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爱是陪伴,陪伴随时有阅读

儿子上小学两个多月来,我的内心时常是崩溃的。不会写字、自理能力差,偏偏他又主动要求报了一个吉他班,练习之初也是重重困 难。好在阅读还可以,并且他也快乐不减。

今晚和女友聊天,说起孩子刚上小学的一些事,我说我最欣慰的是,孩子自己从来没有说过“不学了”“不练了”这类放弃的话,而总是说“我必须要坚持!”“每一件事开始时都是有困难的。”不但如此,现在自制力也提高了,每天到了时间就去练习,上周五我说:“今天周末,可以不用练吉他。”他还主动说:“不,我一定要练。”

对于一个不足7岁的孩子,我觉得这真是很难得的。我这两天时常在他睡着以后感慨:“本质上他是个好孩子,只要陪伴到位,一定不会长歪的。”

最好的爱是陪伴,陪伴随时有阅读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但如今父母,太多所谓的陪伴,只是孩子玩玩具或看电视,而自己在玩手机。很惭愧,很长时间里,我是这样的母亲。不是因为我对手机有多么依赖,而是作为一名媒体人,我的工作时间常集中在晚上,一条条信息都催促得我心焦,却又不得不去面对。

可如何平衡经常性地看手机和陪伴孩子的关系?我找到了几个载体:

一个是听古诗词,并慢慢从听到阅读。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大学的师姐、山东大学(威海)的范蕊老师,为了教同样即将上小学的女儿读古诗词,建了一个微信群“范范的诗词小课堂”。每周发一两首古诗词。还记得师姐建群那天,我们正一起爬山,她用语音读了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当时正是春天,我们在古陌岭的山间小道上,天空微雨。我儿子和师姐的女儿在一边疯跑。到了晚上,我把录好的这首诗词放给他听。然后结合当天爬山的情景给他讲解了一遍。

我认为,除非天才,大部分孩子对于古诗词,难有天生的兴趣。但只要你坚持让他理解,并且用他喜欢的语言来讲解一下,他也会愿意读下去。印象中,孩子背这首诗并不慢,大概是读了五六遍以后。

最好的爱是陪伴,陪伴随时有阅读

范蕊师姐有一个特点,就是她讲解所有的古诗词,都会结合当下的节气特点,比如春天的时候讲解了《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讲解了《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庙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整个春天,大概学了十几首诗。每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听完,然后把诗写在本子上。一句一句指着给他读。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他能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一些字。坏处是,孩子可能就不会背诵,而变成了读。但我认为,背诵并不重要,认字量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才重要。就像他学吉他,最初弹奏的音符虽然简单,但老师仍然要求不能背谱,而是看着弹,这样提高了识谱能力,才能弹奏复杂的曲子。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过程,并非是不受打扰的。但听范蕊老师讲解一共也就不到5分钟时间。我相信通过微信或者QQ联络的事情,总不是太要紧的,不至于马上回。5分钟后,看一下手机,如果是必须处理的工作,便快速处理下。(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手机的依赖,与工作无关。但假如像我这样的工作性质,也可以提前说明,晚上工作,我只接受电话沟通,微信看不及时。)

阅读要伴随于日常生活中。比如清明节带他去旅游,在汉中的一个山沟里看到几只野鸭戏水,便教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反复教了四五遍。然后问他:“春天来了,谁最先知道?”他笑笑,回答不上来,我便说:“野鸭啊!你看,不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吗?”加深印象。这样孩子可以记很久。

最好的爱是陪伴,陪伴随时有阅读

不过孩子的思维,有时候也不是我们能捉摸透的。学了这么多古诗词,他记得最牢的反而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首诗我并没有过多地给他讲解意思,但他记得最牢,大概是他喜欢这个节奏?至今没搞懂。

二是睡前故事。其实这个,我坚持地并不好。主要是因为,我晚上有大量时间用来处理工作。洗漱睡觉时大部分都已经接近10点了。通常不太有时间给他读故事。我们睡着故事的“主讲人”,是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一般他一个故事没有听完,便睡着了。不过相对来说,尽管“凯叔讲故事”的语调等方面,肯定要优于妈妈,但孩子还是更喜欢妈妈讲。到目前为止,给他讲过的睡前故事屈指可数,但也尝试过多种。有科普且温暖的《海底小纵队》系列、有凯叔推荐的国外故事系列,他最喜欢的是一个低调做好事的《小瓢虫听见了什么》、有《小鸡小鸡快睡觉》系列,实在搞不懂他现在都7岁了仍然每隔一段时间要我讲一个“尿床的小金丝雀”系列并且经常说:“今天我一定要尿一次床。(可能因为孩子也有不想长大的愿望?或者上小学后,格外留恋幼儿园的时光吧?)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也讲了一些。说实话孩子对此不太感兴趣,我就讲了讲百家姓,挑了他熟悉的几个姓氏,同学里有姓啥的便讲一讲同姓的名人故事。从来不听他提起,大概是记不住。最好的爱是陪伴,陪伴随时有阅读

三是日记。这可能与我从事文字工作有关。从孩子会说话开始,我便会在朋友圈有意识地记录他的“妙语”。起初没有想到让他写日记。但偶然的一个机会,他爸爸给他买了一本书,叫《米小圈日记》,写一个小学生的上学故事。他听了觉得很有趣,便说:“我也要写日记!”于是我便不时地,让他写一写日记(当然是他口述我代笔)。比如夏天的时候,他跟我一起出门,我戴墨镜的时候说:“天哪,我的鼻梁都被烫红了。”他哈哈大笑。当天晚上,我们就围绕这一天的天气,写了一篇日记。比如十一我们去沙漠旅游,回来我也让他回忆一下旅程中的事,写一篇日记。那天他显然贪玩不想写,所以文章开头是写的对妈妈的嘲笑之语。尽管如此,我也记了下来。然后告诉他跑题了。没想到他话猛地一转:“刚才我只是开个玩笑,我真正想说的是……”说是日记,但也不过是好长时间写一篇,只不过让他有个意识,就是遇到有趣的事情记下来。我想对他将来也有好处。最好的爱是陪伴,陪伴随时有阅读

四是科谱类动画片。他看动画片的时间很多很多。但我们家的电视用的网络机顶盒,可以自由选择。所以可以完美错整天霸屏的喜洋洋一类。他从三岁开始看的动画片确实数不清,但对他产生积极作用的有几个:《平博士密码》《阿优学科学》《海底小纵队》,从这些动画片里,他学会了协作,知道了很多新名词。并且树立了理想(这样说真的有点大,因为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博士,并且得诺贝尔奖)。学会了坚持和不放弃。

我们家并不是什么书香家庭。甚至我很长时间都没有读书。我想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成长的过程。我并不认为一定要让孩子读纸质书,因为电子化已经很普遍。但一定要让他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家长脑子里存着些东西,能回答他们五花八门的问题,适时引导,如果他感到新奇,告诉他这些东西来自书籍。

我认为,读书是为了表达。阅读的目的搞清楚了,也不必把孩子紧绑于书桌前,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将所有读书的内容,与生活中的日常结合,提高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这,才是令他们将一生受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