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三昧——國旗下講話

書是人類文明傳承的載體。自古以來,經史子集,社科倫理人文浩如煙海,一個人要想讀盡人間書,那是一個笑話。可是一個人要是一本書也不讀,甚至一個月也沒有讀過一本像樣的書,卻是存在的,甚至很多人認為很正常——他們認為我又不考試,讀書幹什麼?還不如找個什麼朋什麼友喝喝茶、飲飲酒、打打牌、跳跳舞……

誠然,讀書有二用,其一功利性,就是敲門磚,專為考試而設,什麼必讀書目,選讀書目,讀書的方法不是尋章摘句,就是修辭分析,再深一點就是文法的特點,意境的闡釋。這是語文老師的強項,我不是語文老師,所以對於這個方面不是很在行。

鄙人已過天命之年,自六歲半開始讀書,每每手不釋卷,至今已有40餘年,深感讀書之妙。妙處為三:

第一是不至於害人,尤其是不會害自己的好友。可能有人就奇怪了,不讀書還會害人?你是危言聳聽吧!相傳遠古時候,天地初開之時,在天地間有三神,北海之神名為倏,南海之神名為忽,中間有一塊陸地,上面住著混沌,北海之神和南海之神經常在天地間遊玩,累了就到陸地上歇息,混沌就拿出瓜果美食招待他們,一來二去,三人成為了好友,也不知過了多少年。有一天,倏跟忽說:“我們都有七竅,眉目鼻眼端正好看,唯有混沌,就一張皮裹著團肉,與我們不一樣。”忽說:“是啊,我們幫幫混沌吧,讓他好呼吸,好吃飯,好觀看東西。”於是他們拿來斧鑿,就替混沌鑿起七竅,混沌大叫,央求倏忽不要鑿了,倏忽二人齊聲說:“混沌啊,我們是為你好,你先忍著,過幾天就好了。”過了七日,七竅鑿出來了,混沌早已死了。

第二不至於明珠糞土。東晉時候,有個富商非常喜歡王羲之的字,他買了名貴的白木,請名匠製作了一扇屏風,許以重金,請王羲之給他題字,王羲之認為他是個俗人,不給他寫。富商百方打聽,終於知道王羲之喜歡鵝,於是跑遍遠近四方,購得白鵝十八隻,那些鵝長得那叫一個好,把鵝放在池塘裡,然後請士人邀請王羲之賞鵝,王羲之見了很高興,士人說,寫幾個字這鵝就是你的了,於是取出屏風,王羲之很高興地寫了幾行字,攏著鵝回去了。富商欣喜異常,視為珍寶。後來富商不在家,他爹從鄉下來,看見白白的屏風上被塗了幾行墨汁,很不高興,嘟囔著不乾淨,於是操起抹布沾上水全擦了!富商回來以後懊惱不已。

第三是明白很普通的東西其實極為不普通。就拿柳樹來說,大家都見過,認為沒有什麼好,可你知道它曾經與帝王相連嗎,不信你去運河上看看,聞明中外的第一運河,兩岸是什麼!如果說運河的柳尚且意味不足,不妨去西湖瞧瞧,那白堤,那蘇堤,其實就是土壩子上栽幾棵柳樹而已,可是中外名人,古今墨客,無不徜徉其間,漫步其上,感受詩魔的韻味,體會東坡的豪情!就是現代詩人,也在那名聞遐邇的《再別康橋》中吟唱: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是的,再普通的事物,一旦與不朽的名篇有了關聯,就不再普通。歷史總是不斷前進,四季總是不斷更替,天空之所以高,在於能容萬物,大海之所以廣,在於能納百川,一個人的貧窮與富有,不在於佔有多少,而在於容納多少,願大家做一個知識豐富的人,做一個胸懷廣闊的人,做一個能夠利於萬物的人,這樣,生活才會有趣,有情,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