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餘秋雨拜問的究竟是什麼?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餘秋雨拜問的究竟是什麼?

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

這是餘秋雨行至青城山道觀應道士之請寫下的一副對子!

今天,它或被當地作為旅遊項目的宣傳詞或被文字愛好者編排成了一副描寫山水的絕美畫卷

滿城水色半城山

都江堰的水

靜臥若寒雲,水脈澤蓉城

噴薄如怒雪,浪如奔馬催向前

他們感嘆餘秋雨先生的文筆,故作小詩以感應!

然而,這樣的感應,恐怕很難得到回應的!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餘秋雨拜問的究竟是什麼?

青城山景

兩千年來仍舊喧囂的生命

餘秋雨踏訪都江堰,被震撼了!

《都江堰》開篇三問,回答了真正的人類文明應有的存在姿態!

你相信一位年邁的老祖宗,未成牆上的畫像和書裡的回憶,至今還在給後代挑水、送飯嗎?

你相信千年前的一匹駿馬,沒有成為化石和雕塑至今還在躑躅在高坡,守護著家園嗎?

你相信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沒有成為西風殘照下的廢墟,至今還在執掌著億萬人的生計嗎?

這就是都江堰,一個比長城年歲還大的“長輩”!

當他的“晚輩”早已廢弛的時候,她至今還在滋養著天府之國的子孫後代!

它細細滲透、節節延伸,讓旱澇無常的川渝大地能夠有足夠的底氣和胸懷接納歷代的賢臣良將、文客騷人出川入川,書寫千古文章締造不世之功!

“金剛二堤鎖篬龍、內江外江四六分;深淘泥沙少積沉,低作石堰不作垻”

兩千餘年,世界水利工程這般姿態存在的只有都江堰。

看,那股股疊疊的水流,合併在一起飛奔的力量,仍舊喧囂著這個古老民族鮮活的生命!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餘秋雨拜問的究竟是什麼?

都江堰魚嘴分流

都江堰猶在,李冰的精神還在嗎?

龍是何年伏,江流滾滾來。

神功名永著,山勢斧分開。

作堰敢辭瘁,慰農愧少才。

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迴。一一(清)吳文錫《都江堰》

“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迴”這是一個民族對李冰應有的敬畏!

公元前3世紀的一個不起眼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太守!

據我所知,這項任命與秦統一有關,本想只是讓他把四川變成一個富庶的戰略據點,從而讓秦政權問鼎長江流域。沒想到李冰卻把這項政治計劃變成了一個生態計劃!

就是這樣一個傑出的學者,因為政治需要,被推至官僚!可他卻在宦海沉浮之中,把自己實踐成了一名科學家!

面對旱澇無常的川渝之地,他沒有為了追求政績,罔顧現實!而是暫時拋卻政治的功利,以使命為師,鑽研數年總結出“深淘灘、低作堰”和“遇灣截角、逢正抽心”這樣直至二十世紀仍是水利建造之箴言的治水方略!

李冰一生並未留下什麼奇聞軼事供後世論道,只有一座渾厚而鮮活的大壩!

餘秋雨先生感嘆李冰: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澈的人類學思考!

面對出土的殘缺石像,他借女作家之口,詰問當代官場: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

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李冰及其後人就是用這種姿態,守護著都江堰和青城山的山山水水!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餘秋雨拜問的究竟是什麼?

握鍤石像

無論是涓涓細流還是恣意汪洋,都江堰之水,浸潤或拍打在青城山上時都展現了一副從未有過的“山水和諧”!李冰治水的順天安民與青城山的道法自然相得益彰,兩兩總結!貫通中華文化!

歷史終歸塵土,那尊殘缺的石像,還能否警示他的繼任者們?他的繼任者們為官、為學能否對先人的精神有所敬畏呢?

拜水都江堰。拜的是李冰的精魄、拜的是為官、為學者的精神!

問道青城山。問的是都江堰之道、問的是中華文化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