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的秦國幾乎沒出過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才統一

為什麼秦王朝統一要耗時如此之久。

後代的王朝例如唐朝僅6年就完成了統一,為什麼所有朝代中單單秦朝是"奮六世之餘烈"呢?

首先我們要釐清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秦的統一跟歷朝歷代所有皇朝全都不同,比所有的皇朝一統都要困難得多。

因為它是開風氣之先!第一次完成了華夏版圖、文化的大一統!

在秦之前,有商、周,但都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且不說戎、狄、羌、蠻等,就連各路諸侯,也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商周王室強勢一點,就上貢意思意思,一旦弱勢,那就真只是看心情了。

與其說他們是天子,倒不如說是諸侯霸主。

商周天子與諸侯的關係,與春秋戰國時期霸主國和附庸國的關係也差不了多少。

附庸諸侯都一樣需要進貢,一樣需要在被徵召時派出軍隊。

而商周之前,說是三皇五帝,可從實際控制範圍來看,不過只是部落首領罷了。(當然世代不同,無損其偉大。)

為什麼嬴政是祖龍、始皇帝、千古一帝?

為什麼說他功蓋三皇、德超五帝?

因為在他之前,根本沒有皇帝!

他開創了大一統的封建皇朝,並且此後這種制度一直沿用兩千多年!

萬事開頭難。

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雄,要比之後所有的亂世爭雄都更為複雜、困難。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

在秦一統天下之前,趙人思趙,齊人思齊,楚人思楚。

沒有人願意被統一。

燕軍破齊,齊閔王被楚將淖齒所殺。齊王的侍臣王孫賈在市集振臂一呼,“淖齒亂齊,願與我誅者,袒右!”

市集上有四百多個人袒露右臂跟隨他!於是一起去殺死了淖齒。

什麼叫民心所向?這就是民心所向。

諸侯列國,思故國者千千萬萬。很多國家衰而復起,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民心依託。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這浩浩蕩蕩的民意大勢之下,逆勢而上是多麼困難?

而自秦之後,民心思定!

民心不再是阻力,反而成了助力,成了大勢所趨。

在秦之後的所有時代,所有人都覺得,大一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才是秦始皇最大的貢獻和影響。

他為後世皇朝消滅了統一的最大難點,並將這種難點轉化為了推動力。

因而我說,後世所有皇朝的一統,都不如秦的統一困難。

此後再沒有這種困難,因而也常使人忽視它。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問秦為什麼要那麼久才能完成統一?

我們討論秦的統一。

會說到它的先天不足、地緣劣勢;會說到諸侯列強,群雄環伺;會說到秦非子因為養馬有功才被封為附庸,此後秦莊公敗西戎、秦襄公救周室……代代進取,積蓄實力,才有了爭雄天下的資本,最後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御極八荒。

可我們同時也會說,秦國的底蘊再差,還能比劉邦區區一個亭長底蘊差嗎?秦國先天再不足,好歹也是一個諸侯國,還能比朱元璋一個乞丐先天更不足嗎?

所以我們討論本題時,那些國勢、地緣、對手、雄主、能臣、名將……都不是最核心的點。每個亂世都有天才輩出、將星雲集……雄主紛紛舉旗。

我們討論的這些統一過程中所經歷的難題,都是歷代皇朝同樣會經歷的。

所以它們當然不會是秦統一耗時更久的根本原因。

可讓我來回答:秦統一天下比劉邦、朱元璋這樣布衣出身的人物完成統一更難、先天更不足嗎?

我要說:是的。

因為無論劉邦、朱元璋又或是後世哪一位雄主。

他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大一統的時代。

而秦,開創了這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