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笑男孩的背後不僅有朱一龍,還有關於兒童教育的迷思

一大早,手機就被一個“假笑男孩”刷屏了。他的名字叫加文(Gavin Thomas),在“2018微博之夜”的現場示範招牌式假笑表情,引來左娜扎右熱巴的朱一龍等一眾明星的合影。

假笑男孩的背後不僅有朱一龍,還有關於兒童教育的迷思

消息一曝出,網友們坐不住了,馬上有人跳出來佔領高地,“你看看你們這些大人,把一個孩子當成什麼了,太可憐了?”又有人挺直了腰板說,“你們還可憐這個,可憐那個,可憐可憐你自己好不好,你知道人家加文笑一晚上值多少錢?”……辣眼睛的太多,我就不一一往上貼了,大家自行腦補吧。

假笑男孩的背後不僅有朱一龍,還有關於兒童教育的迷思

說到底,大家爭論的是大人應該如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評論區裡雖然水火不容、非黑即白,但是卻又具有同一個外殼——教育就是大人們對孩子的傳道、授業、解惑。

教育就像是一個螃蟹,沒有這個堅硬的外殼,就支撐不了裡面的血肉。有無數的例證可以證明這個外殼的正確性。比如“嚴師出高徒”,沒聽說“嚴徒出高師”的;總有人唸叨“棍棒底下出孝子”,要是換成“棍棒底下出慈父”,肯定亂了套。所以,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我們看到的樣子都是,老師或者父母教育孩子,然後孩子長大成人,繼續教育下一代。

假笑男孩的背後不僅有朱一龍,還有關於兒童教育的迷思

可是,如果事情真的如以上所說,那這個世界豈不是太過無趣。月球只有一面朝著地球,另一面人們永遠看不見,難道就不存在嗎?

嫦娥四號告訴我們,月球背面不僅存在,而且還挺有意思。其實,教育的背面同樣挺有意思。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定義,社會性強化,指的是人類有一些習得的需要,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注意和讚揚,這些別人的注意和讚揚強化了個體自身的行為。

這彷彿是“大人教育孩子”的又一個例證,咱們都經歷過老師對學生的巨大影響,英語老師無意間誇了你一句,發音挺標準哦,激發了你對英文的興趣;物理老師當著整個班級罵你是榆木腦袋,側底摧毀了你對理科的妄念,轉而投向文科的懷抱。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獲得了班級裡一半以上的學生配合,首先大家確定一個目標:讓老師站在講臺右邊講課。之後,學生們開始使用以下方法“馴化”老師,每當老師轉向講臺的右邊,或向右邊走一步時,學生們就表現出對老師的講課很感興趣的樣子,微笑著面對老師,積極提問題,身體前傾並注視老師。如果老師向講臺的左邊轉,或者向左邊踱步,學生就會表現出很不耐煩的樣子,靠在椅子上打哈欠或者閉眼。這位老師似乎有所察覺,又好像沒有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用不了多久,他講課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講臺的右邊了。

你很驚訝這個結果?

那是因為你還不知道,一個禮拜之後,學生們已經成功地“馴化”這位老師站在教室的窗戶邊講課。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

在實驗的最後,這位老師不僅被‘訓練’站在窗邊,還一邊玩弄百葉窗的拉繩,一邊給大家講課。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如果孩子學習不好,不一定是老師教的不好,也可能是學生們出了問題。因為老師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孩子們也在教育老師,或者換一個更形象的說法:馴化。

假笑男孩的背後不僅有朱一龍,還有關於兒童教育的迷思

我就知道有人會不同意這個觀點,他們會說這是數量的力量,學生數量大,欺負老師勢單力薄。好,下面來聊聊一個孩子的力量。

在阿德勒的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有這樣的案例,一個熊孩子裝病逃避上學,結果全家人——從外祖母到小保姆——都護著他,認為他很愛學習,真的是因為生病去不了學校,這是為什麼呢?

經過研究者認真地走訪調查,答案出乎意料,這個孩子只要一生病,就堅決要求上學,病的越嚴重,上學的述求就越強烈。家長們的同情心大肆氾濫,孩子太可憐了!(熟悉不?)誰敢說我孩子不愛學習,我TM跟誰急。是不是像極了現在某些被熊孩子成功馴化的熊家長?

還有一些孩子馴化父母的例子不那麼明顯,但很常見。如果你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頭暈頭痛、胸悶氣短、氣不打一處來、雙手反覆握拳張開等症狀,而且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尤為嚴重。那麼你可能已經患上了一種嚴重的疾病。

假笑男孩的背後不僅有朱一龍,還有關於兒童教育的迷思

西瓜視頻每週六晚八點熱播節目《考不好 沒關係?》給這種病起個好聽的名字:“恐輔症”。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來看看爸爸變成小學生到底能考多少分!

當你自信閱盡滄桑的時候,生活的林子總是更大。有一些父母,他們輔導孩子寫作業不僅沒有得“恐輔症”,反而通過孩子的鼓勵,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存,最後考取了教師資格證,甚至應聘到孩子的學校,陪伴孩子一起長大。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有了孩子之後,如果父母的脾氣秉性大變,孩子對父母的馴化可能是主要原因。

我對這兩種現象沒有褒貶的情緒,因為它們雖然方向上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孩子對大人的反向馴化。

假笑男孩的背後不僅有朱一龍,還有關於兒童教育的迷思

教育不是光子在二極管裡單向輸送的過程,而是複雜的、大人和孩子雙向馴化的過程。大人在心智、年齡、語言等方面佔有優勢,孩子則更善於利用示弱、群體數量、大人的疼愛等展開反擊。這樣的馴化可能不遭人喜歡,但卻真實存在,回到“假笑男孩”事件,加文一咧嘴攝影師們就拍照,就是一種馴化。

知道了這一點,你就不會片面的認為,教育只是大人對孩子傳道、授業、解惑。而且,你會發現教育的過程時刻伴隨大人和孩子的較量和平衡。這時候你再去品味“教育”這兩個字,就能看到“教育”背後的那些鮮為人知的力量,然後更有效地“教育”你的孩子。

這樣,這篇文章的目的就達到了。

假笑男孩的背後不僅有朱一龍,還有關於兒童教育的迷思

假如你和嫦娥四號一起來到月球背面,一看外面也沒啥特別的,那是因為你們在著名的馮·卡門撞擊坑裡,如果你爬出這個坑,你會發現類似的坑在全月球有三萬三千多個。而且,在人們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坑的數量要比正面多得多。

“教育”上同樣有許多坑,多數也在背面,現在你爬出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