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大隋帝國,縱然曇花一現,卻強盛到無法想象

說起隋朝,大部分人只會想到國祚短暫,大興土木之類。殊不知,歷史上真正的隋朝強盛到無法想象的地步。

北周大象二年(581年)二月,隨王楊堅登基稱帝,是為隋文帝,改國號隋,改元開皇,大赦天下。隋文帝楊堅登基當日,長安城上空出現了祥瑞天象——慶雲,彷彿上天也在慶祝大隋皇朝的成立。在中國曆朝歷代中,他被公認為是才智最高的皇帝,也是最為仁慈的聖皇天子。他精心治理,使隋朝迅速的強大繁榮起來。他不僅完成統一中國的偉業,還使隋朝成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甲兵強銳,威動殊俗的強盛國家。

史學界將隋文帝時期的治理稱之為“開皇之治”。

史書記載隋文帝時期的社會現象一片祥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

真實的大隋帝國,縱然曇花一現,卻強盛到無法想象

隋文帝楊堅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首創三省六部制,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興建了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 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倭國更是派遣了至少五次使者團到隋朝進行學習。

全盛武功

降服突厥

開皇二年(582年),突厥沙缽略可汗率軍入侵隋朝,隋將韓僧壽和李充成功抵禦突厥軍。5月,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帶領突厥兵攻擊平州。沙缽略可汗盡起本部兵十萬,又率第二可汗、阿波可汗、達頭可汗與步離可汗等人,共率領四十萬大軍攻入隋長城以南。6月,隋將李光在馬邑擊敗突厥兵。突厥主力沙缽略可汗與隋將達奚長儒發生激戰,當時突厥兵十餘萬,隋軍才三千人。隋軍集結在一起,四面抗拒,連續激戰3天,作戰14次,隋軍兵器用光,就用拳頭相拼,手上的骨頭全部露出來。這場惡戰殺死突厥兵1萬餘人,隋軍也損兵折將十之七八,突厥兵撤軍而回。

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命衛王楊爽、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勤與秦州總管竇榮定等併為行軍元帥,率軍兵分八路進攻突厥。衛王楊爽率領李充等四將出朔州道,與突厥沙缽略可汗相遇白道。楊爽令李充與李徹領精騎五千,趁突厥軍尚未準備時突襲。突厥軍遭遇隋軍突擊而慘敗,沙缽略可汗丟盔棄甲,士兵死亡大半。河間王楊弘率豆盧勤等人領數萬隋軍出靈州道,與突厥軍遭遇,戰而勝之。幽州總管陰壽率步騎數萬出盧龍塞,擊破北齊高寶寧,平定和龍地區。

5月,秦州總管竇榮定率步騎兵三萬出涼州道,在高越原與突厥阿波可汗發生高越原之戰。竇榮定數次擊敗阿波可汗軍。長孫晟乘機施離間計,爭取阿波可汗歸隋,以孤立沙缽略可汗。8月,隋文帝派遣高熲出寧州道,虞慶出原州道,兩路出擊突厥。

沙缽略可汗得知阿波可汗歸隋,率軍襲破其居地。阿波可汗逃歸達頭可汗後率軍回擊沙缽略可汗。貪汗可汗因與阿波可汗友善,被沙缽略可汗廢黜,也逃歸達頭可汗。至此,突厥內部矛盾不斷加深,沙缽略可汗與阿波可汗相互攻伐不已,最後阿波可汗領有大漠西部與龜茲、鐵勒、伊吾等西域地,建國西突厥汗國,以阿波可汗和達頭可汗為可汗。而原突厥汗國改稱東突厥汗國,依舊以沙缽略可汗為可汗。自此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開皇三年(583年)突厥蘇尼部萬餘人歸隋,達頭可汗降隋。開皇四年(584年)春,沙缽略可汗在受到西突厥與隋朝的壓力下,向隋朝請求援軍並擊敗阿波可汗,並向隋朝投降稱臣,上表稱“竊以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開皇七年(587年)4月,沙缽略可汗去世,其弟處羅侯即位,為莫何可汗,同年出兵攻擊阿波可汗,生擒阿波獻於隋朝。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派楊素等人進攻達頭部屬。仁壽三年(603年),達頭部下原東突厥各族大潰,紛紛投奔啟民,達頭無法控制局勢,遂逃入吐谷渾。

真實的大隋帝國,縱然曇花一現,卻強盛到無法想象

突厥輕騎兵

征服林邑

林邑地處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寶物,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委任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經略林邑。

大業元年(605年)正月,劉方率舟師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處)。林邑王梵志派兵據險抵抗,被隋軍擊潰逃散。三月,劉方率軍進至闍黎江,林邑人據南岸立欄柵,意圖阻止隋軍渡江。劉方命令兵士盛舉旗幟,雄擊金鼓而進。隋軍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強大的陣勢與軍威完全把林邑人驚懼了從而潰逃。劉方隨即指揮大軍渡過闍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著大象,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妄圖與隋軍決戰,威震住隋軍。劉方命士兵用強弩射擊大象,大象被紛紛射中受傷而潰亂逃跑,林邑人的軍陣被受傷的大象踐踏衝亂。劉方乘勢指揮精銳之兵發起進攻,林邑軍潰散。隋大軍全線發起猛攻,大獲全勝,只是抓著的俘虜就以萬計。此次戰役波瀾壯闊場面宏大,隋軍英勇善戰表現出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劉方率大軍一路向南追擊,屢戰屢勝,戰無不勝。於是濟區粟,度六里,前後逢賊,每戰必擒。隋軍進至大緣江,林邑人又據險為柵,又被擊破之。並追過了馬援銅柱以南。隨後隋軍又向南追擊了八天,終於抵達林邑人的國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棄城奔逃到海上。劉方率隋軍進入林邑都城,繳獲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鑄成的廟主牌位十八枚。“獲其廟主金人,汙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劉方命令刻石記錄了這次征伐的功績後班師還朝。

隋軍此次過於深入南方,作戰長達數月之久,從冬季打到夏季。班師回朝途中正處炎熱的夏季,隋軍士兵不適應南方悶熱潮溼的氣候,加上長途跋涉,士兵們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腳都腫了,死去十之四、五。劉方將軍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軍塗中。煬帝知道消息後非常痛心為之惋惜,下詔褒獎贊美劉方將軍。詔曰:“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湍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 巢穴鹹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致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

劉方將軍此次對林邑的征伐是歷史上中國軍隊在最南方的征伐,不僅挫敗雄壯的大象軍陣的攻擊,而且攻下了異國的首都,震服了南海百蠻,從此對隋朝貢不斷。這是中國的輝煌,為中國的古代史爭光。《北史》、《隋書》贊曰:“劉方號令無私,治軍嚴肅,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蠻,無思不服。”

真實的大隋帝國,縱然曇花一現,卻強盛到無法想象

大業元年四月隋平林邑置三郡

馴服契丹

大業元年(605年),因契丹人侵擾營州。隋煬帝詔令通事謁者韋雲起監領突厥兵去討伐契丹。突厥啟民可汗派二萬騎兵,聽命於韋雲起指揮討伐契丹。

韋雲起把兩萬突厥騎兵分為二十營,分四道一同進發。每營相距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韋雲起命令沒有公事派遣不得馳馬,行軍途中一個突厥紇幹違犯了韋雲起的軍令,被韋雲起斬殺並持其首以示眾。從此突厥將帥拜見韋雲起,皆膝行股慄,莫敢仰視。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對突厥騎兵並沒有多少猜忌防範之心。韋雲起率軍進入契丹境內後讓突厥兵士詐稱他們是借道去柳城與高句麗人做交易,並嚴令有敢洩露營中有隋使者斬。契丹人不加防備,韋雲起率領突厥軍前進到距契丹營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裝轉向南方以矇蔽契丹人。夜裡又率軍折了回來繼續向契丹營地進發。離契丹營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韋雲起命令部隊結陣而宿。天剛剛微亮,契丹還處在夢鄉之中。韋雲起命令二萬騎兵一起急馳突然向契丹大營發起進攻。結果可想而之,戰果輝煌。“盡獲其男女四萬口,女子及畜產以半賜突厥,餘將入朝,男子皆殺之。” 契丹人從此對隋朝服服帖帖,朝貢不斷。

韋雲起把俘獲的契丹女人和畜產的一半賞賜給突厥人,把其餘“勝利品”都帶回隋朝。隋煬帝聞訊後大喜,招集百官高興的說:“雲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師奇譎,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諤,朕今親自舉之。”韋雲起被升任為治書侍御史。

韋雲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兩萬並運用計謀擊潰契丹人,堪稱有勇有謀。這樣的將領與事蹟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人云:“以蠻夷伐蠻夷”計之上者也。隋煬帝只派一人,就取得俘獲敵人四萬人的輝煌戰果。用突厥人打敗契丹人,把中國“以胡制胡”的戰略方針發展到極致。

欺辱流求

流求可能是今天日本的琉球群島也可能是臺灣島。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曾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到達流求。因言語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還。次年,煬帝又派朱寬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從。於是派遣虎賁郎將陳稜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

隋軍大海航行一個多月後才抵達流求國。流求人開始見著隋朝船艦,以為是商旅,和他們做貿易的。陳稜率大軍順利登岸。陳稜曾經從南海諸國招募士兵,其中有崑崙人能懂流求語。於是陳稜派其招撫。流求不從,拒逆官軍。陳稜命張鎮周為先鋒進攻流求。流求王歡斯渴刺兜遣兵與隋軍抗戰,被張鎮周頻頻擊敗。陳稜率主力進至低沒檀洞,流求王子歡斯老模率軍出戰,被陳稜擊敗並斬之。

於是隋朝大軍分為五軍一路攻至流求國都。流求王歡斯渴刺兜親自將出戰,又被隋軍擊敗。隋軍隨即攻入流求國都,並乘勝追擊至流求軍柵,攻拔之。隋軍斬殺了流求國國王歡斯渴刺兜,俘獲其子歡斯島槌,並摧毀流求的宮室。

“二月乙巳,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擊流求破之。獻俘萬七千口。”陳稜把流求人帶回隋朝。隋煬帝大喜,把流求俘頒賜給百官,加賞陳稜為右光祿大夫,張鎮周為金紫光祿大夫。

震服伊吾

大業四年(608年)冬,隋煬帝授右翊衛將軍薛世雄為王門道行軍大將,命他在西域伊吾國內修建一座伊吾城,並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經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將,凡所行軍破敵之處,秋毫無犯,深得煬帝喜愛。煬帝曾誇獎他:“世雄廉正節概,有古人之風。”

薛世雄與突厥的啟民可汗約定聯合集兵進攻伊吾國。薛世雄率軍出玉門後,啟民可汗因顧失約沒有到。薛世雄將軍並沒有退縮而是毅然決定孤軍穿越茫茫沙漠直搗伊吾國,此時正直冬季西北地區正處在天氣惡劣風沙猖狂之時。薛世雄進兵神速,勢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沒想到隋軍能來,所以都沒做防備。當聽說薛世雄率軍已越過沙漠,兵臨城下之時。伊吾人驚恐萬分,不得不請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後,就在漢代舊伊吾城東築了一座新城號“新伊吾”, 裴世矩告諭西域諸國:“天子為蕃人交易懸遠,所以(築)城耳。”薛世雄命銀青光祿大夫王威率領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墾戍邊。然後率軍班師回朝。煬帝大悅,薛世雄因功進位為正議大夫,並賜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國設立了伊吾郡和柔遠鎮,薛世雄興建的“新伊吾城”成為隋朝控制東西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

攻佔吐谷渾

吐谷渾比突厥人文明一些,處在半遊牧半定居階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著絲綢南路河西走廊主幹線青海道,此路是當時連結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最長的陸路交通幹線。吐谷渾人還佔據著西秦故地。

負責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圖記》中說:“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魯番),鄯善(今若羌),亞西域之門戶也。總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煬帝要暢通絲綢之路深知佔據吐谷渾之地的重要性。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詔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等入朝,煬帝親自與他們積極策劃打擊共同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

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再次運用“以胡制胡”之戰略,派裴世矩遊說鐵勒諸部,使他們攻擊吐谷渾,吐谷渾被突襲而大敗。吐谷渾可汗伏允向東逃走,逃入西平境內,遣使向隋朝請降求救。煬帝派遣安德王雄領兵出澆河,許國公總領軍事的宇文述率軍出西平“應降”。宇文述率軍浩浩蕩蕩的抵達臨羌城,吐谷渾可汗伏允面對隋朝大軍心驚膽戰不敢投降,率領殘部向西逃竄,宇文述統領鷹揚郎將梁元禮、張峻、崔師等引兵追擊,接連攻下曼頭、赤水兩座城,斬三千餘級,俘獲吐谷渾王公以下二百人,虜男女四千口而回師。

大業五年(609年),煬帝總領六軍親征吐谷渾,命銀青光祿大夫劉權率軍出伊吾道,與吐谷渾軍相遇,吐谷渾人被痛擊狼狽逃跑。隋軍追至青海,虜獲千餘人,乘勝攻下吐谷渾國都伏俟城。煬帝命令劉權繼續率軍進攻佔吐谷渾,曼頭、赤水兩座重要城池,並在赤水大破吐谷渾,擊潰吐谷渾軍主力。伏允率眾保覆袁川。煬帝分命內史元壽南屯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北屯雪山,太僕卿楊義臣東屯琵琶峽,將軍張壽西屯泥嶺,四面圍之。

吐谷渾可汗伏允僅僅率數十騎潛藏於泥嶺之中而逃走,吐谷渾仙頭王率男女十餘萬來歸降,其中六畜有三十餘萬。吐谷渾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數千裡。吐谷渾東西四千裡,南北二千里,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皆為隋有。煬帝在吐谷渾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設置在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煬帝令天下所有犯輕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渾故地居住戍邊,併發西方諸郡運糧以供給之。命劉權率軍鎮守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大隋在吐谷渾故地置州、縣、鎮、戍,實行郡縣制度管理,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隋煬帝的此次親征,徹底的征服、佔領了吐谷渾。徹底的打開絲綢之路,暢通了中國與西方的聯繫。震服了西域各國,從此西域各國對中國朝貢不斷。隋書贊曰:“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裡,並遣兵戍之。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蕃懾懼,朝貢相續。”

國土疆域

隋書中沒有記載隋朝究竟有多大,但是在資治通鑑裡有段記載可以參考,隋朝在隋煬帝的統治下達到極盛。《資治通鑑》裡說:“是時(大業五年,609年)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隋唐時期,一里約合540米或530米左右,宋尺一里約為558米左右,資治通鑑成書北宋神宗年間,不知其用計量單位是隋時還是當時,那麼就用現在通用一里500米的計量單位好了。

東西九千三百里(等於4650公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等於7407.5公里)。

真實的大隋帝國,縱然曇花一現,卻強盛到無法想象

隋朝疆域面積

耕地面積

耕地面積可以參考唐人撰的《通典》:開皇九年,任墾田千九百四十萬四千二百六十七頃。

至大業中,天下墾田五千五百八十五萬四千四十頃。

開皇年間全國開墾田地面積是1900餘萬頃,到了大業中期,全國耕地面積居然翻了兩倍多,達到5500餘萬頃。

隋朝首創義倉制,開皇五年(585年),“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貧富差等,儲之里巷,以備凶年,名曰義倉。”義倉是政府為備荒年而設置的糧倉。

隋朝還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乃至於貞觀十一年(637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糧食儲備之盛,可見一斑。

藏書之最

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處於長達幾百年的混戰時期,致使春秋自漢代以來的華夏文化典籍因戰火焚燬、遺失大半。

隋朝建立之後,政治經濟穩定,開始重視國家藏書管理工作。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以後相繼出現了三次民間徵書活動,這大大增加了隋朝的藏書量。

秘閣是隋朝重要的宮廷藏書所,隋煬帝曾命儒臣將豐富的秘閣藏書限寫50副本,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品漆軸,入藏宮中。隨後,煬帝又命在東都洛陽觀文殿內東西廂建造房屋,設立藏書所,東屋藏甲乙類典籍,西屋藏丙丁類典籍。觀文殿內可見典藏了豐富的經史子集。

隋宮廷藏書處除了秘閣,觀文殿以外,最有名的便是嘉則殿。嘉則殿在西京大興,煬帝曾令秘書監柳顧言等人整理嘉則殿藏書,柳顧言刪除重複,得正御本37000餘卷。整理後的正御本藏東都洛陽觀文殿。煬帝雅好文事,不斷豐富宮中藏書,並不遺餘力地蒐羅魏晉以來的古蹟名畫。隨著珍品的日益增多,煬帝在觀文殿後設立二臺東臺為妙楷臺,專藏古蹟;西臺為寶跡臺,專藏古畫。

到了隋煬帝時期,國家的藏書量高達37萬卷,77000多類。隋朝的藏書是古代宮廷藏書的最高記錄,也是中國曆代最多的。

真實的大隋帝國,縱然曇花一現,卻強盛到無法想象

隋煬帝楊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