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在」智能算法现身江湖,头条们将如何应对

最近人人网卖身的消息引爆了微博微信等各大社交平台,陈一舟伤感表示:"自己可能不再适合做年轻人的社交产品。"众多80后90后惊呼,青春不再回来!

为此,很多人复盘了人人网的发家史,企图解读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命题,发现新的机会。然而事实上大家都在各说各话,有人说战略,有人说团队,并没有统一的口径。最终唯一让人达成共识的,反倒是社交创业中最浅薄的道理:解决技术问题,抓住年轻人。

这是一个用技术让产品说话的世界,无人便利店是技术,数字货币是技术,机器人更是技术。现在在一个行业中,如果要寻找新的独角兽,发现新的搅局者,必定是技术让它走到我们面前。

对于所有产品来说,技术是通用的决胜之道,具体到社交媒体领域,技术是吸引年轻人的钥匙。

当社交媒体走近2019

以前,我们人找信息,千人一面;现在,信息找人,千人千面。系统提取每则信息的关键词,画出"内容画像";又根据点击行为,给每名用户贴标签,画出"用户画像"。把信息推给喜欢它、需要它的人,这套逻辑便是"算法"。

算法最常被人诟病的问题是"信息茧房"和"时间黑洞"。一个男青年,只因看了一场网红直播,算法就没完没了地给他推网红视频,满足他、诱导他深陷其中,进而沉迷,废寝忘食。

在前算法时代,信息以整体性示人。一份主流报纸,从本地新闻到国际新闻,从财经新闻到科技新闻,从评论到副刊,虽然千人一面,却丰富全面。大量"文章画像"并不匹配具体个人的"用户画像",却给受众的兴趣冷启动提供了尽量多的可能性。而算法蓄意营造的信息茧房,消灭了这些可能性。算法的操控者们对此不以为然,他们宣称:算法没有价值观。

算法的逻辑是,根据受众过去的行为决定现在的信息供给,再根据他现在的行为决定未来的信息供给。因为他过去看过网红直播,就引导他现在继续看;因为他现在继续看了,未来继续引导他继续看。

「Ta在」智能算法现身江湖

由于传统推荐算法饱受争议,近期一种智能算法现身江湖,立刻引发了大量关注。笔者了解到这项技术搭载在「Ta在」APP中,被推到了市场。

「Ta在」是一个智能社交媒体平台,不同于那些只是在宣传上增加人工智能噱头的产品,人们之所以关注这个APP,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它的算法团队豪华背景。据悉他们中有一个中科院博导,还有几位有微软、Facebook和领英背景的工程师。

由于对当下社交媒体功能和技术的不满,这支创始团队曾去和Google、FaceBook等企业调研,当时发现工程师们在算法方面想到的还都是文本识别、大数据分析、机器识别,和国内并无多大差异。如上所说,识别不等同于智慧,能够实现感知才是真正的智能算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a在」团队研究多年,如今终于有了前瞻性突破。

不同于头条推荐,运用在「Ta在」APP的算法系统是基于AI技术的智能推荐算法,是无标签的。也就是说这种算法不基于人或内容的分析,而是通过分析和统计用户的行为模式,为用户找出好的内容,因此这种算法能够自我生长和演化,用户不需要担心由于标签和固化带来个人发展的限制。

简单来说,算法能够自然生长和演化,就会从分析用户行为中不断学习人的智慧,直觉和知识判断,基于群体智慧,平台就能更加全面理解用户,而不是标签化定义用户的兴趣。基于此,「Ta在」APP会区别于当下其它社交平台,不是形成兴趣圈子,而是把相同价值观的人聚在一起。可以推测「Ta在」APP的第一批用户,应该是那些厌倦被标签化捆绑的这群人。

不过,从整个产品逻辑来看,似乎也有不足之处:由于这种算法是基于人的行为操作不断去学习,然后才能演化,因此平台需要用什么去吸引用户不断去输入自己,表达自己,显然在成本上需要花很大功夫。而且在社交方面,有表达欲参与程度高的往往是年轻人,他们个性、意识独立,很多时候反而希望匹配到的是跟自己性格相反却特点明显的人,如此在智能推荐匹配方面是否能够满足这一特点还有待观察。

社交媒体迭代,透露人们对社交方式的新诉求

在国内,除了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和朋友圈算是第一代社交媒体的代表。自从看到今日头条在推荐算法的路上越走越远,微博也选择了用算法让自己成为用户的信息管家,变身"流量分配者"。如今微博上话语权、影响力和经济收益都集中在头部,明星和网红们在微博上实现了商业价值。

微博现在的商业策略非常清晰,就是贩卖流量。但这样发展下去,如何在社交内容与广告营销之间找到平衡,将会是微博未来成败的伏笔。当社交属性越来越弱,立意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时,微博难避免沦为一个话语权不公平的社交媒体。

微信则是媒体社交和传播混为一谈,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机制是"订阅制+社交传播",公号的阅读量除了内容质量,更多的是依靠订阅者在朋友圈进行社交传播,这种传播范围很有限,同时顾忌到社交圈子,用户往往不敢转发那些大胆的言论,很多话也不敢说。

除此之外,由于微博微信等平台都出现了信息过载的情况,人们不得不人为缩窄自己接收信息的渠道,如取消订阅,删除好友等,平台本意是通过内容扩大社交,最终却抑制了用户发言欲望,如今微信朋友圈下滑得很厉害,微博商业化,社交媒体逐渐走向了反面。内容创作者和用户都不满意,只是苦于没有替代品。

而在国外,作为社交媒体的代表FaceBook诞生之初,很多人说它很伟大,在创意和关联人方面做的很到位,甚至有人预测它可能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最终可以压过技术流Google,它目前的现状却是正在失去他的"年轻朋友"。

Piper jaffray秋季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当下只有5%的美国青少年认为Facebook是他们最喜爱的社交平台。今年3月和4月进行的美国青少年调查中,13至17岁的人中有51%表示他们使用该平台,远低于2014~2015年调查中的71%。

Facebook好像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调查显示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用Facebook的原因是因为父母也在用,可见对于最年轻的社交群体来说,他们总是喜欢新潮的的东西,新产品在市场在极具优势。

无论国内外,整个社交媒体市场一直在不断被颠覆,「Ta在」APP一诞生就引发关注,恰如其分表明了人们对于自由公平式社交的向往。

「Ta在」或将成为今日头条们噩梦的开始

从社交媒体到智能社交媒体,只是个社交新起点,在智能推荐算法的推动下,未来"Ta在"平台上恐怕会诞生新的媒体与商业结合模式。

一方面,分享知识和自我完善是人类的需求,但是现在平台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唯流量论阻碍了价值的传播。以头条为代表的传统推荐算法平台,已经让用户越发排斥深度捆绑的社交模式;

另一方面,社交关系越复杂,传播的信息就越多限制,大家就不敢发言,不敢评论,不敢点赞,关闭朋友圈,最后平台用户身边充斥的内容只能是折中的内容。

而在「Ta在」平台上,为了避免社交捆绑,用户并不能在APP中关注和私信对方,在保护隐私方面更甚于微信。同时「Ta在」APP设置了一个合拍按钮,依托演化和理解式算法,平台可以为用户推荐"臭味相投"的伙伴。

这个时代要挑出真正感兴趣的人,是浩大工程,用户并不总是知道去哪里找到你需要的人,但智能算法会帮你找到。

「Ta在」强势破局,"今日头条"们恐怕将迎来一场噩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