30多公里的時速進行大縱深穿插,從而有效撕裂蘇軍陣線並破壞指揮體系,打得蘇聯人有些暈頭轉向不知所措,整個裝甲部隊的運轉速度非常快。

四、可以間接對比一下,在三十年代末,實力對比上,德軍>蘇聯紅軍>日本。

舉個例子,諾門坎戰役 :1939年在日本為“北進”策略試探性進攻蘇聯,亞洲第一次坦克大戰。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關東軍、偽滿洲國軍與蘇、蒙軍幾十萬人,在這塊不毛之地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爭。此戰雙方調用了除海軍以外的所有兵種和現役裝備。

平日裡日軍對付的都是裝備簡陋的東北抗日聯軍,關東軍的裝備對付游擊隊遊刃有餘,但是面對蘇聯紅軍的機械化部隊,頓時傻了眼。

為了挽回敗局,不惜工本,不顧人命,甚至多次出現騎著戰馬打坦克,敢死隊駕油罐車衝撞坦克,單兵身上捆著炸藥包與坦克同歸於盡的瘋狂的“玉碎”打法。

電影《登陸之日》中的諾門坎戰役,可以看出,日本單兵敢死隊面對蘇聯的裝甲部隊用的是自殺式的“萬歲衝鋒”。

之後,還動用了“731部隊”,攜帶裝有細菌的容器,秘密潛入蘇軍防守地區,在蘇軍一側的幾條河流裡施放了烈性傳染病菌溶液。由於保密和技術原因,除了投放者,其他日本軍隊成員並不知情;而蘇蒙聯軍情報及時,各項防護措施齊全,整個戰役中並沒有因日軍的細菌戰造成大的傷亡,反而是日軍部隊遭受了大量非戰鬥減員。

最後,儘管手段用盡,戰役還是以關東軍慘敗而告終,日本陸軍被迫承認“諾門罕之戰是日本陸軍自成軍以來首次慘敗”。30年代末蘇聯的裝備已經落後德國很多了,竟然還能吊打日本,讓日本深刻意識到,一旦進入歐洲戰場自己會被各大國暴打。自此,日本喪失了進攻蘇聯的底氣。

五、精神意志方面,武裝黨衛隊和日本陸軍倒是不分伯仲,拋開正義性看,兩軍都有神聖的精神寄託和信仰,有著堅定效忠的領袖。


二戰後期,日本媒體對各種“玉碎”行為的大力宣傳和褒獎。

所以,綜合各方面因素,除了死戰“玉碎”這方面兩軍不分伯仲,甚至日本陸軍略勝一籌外,其餘的黨衛隊還是有著明顯優勢。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打仗看地形,看戰術,看士兵素質,看武器裝備。德國黨衛軍武器裝備肯定不是日本能比的。戰術上差距也很大。但是士兵素質上面差距不大。日本人打陣地戰比打進攻厲害,德國是打進攻比打戰地戰厲害。大兵團作戰,德國會把日本打得找不到北。日本陸軍脫胎於德國陸軍,並加入了武士道精神,跟德國的騎士精神完全不是一個套路。德國強調的是精益求精的技術,日本強調的是悍不畏死的勇氣。總的來說,如果是作為一名士兵,都算合格的。層次主要還是體現在戰術和裝備上。這麼一說,大夥就明白日軍跟德國的差距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