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公里後,日系和美,法,德系之間有哪些區別?

dj19370185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這是一個很寬泛的問題,雖然不能直接說明每個品牌的特點,但在車系上還是有一定的探討價值的。(不能代表具體某個品牌的特性,但寬泛的只某個環境下的車系特點)


這個問題就像你問哪個某個國家的特點一樣,我們都會給出一些看法,雖然不一定代表了那個回家的全部公民特點,但可泛指。因為一個東西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多多少少都因為自身的行動造成的。

咱就來寬泛的說一下幾個車系的特點,還是那句話:“不具體代表某個品牌和車系,只討論的是整體大的方向上的特點”。

日系

日系的車子在20萬公里後的樣子,你可以看看馬路上的皇冠、花冠、卡羅拉、CG5、霸道、雷克薩斯等車子,有很多都來了大十幾年了,公里數也都6、7十萬了。


你去問問這些老車子的車主,他們的車子跑了那麼多公里現在怎樣了?他們大多會說:“這個車子真的省心、耐操、使用成本低、關鍵還保值”。

日系車在所有車系當中,是上了年限產品狀態保持最好的車系,年限上來之後口碑也是最好的,所以也導致了二手車市場上日系車最保值。


還有你會發現,在二手車市場中的調錶現象很少發生在日系車上,比如一臺皇冠開了30萬公里他也不會去調,這是因為對於皇冠的質量來說公里數只是個數字了,不直接影響車子的價錢,而其他車系就不行了。

美系和德系

這兩個車系為何放在一起呢?因為這兩個車系的車子在20萬公里後的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

兩個車子的車子在20萬公里後,你打開發動機倉、上架子檢查你會發現,能滲油漏油的地方都會有油漬出現,密封材料都老化需要更換,但更換以後又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反彈”。還有就是德系車的燒機油現象,不管是奧迪還是寶馬燒機油兼職就是檢驗是否是正品的條件,20萬公里後的奧迪寶馬一定要常備幾桶機油在後備箱,堅持半個月補充一次機油。




優點呢就是這兩個車系的車子,在年限和公里數上來之後它們的底盤表現都很不錯,比日系的車子緊實多了。

法系車

法系車算是最不瞭解中國市場和國人需求的車系了,比如標誌是最早和自主品牌合資的國外車企,但其生產的車型在當是真的是不符合國人的審美,都比較“古怪”可能是我們不懂法國人的浪漫吧!

但法系的車子也有自己的特殊優勢,底盤調教的功底可以說是最給力的車系,但這遠遠不夠。在其他方面表現就不是太理想了,比如年限上來之後法系車的內飾開裂異響問題,還有年限越久公里數越多的法系車油耗也就越高,它的油耗會隨著年限和公里數明顯增加,這很可怕。

其實,“人無完人,車無完車”!每個車系,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優勢所在,不然也不能活到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看我們更需要哪一種特點吧。


九月聊二手車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沒有過親自開一輛德、日系車超過20萬KM的經歷,但我開過20萬千米以上的德、日系車。這個題目,我沒有把握說的準確,我只能談談我個人的感覺。法、美車開的少,也沒什麼體會,就不說了,只談談對德、日系車的感覺。。。

我目前開的兩輛車,分別是5系(合資)與進口版的Q50。5系買的早(2014年3月),到今日已經接近5年了,里程8.5萬千米,並沒有燒機油、漏油的現象,但是“空調壓縮機”上週壞掉了,換上了一個“南京奧特佳”(給華晨做配套的)的空壓機,花了1700元(被殺熟了)搞定,實話說這幾年間唯一的一次出問題。平時我只是按時保養,也沒有特殊的照顧過,說實話我對目前德系的質量還是滿意的,至少沒有天天修理廠,4年多維修才花1700元,我非常滿足。我預計跑個15萬KM也不會有問題,但一些密封膠條之類的一定會老化嚴重。

至於Q50給人的感覺就非常皮實了,用料非常足,我多次拖底,底盤護板都已經被我磕出一個窟窿、三元也磕出個小坑,但也沒有問題,發動機VQ37,十幾年前的發動機,技術非常成熟,我在車友會里見到過里程32萬KM的G37,沒改裝,動力似乎比我的3.8萬KM的Q50還要強勁(G37調教更激進),所以呢對於日本的發動機,跑個2、30萬KM都是輕鬆的。但這種輕鬆是建立在正常維護的情況下,像什麼日系發動機無需大修之類的話都是謠言,無論德系、日系的發動機到了大修的時候都得大修!!(不大修一樣出問題,日系發動機耐用,但也別傳神了)


說一個我經歷過的事吧,上世紀80年代初,瀋陽某工廠急需購置通勤客車兩輛,那個年代國內車源稀少,廠子要買車也需要有“指標”,上級批了一輛(先購入第一批黃海大客),由於不夠用,廠子就得自己想辦法,從某渠道購入一輛“日本客車“,該車在日本已經服役17年了,不知換了多少手。結果這輛“日本淘汰客車”與“黃海(新車)”同時上崗,只兩年半都不到,黃海車體已經爛出洞了,後來這輛日本淘汰車一直堅持到了98年才退休。想想吧,那個時代的工廠修汽車全是自己的修車班,修車水平可想而知,這幫修車班人員甚至根本不知道汽車需要用專用的機油,直接把“車床”用的機油就給灌進去了,這日本破車居然也能跑,不得不說是奇蹟(也許有誇張成分在裡面,但也足以證明日系發動機很耐用)。其實現在想想為什麼會傳出德系車修不好的說法?其中的原因就是,那個年代的修車班真心修不了德系車,現在的汽修工也不愛修“德系車”,嫌複雜、麻煩,要不然怎麼到處是“德系專修”的汽修廠呢。。。就是因為德系車複雜。。不好修而已。

對於老舊的德、日系車,我的感覺就是,德系車開個2、30萬千米,可能到處漏油,各處密封條全部老化,但車架子還很堅實、板正,大修一下、把該換的都換了,它還是很整裝的,白話講就是“倒驢不倒架”。而日系車開個2、30十萬公里,可能任何關於“漏”的問題都不會出,車子也找不到什麼其它毛病,但開起來就會感覺車子如船一般(左右晃),無論怎麼修、怎麼換,它的架子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