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指揮家陳國權感懷恩師嚴良堃:永恆的音樂,不朽的靈魂

原標題:指揮家陳國權談中國合唱的奠基人嚴良堃有感,永恆的音樂,不朽的靈魂!

15歲學習指揮,師從“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並見證了《黃河大合唱》最初的誕生;17歲登臺,一生中指揮了上千場《黃河大合唱》,被譽為最權威的演繹者;36歲指揮中央樂團演出了首箇中文版本的貝九交響曲,給了年輕的中國音樂家們最初的鼓舞和力量;91歲仍舊積極投身中國合唱事業的普及與推廣,為音樂愛好者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音樂課”;平日裡,謙虛的他更願意說自己是個“打拍子”的,他就是中國合唱的奠基人——嚴良堃!


著名指揮家陳國權感懷恩師嚴良堃:永恆的音樂,不朽的靈魂


2017年6月18日,中國指揮家嚴良堃先生仙逝,作為老一輩指揮家,嚴良堃對藝術嚴肅而認真的態度也是有口皆碑的。無數熱愛合唱事業與社會各界人士懷著崇高的敬意緬懷嚴良堃先生。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陳國權先生的文章,寄託在這一段段的文字裡流露出他的崇高敬意。

嚴良堃談作曲與指揮

——陳國權

2018年12月20號,嚴良堃老師骨灰播撒長江一週年,我們陪同他的二女兒張援,三女兒嚴鏑在武漢長江邊祭奠,看著這滔滔江水,回想著恩師的音容笑貌、點點滴滴………


著名指揮家陳國權感懷恩師嚴良堃:永恆的音樂,不朽的靈魂


老師是學作曲出身,作曲對指揮的重要作用他深有體會。1999年長沙舉辦湖南省首屆合唱比賽,我指揮的一個團獲得第一名,他高興的對他的同班同學,我的作曲恩師謝功成說;“這次我終於發現一個學作曲的指揮了”,隨後他即向中央樂團推薦我給他們指揮一場合唱音樂會,後來他還催促過當時的團長李培智說:“你是不是要等我死了才開陳國權音樂會啊?”後來由於經費問題,音樂會沒開成,但老師的厚待永記心上。

著名指揮家陳國權感懷恩師嚴良堃:永恆的音樂,不朽的靈魂

著名指揮家陳國權感懷恩師嚴良堃:永恆的音樂,不朽的靈魂

我對嚴老師說我是先學作曲後學指揮的,他脫口而出:“好啊,這叫做先設計,後施工”。記得1996年,在順德的中國合唱節賽後的座談會上,他對指揮們的講話說到:“你們搞指揮一定要做一麻袋的和聲作業,一麻袋的復調作業,一麻袋的曲式作業,這樣指揮才能瞭解作品,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駕馭好合唱團。”

先生的教誨讓我領悟到作曲幾大件對一個專業指揮的重要:學點和聲才可能瞭解和聲的色彩,聲部的組合,各聲部的縱向音準,某些特殊和絃的韻味;學點復調才懂得引導各聲部的進入和退出,才會判斷哪個是前景聲部,那些是背景聲部;而且才能指揮好復調作品,如《怒吼吧黃河》的賦格段和大量的經典復調作品;學點曲式和作品分析,才能瞭解作品的風格,體裁、內涵,才能把握音樂的整體和段落佈局,尤其是段落之間的連接等等。而且作為一個專業指揮,有義務對作曲家作品進行某些合理的調整,如音域寫得不合適,語言節奏不合理等。此外挑選合唱曲目是指揮的重要工作,不少指揮往往是聽別人唱了什麼再跟著唱,由於對多聲部總譜的讀譜能力不夠,對不熟悉的作品顯得難以判斷,等等這些都顯示了嚴老師“先設計,後施工”提法的重要意義。


著名指揮家陳國權感懷恩師嚴良堃:永恆的音樂,不朽的靈魂


我的一位好朋友學聲樂出身,非常有指揮的靈氣,他開始在指揮界顯露頭角時,嚴老師非常喜歡他,收他為徒,並約好他來教他指揮,託我來教他作曲四大件(和聲、復調、曲式等),後來結果不太理想,嚴老師狠狠的批評我:“陳國權,我託你辦的這件事沒有辦好啊。”說得我十分羞愧,無地自容。此事可見嚴老師對指揮與作曲的關係多麼看重。

嚴老師是中國合唱指揮界的泰斗,他的指揮有非常完美的可視性,他的排練風格嚴格而又親和。但是我感到最遺憾的是,我們的指揮庫裡,直到最後都沒有留下一部鏡頭始終對著他的指揮視頻,尤其是他指揮的《黃河大合唱》。這是我國合唱指揮界無法彌補的損失,尤其是對我國合唱指揮的後來者們,要知道指揮是個動態藝術,觀察、揣摩、模仿名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們卻缺失了這份寶貴的研究嚴老師指揮藝術的直觀教材。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嚴老師一生心在黃河,身在長江,讓祖國這兩條不息的江河,載著他永恆的音樂通向我們的心靈深處!載著他不朽的靈魂奔向浩瀚天際的茫茫大海!


著名指揮家陳國權感懷恩師嚴良堃:永恆的音樂,不朽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