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選擇一個適合的學校?(小學到高中都適用)

說起給孩子挑學校,大家都明白: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但是,什麼樣才叫適合孩子呢?

你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出發,為孩子量身定製學校

如何給孩子選擇一個適合的學校?(小學到高中都適用)

一、分析目標學校

01路程

學校的遠近是選擇一所學校前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少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去“ 名校”就讀,每天不辭辛勞的早早把孩子叫起,花上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在上學的路途上,來回加起來就要超過2個小時。其實細算起來,有些得不償失。上了中學後,學生的每分每秒都非常寶貴,將這些時間浪費在趕路上實在不划算,還不如多看幾分鐘書。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長,孩子的睡眠時間只會縮短不會增加,所以能將時間省下來多睡一會非常重要,直接影響一整天的聽課和學習狀態。

建議大家,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將上學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選擇這個路程內的一所學校就讀,這樣無論是對你還是孩子都會輕鬆不少。

02食堂

早在2015年,合肥市各縣區就已經在試行中小學生午餐服務工程,有部分學校開始提供午餐服務。通過“學校食堂+午餐配送”兩種配餐方式,從2017年秋季開學,合肥市中小學午餐工程基本實現了在城區中小學的全覆蓋。前段時間總是頻繁爆出學校食堂衛生問題,鬧得人心惶惶。所以

學校食堂的安全衛生問題非常重要,另外孩子正處於長身體階段,食堂飯菜的供應也不能太差。這方面家長可以帶著孩子親自去學校轉轉,或者向上一屆學生打聽情況。

一些比較負責的學校還會每天在官網上曬出菜單,或通過攝像頭監控校園午餐的製作全過程,這些都體現了學校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一般這樣的學校辦學也不會太差。

03住宿與否

隨著合肥越來越多的學校加入寄宿管理的大軍,學校是否提供住宿也逐漸成為考慮因素之一。

但是寄宿不適合這兩類學生,一種是孩子自己特別抗拒住宿,不喜歡寄宿的環境,另一種是個人自理能力太差,無法在離開父母的情況下照顧好自己,乃至影響到正常學習。

04管理風格

每所學校有它自己的管理風格,其實對於學生來說,基本就概括為兩類:松or緊!

管理寬鬆的學校可能包容性比較強,對學生多采取一種放養的方式,這樣的學校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個性,給予其足夠的成長空間,學生壓力也會比較小。

但是這種管理模式對於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可能就不大適用了。

而管理嚴格的學校條條框框非常多,制約著學生的一言一行,平時經常動員老師、乃至學校領導、校長參與到教學監督中,在這裡讀書的學生壓力可能普遍較大,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更多。雖然辛苦,但只要你熬過了通常情況下都能收穫不錯的成績。

估計很多家長都希望讓孩子去這樣的學校得到鍛鍊,但如果孩子性格比較敏感脆弱,對於壓力緊張不懂得自我消化,就不是很適合這樣緊繃的教學環境,只會讓他揹負太多,感覺力不從心,甚至產生消極思想!

05學費

如果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費方面就比較輕鬆了。到了高中後,公辦學校的學費一般普通家庭也能負擔起,但是如果打算讓孩子進入私立學校讀書,就必須精打細算一番了。

例如合肥的一六八中學,2018年高中學費6250元/學期,再加上住宿費750元/學期,一年下來需要12500+1500=14000元,而學校實行寄宿制,生活費也將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所以在選擇學校時,特別是上私立前,要注意諮詢一下學校的收費標準。

06師資力量

名校之所以為名校,就是因為它除了優秀的管理模式,還擁有強大的師資。很多家長都是直接奔著優質師資去學校報名的。

對此,不建議大家去招生手冊上了解相關信息,因為經常會誇得天花亂墜,什麼特級、高級、骨幹、各種獲獎,普通人根本看不明白,只感覺老師似乎都很厲害。如果想要了解一所學校的師資究竟如何,可以向上一屆的學生家長打聽,詢問任課老師的授課能力和教學態度,同時瞭解班級設置和優秀老師如何分配。

07民辦還是公辦

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別

,例如公辦初中會有學區限制,而民辦則不需要,公辦學校的學費要低於民辦,民辦學校會組織自主招生考試等等。

這些都需要家長了解知曉。另外一些民辦學校為了吸引優質生源,會開出豐厚的獎學金,家長不要為其所惑,而忽略了對其教學質量的考察。

08升學數據

這是判斷一所學校教學實力如何的重要標準,但是家長要擦亮眼睛,一些學校的升學喜報寫的非常聰明,只提了考試的高分段,或者將藝體類考生的成績也算入達線率。

家長在看往年升學成績時,儘量對比學校間的均分,實際達線人數在報考人數中的比重等等。另外,如果高分段學生數量少也不一定說明這所學校教學差,可能是因為學校本身學生基數就很小。

家長給孩子選擇目標學校時最好控制在3個左右,不要太多,免得貪多嚼不爛,也不要只盯著一所學校,萬一沒有報考成功,孩子可能就會面臨無學可上的窘境。

二、從孩子角度

平時和家長聊天時,很多人都提到過現在的孩子都比較有自己的想法,許多事情上身為父母也是無法做主。所以在選擇未來的學校上家長不要忘記參考孩子的意見。

01成績

孩子的成績才是最終決定能去哪所學校就讀的關鍵因素,家長不能脫離成績空談學校,也不要迷信所謂的“名校”,要根據往年的數據分析孩子的成績在哪個範圍內,然後再選擇學校。

02個人意向

每次選擇學校時,都能引發很多親子衝突,家長和孩子的想法往往不能保持一致。例如孩子想要和同學一起進入某所學校,而家長則希望孩子能考取更好的學校。最後的結果經常是孩子屈從於家長,最終被迫進入一所自己不喜歡的學校。

其實,孩子的想法並不一定都是錯的,家長可以多和孩子溝通,瞭解他的顧慮和喜好。如果孩子的選擇真的出現了偏差,家長不要強行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可以和孩子坐下來聊聊,分析這些選擇學校的利弊得失,將自己推薦的原因,放在面前讓孩子自己瞭解。

一些家長在糾紛時只會說一句:你選的學校不好,具體不好在哪並沒有明說,導致孩子認為家長只是隨便找的藉口,並不是有理有據,所以自然不會將家長的話當真。

03其它

還有一些小因素,也可以納入考慮的範圍。例如孩子平時是不是經常賴床,學校遠的話會不會遲到?壓力大的時候能夠自我開解,實際心理素質是否過硬?一個人住校時能不能照顧好自己?等等。

關於目標學校相關資料的蒐集,很多家長會選擇去學校官網,但是小HI看過很多學校的官網,不是內容陳舊更新慢,就是一些沒有實質作用的內容,家長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從中識別出有用的信息。

其實網上有很多針對名校的解讀和升學考的分析,家長可以直接拿來參考。例如小HI也經常做相關整理,有需要的家長可以查看一下往期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