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5份供暖賬本,折射行業痛點和難點

文章摘要:供暖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大多是舊體制機制與百姓新需要交織形成的。選擇政府、供暖企業和用戶共同出力、合理分擔的改革路徑,建立起一套相對公平合理的費用分擔機制,是目前各地供暖改革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供暖賬本①】瀋陽供暖企業各有一本經濟賬

【供暖賬本②】山東供暖有些賬難算清

【供暖賬本③】呼和浩特供暖分戶計量收費卡殼10年

【供暖賬本④】武漢推冬暖工程12年仍冷多熱少

【供暖賬本⑤】供暖改革有一個北京樣本


自11月21日起,《工人日報》推出“供暖賬本”系列報道,選取遼寧瀋陽、山東濟南、內蒙古呼和浩特、湖北武漢、北京5個地方,報道了這些地方實施供暖改革的現狀、成效和百姓感受。從北京通過煤改電實行峰谷電價,加大補貼和管線改造讓供暖季藍天多起來,呼和浩特通過分戶計量讓供暖企業和用戶明白消費,瀋陽通過煤改氣以補貼為抓手提升清潔供暖比例,到濟南通過市場化機制解決“蹭暖”痼疾,以及武漢嘗試推進集中供暖讓南方的冬天不再冷,都反映出供暖這一民生工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從各地的改革範本中探索出一條更加清晰的供暖改革路線圖,讓供暖真正成為百姓的“暖工程”,顯得緊迫和必要。

不同地方的供暖改革不乏地域特色和政策的針對性,但其中也有一些規律性因素。比如,推動供暖改革需要政府解決好新舊機制的銜接,供暖改革要保證社會效益和公眾利益的包容發展,供暖企業成本核算不能“自說自話”,市場化改革應回應公眾對供暖品質提升的要求和價格關切,供暖設施的提檔升級應充分體現公益性,等等。

不難發現,凡是推動供暖改革比較順利的地方,大多是政府從源頭上佈局改革,通過補貼解決管線老化導致的“跑冒滴漏”,運用補貼槓桿平衡供暖企業的成本,用市場化改革讓公眾體驗“費用需自付”。而供暖改革推動遲緩的地方,上述問題大都解決得不夠到位,新舊機制銜接得不夠平穩,各方主體沒有形成合力,導致政府、百姓、供暖企業都有一堆“牢騷話”。

供暖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大多是舊體制機制與百姓新需要交織形成的。

就供暖機制而言,過去供暖由政府、單位和社會包辦,現在實行市場化改革,一些歷史遺留包袱的化解、供暖質量的標準和費用定價等,就需要關照不同主體的利益;就供暖責任和服務水準而言,供暖企業從事的是公用事業,承擔一定的公共服務職能,也需要政府明確規定其責任和經營方向,重視用戶的關切;就供暖所消耗的能源看,各地選取的能源品種多是政府指定的,也需要政府的推動和監管。

供暖改革既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也要契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目前,單純的市場化路徑還不成熟,完全由政府包辦沒有可持續性,因此,選擇政府、供暖企業和用戶共同出力、合理分擔的改革路徑,建立起一套相對公平合理的費用分擔機制,是目前各地供暖改革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比如,北方的供暖管線老化和佈局不合理是個老問題,南方的供暖如何佈局怎樣實施是個新問題,所需費用需要社會多個方面來解決和消化,如果完全由用戶承擔也不現實,而且可能形成阻力;取暖費的定價機制關乎公平,需要政府調控,不能任由供暖企業自我設定;通過市場化機制,發揮價格槓桿作用,可以遏制供暖中的浪費問題;通過行政手段督促供暖企業提升服務水準,有利於解決一些企業服務意識欠缺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政策引導、協調推進、漸進化解。

滿足公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供暖改革應該堅持的一個原則。在這個原則下,通過地方試點總結經驗,梳理難點,在發展中找到各方共贏的改革突破口,才能確保百姓在冬天過上暖融融的日子。

【供暖賬本①】瀋陽供暖企業各有一本經濟賬

供暖是入冬以後的民生大事,也是關注多年的話題。供暖質量直接影響老百姓的生活起居,甚至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然而,每到供暖季,總有一些難題困擾著管理者、供暖企業和居民。比如,環保形勢趨嚴,企業如何在環保指標和經濟效益之間尋求平衡?供暖費如何收才合理?分戶計量供暖何時實現?

剖析這些難題會發現其背後都有一本難算的細賬。釐清這些小賬單,才能管好民生大賬本。近日,《工人日報》多路記者深入多地,通過實地走訪管理者、供暖企業、居民等相關人員,將這些賬本呈現給大家,以期找出供暖難題的解決辦法。

本月供暖開始後,瀋陽執行“最嚴”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標準:每立方米煙塵不超過30毫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均不超過200毫克,並下了“凡是環保不達標的供熱企業將被清理出供熱市場”的嚴令。截至11月15日,瀋陽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共247天,同比增加27天,環境空氣中6項汙染濃度同比均有下降。

不過,瀋陽市環保局對全市188家供暖企業474臺燃煤鍋爐24小時監控的數據卻顯示,每日仍有最低50餘家、最高100餘家供暖企業排放超標。《工人日報》記者近日實地走訪多家供暖企業,一探究竟。

2220萬元投入換來日日達標

11月14日14時,在瀋陽市瀋河區文萃路64號瀋陽祝家供熱有限公司南塔熱源廠的鍋爐房內,兩座80噸和40噸的鍋爐轟鳴運轉。“此時此刻,煙塵折算後是10.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是169毫克/立方米、氮化物是172毫克/立方米,完全達標。”瀋陽祝家供熱有限公司董事長白明強指著監控房內的顯示屏介紹說,祝家公司集中供熱面積500多萬平方米,服務用戶6萬餘戶,能達標的奧秘就是“捨得花錢,嚴格管理”。

提起企業的環保改造之路,白明強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2013年脫硫設備前期投入1630萬元,2015年布袋除塵設備投入800萬元,2017年脫硝反應罐投入900餘萬元。按規定,政府補貼三分之一,實際支出2220萬元。這還沒算上後期運行增加3元/平方米的管理維護成本。

“前期安裝時多次討論選出了最優方案,鍋爐運行時也保證要有最佳狀態,脫硝設備加催化劑也是加的最好的。只要企業肯花錢,嚴格管理是能達標的。”白明強說。

這只是環保改造取得成效的供暖企業之一。

2015年,瀋陽市開始實施“藍天行動”。截至2017年底,“拆小並大”淘汰燃煤鍋爐1115臺,每年減少燃煤量約70萬噸、煙塵排放1萬噸、二氧化硫排放8500噸。電能供暖、天然氣供暖和熱電聯產等清潔供暖比重從12%增至45%,燃煤總量同比削減100萬噸。

一些供暖企業連連叫苦

記者走訪發現,在“最嚴” 限值之下,一些供暖企業卻連連叫苦。

燃煤供暖環保改造成本高是主因。一位不願具名的供暖企業負責人透露,瀋陽188家供暖企業,僅有30餘家盈利。要麼面對動輒上百萬元的環保投入捉襟見肘,要麼為了盈利不願投。“瀋陽供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約各佔一半,國有企業全部虧損,想投入沒有錢。民營企業三分之一虧損、三分之一收支持平、三分之一盈利,大部分企業重視‘經濟賬’大過‘環保賬’。因此,面對‘最嚴’限值叫苦,甚至聯合呼籲放開標準,這樣企業就能節省不少前期投入和後期運營的費用。”

儘管瀋陽市政府為企業提供了改造補貼,但補貼僅為前期投入建設費用的33%。目前,僅是首批投入的企業獲得了補貼。更大的支出在日常運營維護,經專業人士測算,改造後,一年至少增加維護成本3元/平方米,一個集中供熱面積500萬平方米的供暖企業每年就增加1500萬元的支出。

同時,“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改造成本高、補貼不足也讓許多供暖企業望而卻步。

2015年,瀋陽綠色環保產業集團試點7個居民供暖清潔能源改造項目,總投入7000餘萬元,第一個採暖季就虧損2000餘萬元。“煤改氣”改造成本為50~100元/平方米,“煤改電”改造成本為200~300元/平方米,而燃煤供熱系統的建設成本僅為30元/平方米。清潔能源改造的前期投入高,包括購置設備、翻建鍋爐房,新增水泵系統等配套設施、重新敷設管網等。而在電氣價格補貼方面,僅有“採暖用電期間,夜間22點至次日凌晨5點的低谷用電時間所用的電費在居民生活目錄電價的基礎上下調50%”的政策。一些供暖企業認為,補貼並不夠。

不重視環保的企業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企業要發展,必須先算好環保賬,才能算準經濟賬。”上述不願具名的供暖企業負責人說。

他進一步解釋說,無論企業預計的經濟效益有多好、發展有多快,一旦排放不達標甚至出現偷排行為,對外部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就將面臨無法正常生產甚至被清理出供暖行業的局面。許多企業擔心加大環保力度會增加企業成本,淘汰落後產能、更新生產工藝等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其實,從長遠看,隨著環保形勢的趨嚴,不重視環保的企業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而先行上馬先進設備的企業競爭力更強,發展空間也更為廣闊。不僅有利於環境保護,也有利於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不能只盼著企業自主承擔社會責任,政府還要給出合理的補貼政策。”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磊建議,政府應該儘快出臺優惠政策,以保證清潔能源改造項目的可持續和良性發展。如果政府不能給出優惠電氣價格,也可以走採暖費收費差異化的路線。除了優惠電氣價格,清潔能源改造中還需要政府對固定資產投資進行補貼,讓有投資能力的小鍋爐依靠補貼自己改造,沒有投資能力的可以通過購買服務、委託經營的方式進行改造。

8月31日,瀋陽市出臺加快推進清潔供暖的實施方案,預計到2020年,瀋陽中心城區及縣城清潔供暖比例提高到60%。瀋陽市供熱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義表示,瀋陽清潔能源推進總的來說是循序漸進。

【供暖賬本②】山東供暖有些賬難算清

每到供暖季,熱力部門、供暖企業都很努力,試圖讓每個居民小區都暖和起來。但是,《工人日報》記者近日在山東濟南、日照、臨沂等地走訪發現,居民取暖仍有一些“攔路虎”。

沒有完全享受供暖季,業主拒交全額費用

家住濟南市奧龍觀邸的朱女士就因供暖費犯了愁。她想要今冬供暖,則需要交7000餘元費用,包括2000多元的滯納金和兩個採暖季的費用。

朱女士今年1月初從棗莊搬到濟南,去濟南東泰熱力辦理過戶並申請開通暖氣。當時,大廳工作人員告訴她,要交整個冬季的全部取暖費。她覺得收費不合理,沒交錢。

對此,濟南東泰熱力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小區是按面積收費,不能進行分階段供熱費收取,暖氣一旦開通需要交全額費用。

“當時客戶自願辦理了開通,但是一直沒有交去年的採暖費用,因個人原因未及時交費導致收費系統內產生了欠費。沒交費,我們工作人員也沒法去她家裡打開閥門供熱。”該負責人解釋說,滯納金收取是依據當時的《濟南市供熱管理條例》,按日繳納千分之三。

目前,雖經過多方協調,濟南東泰熱力同意給朱女士滯納金進行相應的減免,朱女士提交申請就可以。不過,朱女士對此並不滿意,她認為去年沒享受供暖,採暖費和滯納金都不應該交。

記者在日照等地走訪,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

入住率不足60%不予供暖

一些新建小區的煩惱則是供不上暖。目前,濟南市財富花園三區、恆大奧東新都、金匯瀚玉城、天齊奧東花園小區二期、綠地香榭麗小區,章丘易安眀郡小區、龍泉一號二期,濟陽大明勝景等小區,新房入住第一年,被告知因入住率不足60%不予供暖。

“家裡拆遷了,好不容易今年買的房子住進來了,卻沒有暖氣。”易安眀郡小區業主李先生表示,今年上半年交房領了鑰匙,隨後便裝修搬了進來,原本打算今冬交供暖費,卻被告知因小區入住率低不能供暖。“家裡有老人,孩子還小,如果冬天不供暖,根本沒法住。物業說可以吹空調,但是一個冬天靠空調取暖,費用高不說,也不舒服。買電暖氣,以後供暖了,這些設備就用不上了。”

業主有苦惱,供暖企業也有苦衷。“供熱是一種特殊商品,如果用熱率達不到一定數量,戶間傳熱非常大。此外,新建小區有很多業主裝修後冬天開窗散味。即使正常供熱,也不能保證用戶的室內溫度達標,且用熱率較低也不符合現在節能減排的要求。”一家供暖企業工作人員表示,用熱申請達到一定比例再進行供熱也符合相關供熱條例規定。

而臨沂市沂水縣玉龍園小區至今沒有收取暖費。業主朱先生說:“其他的小區都已經開始交供暖費了,但是我們這沒有收,我家外面這個供暖管道沒有接。”

據瞭解,整個小區二期工程2016年10月交房,共有8棟高層、700多戶業主。現在,物業已經向小區一期工程的業主收了取暖費,但是卻遲遲沒有通知二期工程的業主交費,他們擔心今年家裡還是沒法供暖。

沂水熱電有限公司客服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這個我也不好說,既要供暖驗收,還得管網驗收,得看那邊的管網合不合要求,再一個還要看入住率。”

對“蹭暖”者進行“經濟制裁”

“蹭暖”現象則是業主爭議較大的話題。記者瞭解到,山東萊蕪小故事小區就對“蹭暖”者進行“經濟制裁”。該小區規定:對不參加供熱,且上下兩層都已交供暖費的住戶,收取借暖費,將按照90平方米以下每戶交600元、90~100平方米每戶交800元、100平方米以上每戶交1000元的標準進行收費,並且對不交借暖費的住戶停水、停電。

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於小故事小區收取借暖費的事,廣大業主議論頗多。有的認為該交;有的認為不合理,但可以酌情交;有的直接認為違法,堅決拒絕交。

住在該小區的楊先生認為,借暖費因“蹭”而收費,這本身就是一種“惡意推定”。不否認,熱力傳導有其特殊性,即便未用暖氣住戶因鄰居採暖而自己室內溫度有所升高,“享受”乃至惡意佔便宜,且不說動機上無法確定,被傳導的熱量能夠將非採暖用戶的室溫提高多少都值得懷疑。供暖企業與住戶本質上是一種供需關係,供暖企業所供的熱能是一種商品。現在供熱方式有很多,諸如電、油、氣等可供選擇,業主有權決定自己是否需要供暖企業的供暖。

此事也驚動了當地的主管部門。據介紹,萊蕪市物價局目前並沒有要求不參加供暖的住戶交這些費用。如果遇到收取借暖費的情況,居民可以向有關部門進行舉報。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物價局工作人員進一步強調說,只有物價局審核通過的項目,才能對其進行收費,不可私自亂收費。

【供暖賬本③】呼和浩特供暖分戶計量收費卡殼10年

“有的人家非常熱,我們家溫度卻只有13攝氏度。交的費用一樣,為什麼享受不到同樣的熱量?”

進入供暖季以來,呼和浩特市民中類似的議論不少。“暖氣也是一種商品,啥時候也能像水、電一樣分戶計量,讓我們用戶明明白白地花錢?”市民李莉說。

《工人日報》記者連日調查發現,分戶計量供暖,是眾望所歸。但現實卻是,一直難以推廣。

分戶供暖小區仍按面積收費

2008年,呼和浩特被列入全國首批供暖分戶計量試點城市。為推動供暖分戶計量改革,該市規定,新建房屋供熱設施的設計應實行分戶控制,並預留計量儀表的接口。2008年10月1日以後,新建建築必須安裝熱計量表,否則不予以驗收竣工。

10年過去了,呼和浩特很多新建的小區已經實行分戶供暖,但按計量收費仍未推行。

“我們是2014年買的房子,在檢查管道的時候發現了熱計量表,有點納悶,為啥裝了多年的熱計量表成了擺設。”巨華世紀城明祥園小區的部分居民對記者說。

據悉,該小區設計屬於分戶供熱——一家住戶不用暖,不會影響到其他住戶;不用暖的住戶,要交30%的基礎熱源費。但對於計量收費,許多居民卻表示並不知情,目前小區仍是按照面積收費。

呼和浩特公用事業管理局工程科工作人員介紹說,供熱計量改革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安裝熱計量表,另一部分就是實施熱計量收費。

經初步統計,呼和浩特約有3萬戶裝了熱計量表。按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下發的《關於實施供熱計量價格的指導意見》,2015年、2016年曾試驗過熱計量收費,但計費方式卻讓供暖企業很抵制。比如說150平方米的房子,如果按面積供暖可能是3000元的採暖費,如果按熱計量收費,熱計量表顯示的熱費高於3000元時,只能按供暖面積的上限也就是3000元收取,熱計量表顯示的熱費低於3000元,供熱企業還要退費。再就是如果真正實現熱計量收費,還有一個係數修正問題,一個小區邊戶、中戶用熱量肯定不同,這就需要大量的試驗數據進行修正。

如果大多數人停暖,企業就無法生存

現今的供熱體制下,很多用戶對供暖企業的服務不滿意,而供暖企業也是一肚子“苦水”。“收費難啊!好些單位和個人惡意欠費。”採訪中,一些供暖企業的工作人員說。

據記者瞭解,在呼和浩特,供暖企業收費率能達80%的不多,有些地方甚至連50%也達不到,已經形成“費難收、熱難供、管子爛、管理難”的惡性循環。

呼和浩特城發供熱公司是該市承擔供熱面積最大、擁有熱用戶最多的供熱企業。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對供暖企業來說,煤、電分別佔供熱總成本的60%和13%。據初步估算,企業每供熱1平方米,就虧損1元多,龐大的經濟負擔讓企業舉步維艱。

對於市民渴盼已久的分戶計量,因為技術、資金等多方面原因,一些供暖企業有些作難。

他們這樣解釋:如果少數人停暖,會減少供暖費收入、增加供熱成本;如果大多數人停暖,企業就無法生存。同時,熱能是一種傳導性很強的特殊能量,要在集中供暖系統下維持某種溫度,就必須保證有一定數量的暖氣相互加溫。

“雖然單個住戶報停供暖對整體效果影響不大,可如果一棟建築有1/5的住戶暖氣停掉,怕是全樓就要涼了。”一位供暖企業工作人員說,這樣一來,很可能一戶的供暖費省下來了,但供暖方為了維持其他住戶的取暖溫度,反而要提高耗能,企業無法負擔。

市民期盼的分戶計量收費,一直難以推廣

呼和浩特人大常委會曾專門就供暖問題進行了調研。調研報告認為:呼和浩特之所以沒有實現按計量收費,有6個方面的原因。除了技術方面的原因,報告還列了以下幾條原因:在推行分戶計量工作時,供熱單位對供熱計量改革工作認識不足,存在排斥情緒;有的私營企業看不到供熱計量改造的長遠效益,特別是涉及支付改造資金費用時,表示資金緊張拒絕改造,有的營業性企業擔心改造過程中影響到正常營業,造成損失,不願意進行改造。

“分戶計量供暖節約、省錢、科學。”市民張鳳認為,提出分戶計量供暖已經好幾年了,老百姓很是期盼,但現實卻是一直難以推廣。到底難在哪兒?說穿了,就是態度和利益問題。

比起市民期盼分戶計量供暖儘快實現、政府和輿論對分戶計量供暖的熱情高漲,供暖企業在態度上雖然非常誠懇,行動上卻似乎要遲緩得多。

據瞭解,北京等地的試點經驗表明,只要操作得當,按量計費後,可節約20%至30%的能源,費用也可降至原來的70%左右,供暖企業是有利可圖的。

按照呼和浩特的規劃,2011年計量收費面積力爭達1500萬平方米,佔到全市集中供熱面積的25%以上,可7年過去了分戶計量供暖仍是舉步維艱。

有業內人士指出,分戶計量供暖是大勢所趨,熱企必須拿出改革的勇氣,與政府一同克服短期障礙,尋求“一攬子”的解決方案,以更為科學和利民的實施管理辦法來一一應對。

【供暖賬本④】武漢推冬暖工程12年仍冷多熱少

什麼是武漢的冷?這裡流傳這樣一個段子:在沒有室內採暖設備的情況下,室內溫度低於室外溫度。在室內,想要給蘋果手機或是ipad充電,要給這些電子“寶貝”預備好熱水袋。

關於武漢供暖的話題已經熱炒了多年。可是,在每個寒冬來臨之時,採暖仍然是橫亙在武漢市民心中難以逾越的一道坎。

推廣10多年,僅有30多個小區實現集中供暖

11月23日,武漢雖然豔陽高照,但氣溫卻絲毫不給力。尤其在室內,一旦沒有供暖設備,溼寒的寒氣直接可以浸透到人的骨子裡。

在武昌中北路一小區,年逾七旬的齊奶奶坐在有集中供暖的家裡,感受著冬日的溫暖。老家東北的齊奶奶隨著子女移居武漢已經20多年了,在沒有集中供暖的時候,家裡曾經使用過的採暖設備應有盡有:從早期的炭爐,到後來的電褥子、電油酊,即便是現在住在集中供暖的房子裡,熱水袋也要常備。因為武漢天氣溼冷,膝蓋、頸椎等處的老毛病,常常需要熱水袋的輔助才能緩解疼痛。

不過,在武漢,能夠像齊奶奶這樣享受到集中供暖的家庭並不多。2006年,武漢市開始啟動“冬暖夏涼”工程。其中,集中供暖是一項重要內容,這一項目在啟動之初曾經一波三折。最初的5年僅兩年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供暖。而10多年過去了,截至2017年底,武漢市僅有30多個小區實現集中供暖,主要集中在江南片的武昌地區。江北的漢口地區以及漢陽地區,則只有部分有條件的小區開通了集中供暖。

集中供暖推行12年難以惠及更多居民,首先受制於熱源。由於熱源資源和產能影響,導致全城實現集中供暖的進展緩慢。在最早的5年裡,就是因為熱源問題,導致真正正常供暖只實現了兩年。同時,集中供暖的推廣,常常需要重新鋪設從熱源地到小區再到住戶的各項設備,成本高昂。而且,業主們還需要為集中供暖負擔一筆採暖費。

現在,武漢地區供暖熱源有電力、天然氣以及熱源廠供應。按現在的計費方式,大體有這樣幾種,按房屋建築面積算,8.5 元 / 平方米 / 月;或者是按流量算,0.33 元 / 千瓦時。一間 100 平方米的房子,4 個月全部採暖,要3400元。這些額外的費用,往往讓一些小區業主們望而卻步。即便是在新建小區,因涉及房屋建設成本等方面因素,並非所有的開發商都願意加入到集中供暖的大家庭。

自採暖,一筆不小的開支

在百步亭社區,今年50歲的許女士享受著自己的暖氣。趕在冬天來臨前,她為自己家完成了天然氣採暖系統改造。150平方米的房子,整體改造花了3萬餘元費用。這個月,她趕在降溫之前,就去買好了天然氣。她為此支付的採暖費用,每個月超過1000元。

“因為天然氣不僅要用在採暖上,還要用在家庭生活上。冬天4個月下來,這筆採暖費還是比較高的。”許女士這樣告訴《工人日報》記者。不過,考慮到溫暖舒適,她覺得這筆錢花得值。

其實,許女士的選擇,是目前武漢地區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的普遍選擇。因為只是在自己家中安裝採暖設備,大家可以省掉小區公共部分集中採暖設備的安裝和運營維護費用。當然,也省下了從熱源地到各個小區乃至住戶之間的建設安裝公攤費用。

隨著這樣選擇的武漢居民越來越多,天然氣的供應就出現緊張。去年,為了緩解冬季氣荒,武漢市就曾做出對居民用氣限購的決定。

許女士的鄰居選擇的是電熱供暖。一個冬季下來,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武漢傳統上不屬於集中供暖區,因此在設施建設以及採暖費用等方面缺乏相關的配套政策,導致現有的集中供暖建設,在經歷了10餘年後依然不理想。而其他採暖方式則受到經濟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導致很多家庭無法實現冬季採暖。因此,唯有統籌佈局,優化政策,方能更好地推進集中供暖,讓武漢的冬天不再冷。

【供暖賬本⑤】供暖改革有一個北京樣本

每逢供暖就遇霧霾,是困擾供暖季多年的一大環保問題,“藍天數”也漸漸成為供暖季的輿論焦點。

為了讓北京的藍天更多,北京市先後出臺《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2018計劃》等,從清煤降氮、管網改造、清潔取暖等多方面入手,力求讓北京供暖季的藍天多起來。

這些措施進行的進度如何?市民對此有何切身感受?《工人日報》記者近日進行了一番走訪。

“晚上出門嗆人的味道少了”

每年冬季,京津冀及其周邊農村地區燒煤取暖,成為大氣汙染的重要因素。環保部下發《京津冀大氣汙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通過“禁煤區”建設、“煤改氣”“煤改電”替代等措施,實現散煤替代和清潔利用,大力倡導廣大農村實行清潔能源取暖。

“輕鬆、簡單,還少了煤煙味兒。”家住在北京市懷柔區楊宋鎮的居民劉文明告訴記者,“之前我晚上6點就要開始忙活燒煤爐子、捅爐子、換煙煤、運送爐灰,每天如此。現在打開熱泵就能取暖,室內溫度比之前還高五六度。”

“之前取暖需要燒煤,院子裡堆的都是煤。不僅會把院子燻黑,空氣裡都是煙味。”家住北京市朝陽區黑莊戶地區的陳潢告訴記者,之前村民為了節省取暖成本,供暖都會買菸煤。這種燃煤不僅氣味嗆人,價格也一路攀升。他說村裡完成改造之後,“最大的改變還是空氣質量,晚上出門嗆人的味道少了”。

按照《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具體要求,2013年,北京市啟動了農村地區“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同時,北京市針對“煤改電”的居民,還提供了一定的補貼和優惠政策。和燒煤相比,劉文明覺得不僅省錢,還省了時間。

據介紹,2017~2018年採暖季,北京地區“煤改電”用戶達到百萬戶。改造前,城區戶均使用燃煤3噸,農村戶均使用燃煤4噸。改造後,每個採暖季可減少散煤燃燒386.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04.12萬噸、二氧化硫9.27萬噸、氮氧化合物2.7萬噸。

“煤改電”工程實施後,電採暖“清潔、安全、舒適、便捷”等優點被越來越多的百姓接受。百姓的生活方式正在被“煤改電”悄然改變。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將完成67.4萬戶的“煤改電”改造工作,涉及朝陽、海淀、豐臺及10個郊區。到2020年,“煤改電”工程實施後,預計北京全市每年可多壓減燃煤202.2萬噸,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

累計改造1950個老舊小區的供熱管網

“改造之後溫度明顯比去年高很多。”11月16日,家住在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口東里的劉豔春告訴記者,去年家裡暖氣管道是溫的,深冬還需“疊加”空調取暖。“今年外部管道改造之後,試暖當天暖氣片就燙手。”

11月15日零時,北京正式供暖。按照要求,正式供暖後室內溫度要達到18攝氏度。但是由於一些老舊小區供熱管網老化,一直以來,都是供暖問題舉報大戶。

為此,自2008年開始,北京開始對老舊供熱管網分期、分批實施改造。至2015年,全市共改造老舊供熱管網4400公里,1990年以前建設的約1900個老舊小區全部完成改造。2016年,北京啟動新一輪老舊熱網改造計劃。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加快改造任務的實施,北京市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同時加大資金支持力度。2016~2018年,北京市已完成市熱力集團及各區共18項老舊供熱管網改造工程批覆工作,累計撥付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資金5.4億元,惠及居民約79萬戶,改造供熱面積約7682萬平方米。

“管線老化是老舊小區供熱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北京市城管委供熱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更換小區內老舊腐蝕的供熱管線,有效解決了暖氣跑冒滴漏問題,消除了安全隱患。在提升供熱質量的同時,節能率達到10%左右,解決了老舊小區常年溫度不達標的問題。自2008年以來,北京市已累計改造1950個老舊小區的供熱管網,管線長達4200公里,190餘萬戶受益。

重點監督供熱企業的服務質量

今年,北京市已有11個區供熱服務熱線併入96069,除了去年併入熱線的東城、海淀、石景山、西城等7個區,昌平、平谷、密雲和門頭溝4個區今年也併入96069。

記者從北京熱力集團瞭解到,截至目前,96069供熱服務熱線非熱力服務面積突破2.6億平方米。此外,北京熱力集團設立了城市副中心供熱運行服務保障中心。除集中供暖用戶,北京還將加強“煤改氣”和“煤改電”居民取暖保障。

北京市城管委供熱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北京市供熱辦將重點監督供熱企業的服務質量。“我們會約談被投訴的企業,並要求及時整改。對整改不力、投訴集中、服務態度差等問題嚴重的供熱企業,將曝光,並加強考核,適當扣減他們相應的供熱補貼。”

為落實《北京市藍天保衛戰2018年行動計劃》,10月底,北京市完成了平谷、延慶、密雲三區內的6座燃煤鍋爐房清潔能源改造,共涉及1660蒸噸、居民供熱面積約900萬平方米。改造完成後,今冬供暖季,全市城鎮集中供熱基本實現清潔取暖。北京市“清煤降氮”工程推進,重汙染天減少超一半。

“清煤降氮”也是近年北京大氣汙染治理投入資金力度最大的領域。據介紹,北京熱力集團城市熱網按投運計劃完成投入1.57億平方米供熱面積,試運行期間,市政府服務熱線12345接聽反映問題電話7396個,已通過市級供熱服務管理平臺派發至供熱單位辦理解決。

行業活動推薦


「社評」5份供暖賬本,折射行業痛點和難點

《供熱計量》基於多年積累的行業影響力和認知度,內容逐步延伸至供熱計量、智慧熱網和清潔供熱三大主題,並在產業鏈上下游不斷細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