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4號傳回喜報,美媒卻“鬱悶”了:沒有一個美國儀器“幫忙”

嫦娥4號傳回喜報,美媒卻“鬱悶”了:沒有一個美國儀器“幫忙”

2019年1月3日又是一個令全體中國人激動人心的日子,因為我國發送的嫦娥4號月球探測器自2018年12月8日成功發射以來,經歷了將近一個月的長久飛行,終於不負眾望地成功降落到月球背面。而在1月3號的22:22,嫦娥4號上的著陸器與巡視器也成功實現分離,玉兔2號巡視器已經抵達了月球表面,並在月球背面留下了第一道痕跡。


嫦娥4號傳回喜報,美媒卻“鬱悶”了:沒有一個美國儀器“幫忙”


在我們國人感嘆國家航天科技取得巨大進展的同時,國外媒體又是如何看待這一成果的呢?或許美媒對於這一件事的看法,會讓大家產生不一樣的感受。通過美媒發佈的言語論調來看,對於這件事,他們是略顯鬱悶的。當然,他們不是直接表達對中國的“嫉妒”,而是對中國的嫦娥4號登月設備上居然沒有一個美國儀器而感到遺憾。


嫦娥4號傳回喜報,美媒卻“鬱悶”了:沒有一個美國儀器“幫忙”


但是他們也深知,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還在美國本身,美國對於中國航天科技的限制讓中美的合作十分困難。對於美國的航空航天局來說,即便他們本身想參與中國的航天計劃,但是他們國內的《沃爾夫法案》,卻禁止了這一可能。當然想要深度合作也可以,但是卻必須要得到國會的明確授權以及經過聯邦調查局的相關認證,而這一條件自然是很難實現的。


嫦娥4號傳回喜報,美媒卻“鬱悶”了:沒有一個美國儀器“幫忙”


針對這一法案,美國國內也存在著兩種論調。一方面支持該法案的人認為這一法案的頒佈有利於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而另一方面反對該法案的美國科學家卻表示這一限制毫無意義,畢竟中國的航天實力已經達到可以將人類送到太空,並且還能夠獨立發射嫦娥4號登陸月背。而這種專制的遏制,讓美國航天科技失去了更好的發展環境。


嫦娥4號傳回喜報,美媒卻“鬱悶”了:沒有一個美國儀器“幫忙”


就連美國聖母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克萊夫尼爾也對這一法案表示了反對,他認為這一法案的頒佈,除了遏制國際合作,沒有任何意義,而未來在航天科技的國際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畢竟就連在美蘇冷戰期間,兩國之間也依然保持著相應的太空項目。現如今才導致中國創造瞭如此偉大的探月成果,但美國居然沒有幫上一點忙。


嫦娥4號傳回喜報,美媒卻“鬱悶”了:沒有一個美國儀器“幫忙”


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對於美媒即他們國內的相關專家的這一論調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