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毁”了共享单车生意?

谁“毁”了共享单车生意?

(商业领军/于建民)

导读:共享单车到底是个怎样的生意?

谁“搞砸了”共享单车生意?

共享单车的“流星式走红”

短短三年多,从轰轰烈烈,到黯然失色

短短3年多时间,共享单车上演了一场“流星式走红”。

2016年,在网约车大战刚刚停息之后,共享单车成为了又一个热潮,并且不断掀起热潮,到2017年上半年,它持续轰轰烈烈、不断升温。

但是,这一切在2017年下半年逐渐陷入了转折,先是中小共享单车品牌倒下,然后是中型共享单车倒下,行业逐渐开始降温。

接着,两大巨头也没有过去那么乐观。

首先,两大巨头之一的摩拜单车卖掉了,卖给了美团。

接着,共享单车两大巨头之一的ofo也多次传出困境消息,时至今日,ofo的困境仍未得到解决。

至此,共享单车上演了大翻转的剧情——从轰轰烈烈到黯然失色!

究竟是谁“搞砸了”了共享单车?

——过度催熟、缺乏商业经验、恶性竞争、部分素质问题

1、资本——过度“催熟” 疯狂拔苗助长

在共享单车大喜大悲的发展历程中,资本可谓“功不可没”。

一方面,共享单车迅速铺开、规模化,得益于资本,另一方面,共享单车全面铺开引发的亏损越大,也同样“得益”于资本。

特别在2016年,在资本疯狂追逐热点的驱使下,共享单车开始了疯狂的跑马圈地,全国各地开始了激进的大扩张。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关键问题没解决——企业的财务盈利模型、盈利结构。

由于没有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共享单车在最初的区域市场处于亏损,随着铺的摊子越多,亏损的越多。

没有解决财务盈利模型、盈利结构,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很难进入良性发展阶段,而没有解决财务盈利结构下的疯狂规模扩大,无异于拔苗助长,没有带来更好的健康,相反,过度“催熟”带来的是之后的诸多问题。

2、创业经营者—— 缺乏商业经验 疯狂蒙眼狂奔

在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很多创业经营者缺乏一定的商业经验,疯狂的蒙眼狂奔。

共享单车中,有几个创始人,创业经历较少,缺乏一定的实现盈利、良性发展的成功商业运作经验。

例如:有共享单车巨头的创始人是第一次创业,这种状况下会缺乏足够的商业运作经验、团队管理经验、财务管理经验,这些对于驾驭大投资的商业项目而言无疑是大考验,难度不小,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商业规律认识、成型盈利结构

至今,共享单车都没有合理的财务盈利结构、盈利模型,对于一个企业、一个生意而言,缺乏有效的盈利结构、盈利模型,无疑是危险的,发展不利。

但是,很显然,共享单车领域,一直没有积极探索出精细运作的财务盈利结构、盈利模型,一直在蒙眼狂奔,跑马圈地的狂奔。

2)缺乏团队管理经验及内部管控经验

与商业规律认识相伴的是,一些共享单车巨头由于商业实战比较少,在管理经验上也相对缺乏,缺乏一批经过实战检验、具备一定经验的管理团队,缺乏有效内部管控的经验。

3)缺乏财务管理

同时,共享单车巨头们在财务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

此前媒体曝出的某共享单车巨头内部财务报销管理混乱,并且存在贪腐问题,在①费用报销②产品使用③仓储、运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财务管理问题。

3、同行——恶性竞争 疯狂透支行业未来

在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同行的恶性竞争副作用也不小。

在资本的介入下,共享单车领域还没有健康成长起来,就开始进行了诸多品牌的恶性竞争,过早的恶性竞争——无论是过度投放,还是过度的价格战(例如:1元包月的价格大战等),都影响了这个行业健康发展,透支了行业的未来。

4、少数用户—素质问题,增加产品成本、运维成本

共享经济更多属于租赁经济,租赁模式很大程度上要经受消费者素质的考验。

消费者素质高,使用时注意、小心,产品消费的生命周期相对就会长一些,产品可使用时间长一些,产品成本就会降低一些;相反,消费者使用时,破坏越严重,产品消费的生命周期就会短,产品可使用时间周期就短,产品成本就越高。

很明显,一些共享单车经受了很大的考验,曾发生被扔到河里、挂到树上、被撞着玩……等行为。

此外,还有各种乱停、乱放,也增加了运维成本。

无论是一些破坏性为,还是乱停、乱放行为,都增加了共享单车的成本。

在同为租赁经济的租房消费中,有不菲的押金约束着这些素质行为,并在交接时进行检查、对相应破坏行为进行核对、抵扣,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破坏成本,避免了一些类似的成本损失,共享单车目前还做不到。

共享单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生意?

——它不是个赚钱大生意,是个小市场生意

“过度化”发展,让它一直没有良性发展

生意有大小的区别,大市场有大生意,小市场有小生意。

很显然,共享单车并非一个赚钱的大生意,因为它并非一个空间、规模大的市场、它是一个小市场、小生意。

共享单车说到底是个租赁经济的模式,本质上是短租的模式,它遵循着租赁经济的特点。

例如:以房地产市场为例,2016年房地产销售12万亿、租赁市场1.1万亿。

地产租赁市场大约为地产销售市场的十分之一。

1.1万亿的市场绝对是大市场,足够支撑起众多企业,几十万从业者、甚至百万从业者。

与地产市场相比,自行车市场规模小多了、租赁规模也小多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国内自行车行业的巅峰时期,如今自行车市场规模已经小多了,2015年,中国制造、内销的自行车总金额约在273.6亿。

就算共享单车普及、扩大用户,渗透高一些,即使它和售卖市场比例超过10%,达到20—30%,甚至更高,它一年的规模最大不过七八十亿,是个小市场。

在这样的小市场,只有精细运营、注重成本,才有可能实现持平、甚至微小盈利。

可是,由于共享单车的运营、管理、激烈竞争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成本都非常高,实现盈利都很难。

特别是持续的价格战、甚至是一度接近于免费的“1元包月”等超低价活动,基本上让共享单车的收益非常小,处于亏损状态。

2018年11月14日,在内部大会上,ofo创始人戴威表示他“错了”。具体在于,去年ofo就应该探索广告变现等业务,因为仅靠单车骑行收费不能实现盈利。

这也是共享单车在2年多狂奔后的深切反思。

共享单车到底有没有未来?

——共享单车有一定有价值,有一定“钱途”

但只有它走上精细运作,它才能良性生意

共享单车到底有没有未来?

毫无疑问,它存在一定价值、空间

共享单车的价值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

此前,城市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共享单车的出现,方便许多消费者,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这些都体现了它存在的价值、空间!

但是,只有当它走上精细运作

共享单车才能成为良性生意

如上面所说,共享单车不是一个大生意,它需要精细运作、非常注重成本,它才有可能打平、乃至于实现盈利。

因此,只有共享单车走上精细运作——强化商业认识及注重财务盈利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减少恶性竞争、减少破坏及乱停乱放增加的运营成本,

通过优化大幅降低成本;同时,增加产出,从而实现投入产出结构的平衡、良性,共享单车才能走上良性发展,成为赚钱的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