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五劍”成絕對品牌認知,內蒙古白酒市場能“無戰事”?

酒業新時代,名酒下沉、省酒突圍已成常態,內蒙古作為一個相對偏遠的酒類市場,在大環境的驅使下也已暗流湧動。

外來名酒方面,茅臺、五糧液與劍南春在“大草原”上演繹的明爭暗奪,幾乎是內蒙古市場上永不衰落的前三份額保障。地產酒方面,既有河套王、蒙古王、草原王、金駱駝、成吉思汗、納爾松、鄂爾多斯酒、寧城老窖、老雲中、高力板等為代表的老牌白酒企業紮根於此,也有以陽光田宇、沙恩、漢森、吉奧尼、西口風、牛王莊、瑞沃酒莊等為代表的優質葡萄酒企業開啟產區化運作。在各大蒙酒企業紛紛開啟的市場爭搶大戰中,誰能笑傲大草原?

1

“東西線”界限明顯,“茅五劍”佔領絕對品牌認知

內蒙古白酒市場東西界線明顯,格局迥異,而分界線恰好就是呼和浩特。

蒙西以“呼、包、鄂”金三角為中心,包括集寧、烏海等地區。該地區由於靠近北京、山西、河北,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酒類消費層次自然也比較高,而內蒙古的主要大型酒廠也基本分佈於此,如河套、駱駝、鄂爾多斯、響沙、成吉思汗等等。據經銷商透露,蒙西地區佔全區酒類消費70%以上,大約擁有近80億的消費能力。

蒙東地包括赤峰、通遼、海拉爾、烏蘭浩特等地區,地理位置靠近東北,與東北的消費習慣比較相似,因此大多數企業基本上都把蒙東市場劃歸為東北市場,在營銷和市場策略上與蒙西完全不同。


“茅五劍”成絕對品牌認知,內蒙古白酒市場能“無戰事”?


但在這百億市場上,內蒙古本土酒企很清楚,想要決戰大草原,他們面對著的是什麼。

內蒙古外來名酒主要有茅臺、五糧液、劍南春、水井坊、汾酒、洋河、瀘州老窖、牛欄山、西鳳、郎酒、習酒、捨得等。其中茅臺在內蒙控價相對合理,但一直缺貨;五糧液系列酒中尖莊就有上億的市場份額;洋河、瀘州老窖內蒙古地區擁有億元級市場,並且一直處於穩定上升的狀態;劍南春今年同比增量最大,銷售額接近1億;汾酒“玻汾”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為核心銷售區域,銷量逼近2億元,其中呼和浩特突破億元;小郎酒處於市場快速恢復期,今年呼和浩特區域營收已經逼近千萬……快訊君經過市場調查發現,在大多內蒙古消費者心中,“茅五劍”佔據著他們對名酒認知的絕對地位。此外,牛欄山作為大眾名酒,在內蒙古的銷量以及未來爆發力也不可小覷。

反觀本土區域,內蒙古酒廠數量不少,但品牌眾多、種類多樣、聚焦度不夠、小酒企佔絕大多數,而在名酒的市場擠壓下,甚至被培養出了偏安一隅的“想法”。

內蒙古地產酒中以河套表現最為亮眼,其他包括鄂爾多斯、駱駝、寧城老窖、蒙古王、草原王等規模並不算大。河套在鼎盛時期營收超過30億,在草原上是絕對的“領頭羊”,而進入白酒“深度調整期”後,多方因素影響下目前營收不到20億,鄂爾多斯、駱駝、寧城老窖、蒙古王等,在市場齟齬中勉強保持穩中有增的狀態。


“茅五劍”成絕對品牌認知,內蒙古白酒市場能“無戰事”?


2

內蒙古本土缺乏領頭羊,小酒企“自掃門前雪”

值得一提的是,在快訊君對市場的調查中發現,不少蒙酒已經意識到“安分守己”“小富即安”的思想極其危險,但名酒的精耕細作,如今已經成了寒冬裡桎梏內蒙古酒企破局的枷鎖。

不可否認,蒙酒也曾有過輝煌,上世紀八十年代,寧城老窖率先走出內蒙,打出“塞北茅臺”的旗幟進軍北京;2012年,內蒙古酒營收一度達到116億,佔全國白酒行業的2.6%;但此後得發展,只能稱得上差強人意。如今,蒙酒呈現“老大不大、群雄不雄、外來豺狼遍野、葡萄酒後生可畏”的窘境,有其客觀和主觀等多方面的原因。


“茅五劍”成絕對品牌認知,內蒙古白酒市場能“無戰事”?


熟悉內蒙古市場的智邦達諮詢董事長張健認為,內蒙古市場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供給側改革下,以鄂爾多斯為首的資源型地區,外來投資減少,人口大量流失,白酒消費也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此外,河套近幾年自顧不暇,其他酒企由於缺少區域強勢品牌引領,紛紛將戰線收縮至“家門口”,“自掃門前雪”心態比較嚴重。

對於這些方面,卓鵬戰略董事長田卓鵬補充到,在產品結構上,以河套為例,主要以200元以上的產品引領,導致底盤出現問題,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而小酒企覺得做好“根據地”市場就萬事大吉的心態,成了“蒙酒”困境的直接“導火索”。

此外,2018年行業進入擠壓式增長的“白銀時代”,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名酒渠道的集體下沉,實現了對省酒及地產酒的降維打擊,而經銷商在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的形勢下,也趁機把經營重點轉向了更有利可圖的名酒。這方面影響雖然對各省份壓力都一樣,但對本就市場容量不夠大的內蒙古市場,造成的壓力尤為明顯本,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3

臥榻之側難容他人酣睡,蒙酒突圍亦有道

事實上,蒙酒發展有其目前的困難,但也有其自身的優勢。

記者在走訪內蒙古市場發現,內蒙古常年無夏,冬天更是寒冷刺骨,而喝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驅寒效果,所以內蒙古人天生就對酒有需求。並且,蒙古族自古就被公認為是一個豪放勇敢的民族,“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更是蒙古文化的絕對背書。此外,內蒙古有很好的酒業創新發展基礎,尤其是清香型白酒,其生態、乾淨、環保的特點,讓其與國際標準更加接近,而隨著清香香型的步伐加快,蒙酒如能搭上這班“順風車”,必能成為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

那麼,蒙酒到底該如何振興,如何突圍?張健認為,重點要把握好四個關鍵要素:

一要定好戰略。比如河套新班子調整後,特別吳永東接掌河套,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並制定了新的穩固的戰略,已逐步使河套呈現向上向好的勢頭,值得內蒙古所有酒企借鑑。

二要聚焦大單品。超級單品的缺失,一方面往往會導致經銷商資源、終端資源等核心競爭力的流失;另一方面也很難把握消費者的心智,實現持續的品牌建設和穩定現金流。因此聚焦式的大單位戰略對內蒙古企業來說,顯得尤其重要。

三要重點抓好階段性高端化品牌建設。如果內蒙古酒企不塑造次高端甚至更高價位產品,牢牢把握產品定價權,企業將較難獲得長足的發展。這方面,河套已走在了前列,河套的核心戰略中,就有把河套重新塑造全國次高端內蒙高端的品牌計劃,並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要創新塑造屬於企業自身的模式和團隊。不難看出,未來競爭一定是C端的競爭,如何在消費者端口持續創新,是決定企業未來的重要戰略。而內蒙古企業客觀上由於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接受新事物的途徑相對較少,實際上這也是導致少數企業固步自封的一個重要原因。內蒙古企業如何以全新的姿態,創新模式創新團隊讓隊伍能夠掌握新的技能、圍繞消費者展開營銷工作,是企業重塑信心,打造核心團隊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未來制勝的關鍵。


“茅五劍”成絕對品牌認知,內蒙古白酒市場能“無戰事”?


田卓鵬則指出,面對豫酒、川酒、黔酒、蘇酒、魯酒等酒企紛紛抱團出擊的新態勢下,蒙酒應該從五個方面著力:

一是龍頭品牌振興。河套經過幾輪的組織調整和架構,經歷了徘徊和低谷,新一屆領導班子調整後,如何在新的戰略指引下,抓行業週期回暖的機遇期,重振河套雄風,實現王者回歸,其實所有內蒙酒企都翹首以盼。同樣,二線龍頭品牌鄂爾多斯、駱駝、蒙古王等酒企,也需重新回到10個億的量級,促使整個蒙酒呈現梯次發展。

二是優勢品類振興。清香型在內蒙仍屬優勢香型,這從汾酒在內蒙市場優良表現可以窺見,蒙酒如何以汾酒為範例,在大清香擴容的背景下,乘勢做大內蒙清香品類,使大麴小曲清香相結合,實現品類振興,都值得以清香為主的企業深入思考。

三是特色品類振興。白酒健康化、個性化新形勢下,內蒙的特色品類,比如馬奶酒、青稞酒,如何做好特色化這篇文章,也是蒙酒突圍的一個基點。

四是大北方市場振興。蒙酒在中國北方,如北京、河北、東北都有一定的消費基礎,而其特色化區位優勢,正是打動消費者的一張名片。立足大北方市場,滲透全國化,是蒙酒的使命所在。

五是創新驅動振興。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大勢,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條件下,酒類同樣也面臨大的洗牌。如何站位和搶佔先機,同樣也是蒙酒振興的關鍵一環。比如河套的自動化釀造,在業界一直處於領先位置,駱駝在自動化建設上也成績顯著,鄂爾多斯尚未啟用的新廠區也會是自動化智能化的典範。

因此,蒙酒今後如何充分發揮智能化和自動化優勢,如何在已有的基礎上緊跟潮流提前迭代和普及,如何在新零售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抓住新高端的風口,如何進行創新特色化推廣驅動等方面,都是蒙酒需要走的路。而在這一場以“西線”為主的戰事上,“寸土必爭”的決心以及“敵進我退”的膽識,或是更重要的博弈砝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