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VS培根:獨立思考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導言:

培根為什麼認為獨立思考的根基在於實驗,而笛卡爾為什麼認為獨立思考的根基就是思考本身?搞清楚了這兩個問題,是以正確姿勢獨立思考的前提之一。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你可以把“實踐出真知”這個說法當成對經驗主義的一個粗劣化表述。經驗主義有著比這個複雜得多深刻得多的內容。

從思想史的視角上看,培根是經驗主義的一個起點就解釋世界來講,在培根以前,人們並太不把做實驗、收集證據當回事兒。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英國文藝復新時期散文家、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

原因在於,對於培根之前的人們來說,解釋世界的出發點是上帝。在這種認知框架下,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會本能地認為自己應該先去探知上帝的意志。

可上帝的意志到底是什麼呢?這又是一個不可探知的問題。既然不可探知,於是人們就只能憑想象去推想上帝意志。

在這種比拼想象力的時代,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就失去了戰鬥力。所謂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就是一種從仔細觀察身邊小事出發、一點點把日常經驗提煉為一套解釋世界的理論體系的認知方式。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位於愛丁堡的休謨雕像

培根雖是英國經驗主義在近代的鼻祖,但卻算不上經驗主義大師中的巔峰,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是休謨。從培根發展到休謨,歷經了100多年的時間,這是一種逐漸演化的哲學體系。

與這種慢慢生長的哲學體系不同,由笛卡爾開創的法國理性主義一出道即巔峰,在笛卡爾之後,法國理性主義的思想功力沒有再超越創始人的高度。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近代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笛卡爾

笛卡爾和培根有啥區別呢?簡單講,他倆的區別就有點類似於我們前一期推文裡的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區別【一鍵閱讀➡️一脈相承的柏拉圖(康德)主義路徑?】。展開說,在培根看來,如果你不從身邊的事物觀察起,慢慢積累經驗,那麼你得出的判斷就大概率是不可靠的,得出的思想也只能停留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層面。

笛卡爾的主張則與此相反,在他看來,我們是通過理性來認知身邊種種問題的。可問題是現實世界有無數個問題,所以,如果你不把一個根本的問題,也就是理性認知的根基給搞明白的話,那麼你的一切所謂的思考就都是在做無用功。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我在今年1月初的得到加餐給大家講過盲人復明的案例,當時給大家的結論是,人是無法脫離開某種預置藍圖來理解世界的。

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種認知框架都有個根本特徵,就是人們只能從世界的無數變量中提取出有限變量,並在此基礎上把這些有限變量整合成一個邏輯自洽的意義體系。如果沒有這套認知框架或者預置藍圖,那麼這世界的一切對我們來說,就無異於一堆雜亂無章的代碼。這意味著,人類的理性或說認識能力,是有著其能力邊界的。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笛卡爾《哲學原理》

聽到這兒,你可能疑惑,

那我們該如何用有限的理性去理解世界的本質呢?笛卡爾採取的基本辦法是,找到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怎麼找呢?笛卡爾的找法是,只要他發現一個理論看起來還比較含糊,那他就暫時先擱置起這個不那麼真切的理論。將這一理論懸置起來後,他還會進行不斷的質疑,這就是笛卡爾思考問題的姿勢,這跟培根有很多類似之處。

儘管他跟培根得出的結論完全不一樣,但他們起點都是類似的,起點就是我們不能再把過去的盲從作為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而要把獨立思考作為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

笛卡爾哲學也就此開啟了西方哲學上一個重要的範式轉型。西方哲學從古希臘到柏拉圖之間的階段被稱作本體論階段,就是想要追問宇宙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既無法被證實也無法被證偽,所以就有對宇宙本質的各種各樣的回答,彼此又都無法否定。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1634笛卡爾完成《論世界》

笛卡爾看到這麼多彼此不相干的理論,就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到底是怎麼認識世界的?如果說不清楚我們究竟是怎麼認識世界的,那麼我們對於世界本質的回答就是無法被信任的。

所以,思考哲學問題的起點變成了對於人類認識方式的追問,哲學就此從本體論階段轉入認識論階段。在笛卡爾之後的所有哲學思考,都無法離開認識論作為起點了。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笛卡爾和培根都肯定了獨立思考的必要性,他們的不同主要集中在我們剛剛說的推理方式上,簡單講,培根崇尚的是凡事要先觀察做實驗再下判斷的推理方式,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推理方式。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笛卡爾《科學中正確運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論》

哲學史上簡稱為《方法論》

與培根相比,笛卡爾的推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對於那些不真切的說法,他一邊懸置,一邊懷疑,不斷的做此工作,懸置懷疑到最後,他就發現了一層真相。這層真相就是,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正在懷疑的“我”,而且這個正在懷疑著的“我”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被懷疑的。這就是我們後來熟悉的那句“我思故我在”。

要注意,我思故我在裡面有兩個“我”,這兩個“我”是有不同位階的。其中一個“我”是被意識到的“我”,但還有一個更加底層的“我”,是它意識到相對淺層的這個“我”。那個底層的“我”去思考而不被思考。

比如你反思自己到底要幹什麼的時候,反思“到底要幹什麼”的那個我就是一個更為底層的我,而在此刻,這個更為底層的我是不被反思的。聽到這兒,你可能會問,那我要是開始反思這個更為底層的我呢,也就是反思更為底層的我為什麼要反思“自己到底要幹什麼”的那個我。

實際上,一旦你開始反思這個更底層的我,那麼你就會發現,一定還有一個更更底層的我在反思這個更底層的我。無論你追溯的有多深,你總會發現,最終還是有一個在思考而不被思考的我存在,而這個我正是一切的起點。

總結一下就是,我思故我在裡面有兩個層次的“我”,第一個我是被反思的我,第二個我是不被反思的我(一個去反思而不被反思的我)。這意味著只要我發現我在思考,那就一定存在一個發現我在思考的我,而這個發現我在思考的那個我是肯定存在的,如果不存在的話,我就根本無從思考。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既然始終有那麼一個不被反思的更底層的我是存在的。於是,笛卡爾接著就追問到,這個底層的我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或者說這個不斷自我意識著的我是從哪兒來的呢?

笛卡爾覺得我居然能有意識,這本身是很難理解也很難想象的,人居然能夠有這樣一種不斷意識自我的自我意識,而這個意識到底是哪兒來的呢?笛卡爾給的答案是,這個不斷意識自我的自我意識只可能是上帝放在我們心裡的。

你可能覺得這答案給的簡直是胡鬧,笛卡爾怎麼給了這麼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

我們先把“上帝是放在我心裡的”這一答案給暫時懸置起來。到後面你逐漸就會發現這答案給的有多高妙了。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既然這個不斷意識自我的自我意識只可能是上帝放在我心裡的,那麼緊接著的問題就是,怎麼證明上帝的存在。如何證明上帝是存在的呢?

笛卡爾用的是一種叫本體論證明的方法,這是在中世紀的時候,一位叫做安瑟倫的神學家就用過的證明方法,笛卡爾的證明方法跟安瑟倫是一脈相承的。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笛卡爾《形而上學的沉思》

我來簡單說一下安瑟倫的套路,實際上說來也簡單。安瑟倫提出,上帝就是我們能想象到的最偉大的,因此它一定存在。因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麼還不算是最偉大,因為其他屬性都相同的情況下,存在的肯定比不存在的更偉大;既然上帝是最偉大的,那麼它當然就存在。

你可以把安瑟倫的證明理解成一個概念的自我循環,笛卡爾和安瑟倫一樣,都通過類似的自我循環導出一個結論,即:

上帝是真實存在的。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既然上帝存在,他又在我們心裡放置了最底層的自我,由此出發,笛卡爾緊接著又給出了一個推論,即:上帝把一些邏輯觀念也放到了我心裡。笛卡爾的這一推論是為了回應培根的。

在培根看來,所有的觀念都在人心裡,彼此沒有什麼高低上下真假之分,但笛卡爾發現,有些觀念跟別的觀念還真是不一樣,比如邏輯和數學觀念,放到哪兒都普遍使用,正可謂放之四海皆準,幾乎什麼情況下都是真的。

而其他的基於生活經驗的觀念,那就不是放之四海皆準了,在哪兒都有可能不一樣。因此,笛卡爾得出結論,在適用性邊界這個維度上,觀念之間不可能是平等的。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既然這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觀念有可能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堅實基礎,這些觀念又是從上帝那兒來的。

由此出發,笛卡爾就導出了一個龐大的理論結構,而這個理論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法國理性主義。笛卡爾認為有一些觀念比其他觀念更為真實,我們需要把這些觀念為作為理解整個世界的起點。

而這些觀念在最底層的,最基礎的起點上就是邏輯、數學、幾何,由此來理解整個世界。但是,經驗主義對此並不同意,為什麼不同意呢?在後續的推文中,我再來展開說說這個問題。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笛卡尔VS培根: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