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笑男孩的背后不仅有朱一龙,还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迷思

一大早,手机就被一个“假笑男孩”刷屏了。他的名字叫加文(Gavin Thomas),在“2018微博之夜”的现场示范招牌式假笑表情,引来左娜扎右热巴的朱一龙等一众明星的合影。

假笑男孩的背后不仅有朱一龙,还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迷思

消息一曝出,网友们坐不住了,马上有人跳出来占领高地,“你看看你们这些大人,把一个孩子当成什么了,太可怜了?”又有人挺直了腰板说,“你们还可怜这个,可怜那个,可怜可怜你自己好不好,你知道人家加文笑一晚上值多少钱?”……辣眼睛的太多,我就不一一往上贴了,大家自行脑补吧。

假笑男孩的背后不仅有朱一龙,还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迷思

说到底,大家争论的是大人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评论区里虽然水火不容、非黑即白,但是却又具有同一个外壳——教育就是大人们对孩子的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就像是一个螃蟹,没有这个坚硬的外壳,就支撑不了里面的血肉。有无数的例证可以证明这个外壳的正确性。比如“严师出高徒”,没听说“严徒出高师”的;总有人念叨“棍棒底下出孝子”,要是换成“棍棒底下出慈父”,肯定乱了套。所以,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看到的样子都是,老师或者父母教育孩子,然后孩子长大成人,继续教育下一代。

假笑男孩的背后不仅有朱一龙,还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迷思

可是,如果事情真的如以上所说,那这个世界岂不是太过无趣。月球只有一面朝着地球,另一面人们永远看不见,难道就不存在吗?

嫦娥四号告诉我们,月球背面不仅存在,而且还挺有意思。其实,教育的背面同样挺有意思。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定义,社会性强化,指的是人类有一些习得的需要,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注意和赞扬,这些别人的注意和赞扬强化了个体自身的行为。

这仿佛是“大人教育孩子”的又一个例证,咱们都经历过老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英语老师无意间夸了你一句,发音挺标准哦,激发了你对英文的兴趣;物理老师当着整个班级骂你是榆木脑袋,侧底摧毁了你对理科的妄念,转而投向文科的怀抱。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获得了班级里一半以上的学生配合,首先大家确定一个目标:让老师站在讲台右边讲课。之后,学生们开始使用以下方法“驯化”老师,每当老师转向讲台的右边,或向右边走一步时,学生们就表现出对老师的讲课很感兴趣的样子,微笑着面对老师,积极提问题,身体前倾并注视老师。如果老师向讲台的左边转,或者向左边踱步,学生就会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靠在椅子上打哈欠或者闭眼。这位老师似乎有所察觉,又好像没有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用不了多久,他讲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台的右边了。

你很惊讶这个结果?

那是因为你还不知道,一个礼拜之后,学生们已经成功地“驯化”这位老师站在教室的窗户边讲课。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

在实验的最后,这位老师不仅被‘训练’站在窗边,还一边玩弄百叶窗的拉绳,一边给大家讲课。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如果孩子学习不好,不一定是老师教的不好,也可能是学生们出了问题。因为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们也在教育老师,或者换一个更形象的说法:驯化。

假笑男孩的背后不仅有朱一龙,还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迷思

我就知道有人会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会说这是数量的力量,学生数量大,欺负老师势单力薄。好,下面来聊聊一个孩子的力量。

在阿德勒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有这样的案例,一个熊孩子装病逃避上学,结果全家人——从外祖母到小保姆——都护着他,认为他很爱学习,真的是因为生病去不了学校,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研究者认真地走访调查,答案出乎意料,这个孩子只要一生病,就坚决要求上学,病的越严重,上学的述求就越强烈。家长们的同情心大肆泛滥,孩子太可怜了!(熟悉不?)谁敢说我孩子不爱学习,我TM跟谁急。是不是像极了现在某些被熊孩子成功驯化的熊家长?

还有一些孩子驯化父母的例子不那么明显,但很常见。如果你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头晕头痛、胸闷气短、气不打一处来、双手反复握拳张开等症状,而且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尤为严重。那么你可能已经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

假笑男孩的背后不仅有朱一龙,还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迷思

西瓜视频每周六晚八点热播节目《考不好 没关系?》给这种病起个好听的名字:“恐辅症”。有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来看看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

当你自信阅尽沧桑的时候,生活的林子总是更大。有一些父母,他们辅导孩子写作业不仅没有得“恐辅症”,反而通过孩子的鼓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最后考取了教师资格证,甚至应聘到孩子的学校,陪伴孩子一起长大。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有了孩子之后,如果父母的脾气秉性大变,孩子对父母的驯化可能是主要原因。

我对这两种现象没有褒贬的情绪,因为它们虽然方向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孩子对大人的反向驯化。

假笑男孩的背后不仅有朱一龙,还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迷思

教育不是光子在二极管里单向输送的过程,而是复杂的、大人和孩子双向驯化的过程。大人在心智、年龄、语言等方面占有优势,孩子则更善于利用示弱、群体数量、大人的疼爱等展开反击。这样的驯化可能不遭人喜欢,但却真实存在,回到“假笑男孩”事件,加文一咧嘴摄影师们就拍照,就是一种驯化。

知道了这一点,你就不会片面的认为,教育只是大人对孩子传道、授业、解惑。而且,你会发现教育的过程时刻伴随大人和孩子的较量和平衡。这时候你再去品味“教育”这两个字,就能看到“教育”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力量,然后更有效地“教育”你的孩子。

这样,这篇文章的目的就达到了。

假笑男孩的背后不仅有朱一龙,还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迷思

假如你和嫦娥四号一起来到月球背面,一看外面也没啥特别的,那是因为你们在著名的冯·卡门撞击坑里,如果你爬出这个坑,你会发现类似的坑在全月球有三万三千多个。而且,在人们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坑的数量要比正面多得多。

“教育”上同样有许多坑,多数也在背面,现在你爬出来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