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敢叫“皇城”,是誰給了他們如此膽氣?!

說宣化是一座皇城,或許很多人會感到奇怪,宣化歷史上並沒有建立過國家呀,怎麼能說是皇城呢?

這大概和三個人有關係,一個是唐代沙陀人晉王李克用,一個是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朱橞,另一個就是明朝第十個皇帝武宗朱厚照。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曾在宣化居住過。

唐代沙陀人晉王李克用後來被他的兒子尊為後唐太祖即開國皇帝,所以人們把他當年在宣化的住所稱為“皇城”;朱元璋封其第十九子朱橞為谷王,就藩宣化,在宣化建谷王府,王府與皇城本為近親,“訛王為皇”也不足為怪;武宗朱厚照在這裡建鎮國府,實為皇帝行宮,稱之為皇城也名副其實。這三個人物,便構成了宣化皇城的淵源。

這座城市敢叫“皇城”,是誰給了他們如此膽氣?!

這座城市敢叫“皇城”,是誰給了他們如此膽氣?!

可能是受當時城池的限制吧,這三個“皇城”舊址的位置,相距並不太遠,它們在皇城橋西北附近,大體構成了一個緊密相臨的南向的“品”字型。

據當地老住戶祖輩流傳的說法,地質學院南半部就是“皇城”舊址,唐末沙陀國李晉王在這裡住過。沙陀人李克用於七世紀臣服於唐朝,打著維護唐朝統治的旗號東征西討,曾率領他的沙陀軍多次到過宣化,都是因為唐末藩鎮兼併爭奪霸權的戰事而來;西草場是谷王府的舊址,位置約在今炮兵學院內的東南部,民國初年這裡還有一個草場街,即地質學院街向西北延伸的位置。《畿輔通志》記載:“皇城西草場乃谷王舊邸,故有王城之名。”谷王府建於洪武年間,至嘉靖時期,已“止又廢垣”,到了清代,“頹垣廢址,猶有存者”,當時人們傳說,“靜夜常有鬼物呼嘯其下”;武宗行宮鎮國府的舊址,當在西草場以南或偏東,也就是今宣化二中北草場附近的位置。清乾隆年間出版的《宣化府志》記載:“宣府西草場之東,及十字路口之北,舊名皇城。又十字橋之西名西皇城,以明武宗嘗幸此,攜宮眷駐蹕,因是得名,或曰王城,明初,谷王建府於此,即今西草場也,訛王為皇爾。”

這座城市敢叫“皇城”,是誰給了他們如此膽氣?!

如今那些所謂的皇城建築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是在某一個地方立著的一塊石碑,還標明這裡曾經是一個不尋常的地方。

一塊寫有“谷王府”三個紅字的石碑,掩映在路邊一大片豔麗的鮮花叢裡,幾名婦女閒坐在一旁,一邊聊天,一邊做著手裡的活計,她們身後是某機關時髦的辦公大樓;鎮國公府的石碑則立在同一條街道南邊一點的拐角處,旁邊有一小亭,後面的廣闊區域應該就是那個極富個性的皇帝朱厚照為自己蓋的鎮國公府邸。

應該還有一座大石橋,俗稱“皇城”橋的,如今也蕩然無存了,只留下皇城的名字。

這座城市敢叫“皇城”,是誰給了他們如此膽氣?!

作為京西的政治中心,其實歷史上還有許多帝王途經或是專程來宣化巡視。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都曾駕巡宣府鎮地。“白絮舞蹁躚,天地生浩煙。人稱江南景,不及北國川”就是明永樂八年(1409年)七月,明成祖朱棣親征韃靼獲勝後從獨石口返京時所作的詩;清康熙皇帝六次北巡、西征,曾六次駐蹕宣化府。這六次裡,有兩次是親征噶爾丹,四次是“上幸口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駐蹕宣化時,還賜宣化總兵“媲訓練”匾一塊,賜宣化知府“親民”匾一塊;乾隆皇帝九次出塞也多次在宣化駐蹕,並在城南演武廳檢閱軍隊,他書寫的“神京屏翰”巨至今仍懸掛在高高的鎮朔樓上……

那時皇帝們西巡,走的都是出居庸關,經岔道、榆林堡,奔懷來、宣化的驛路,這也是出居庸關的一條必經之路。同樣的一條古驛道,同樣的帝國之君,清朝的太后老佛爺慈禧走在這條路上的心情可能頗為不同。

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槍炮聲中,老佛爺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和一支皇室隊伍倉皇西逃。一路惶恐,一路飢寒交迫。一直跑到宣化,再也聽不到八國聯軍的槍炮聲了,才緩過點兒神兒來。在新建成的寬敞明亮的宣化府招待所——上谷公所裡,慈禧吃著朝陽樓獻上的御膳美食,(朝陽樓的涮羊肉和各種小吃,對宣化頗有好感。慈禧曾感慨地說:“目前國難當頭,唯有宣化府軍民安居樂業,生機勃勃,此乃天助我也 ……”)

心裡放鬆了許多,她覺得該做點兒什麼了,於是接連發了幾道上諭,其中就有一道《罪己詔》,然後又在八國聯軍的槍炮聲中一溜煙地跑到古城西安去了。

當慈禧太后在清晨乘坐著八人抬的大轎,從大西街出大新門離開宣化的時候,不僅對這個令他感到些許欣慰的城市多看了幾眼。她輕輕撩開轎簾,透過薄薄的晨霧,宣化整齊安靜的街道映入她的眼簾,這時已晨光乍現,但雞不鳴狗不咬,一片安寧祥和的景象,慈禧不禁輕輕吐出一句“宣化真乃太平城也”的感嘆。

這座城市敢叫“皇城”,是誰給了他們如此膽氣?!

我想在慈禧皇太后焦慮與惶恐的逃亡中,宣化可能給了她一種及時有效的踏實、溫暖的感覺,讓她格外憐惜起這個小地方,就像明武宗正德皇帝到了“家裡”一樣。

]不管是征戰和巡幸路上的大氣磅礴,還是逃跑途中暫時的安定與慰籍,這些帝王們之於宣化,大都是驚鴻一瞥,而與“皇城”無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