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報電話、傳呼機、小靈通到智能手機,四十年的變遷

從電報電話、傳呼機、小靈通到智能手機,四十年的變遷

偶然間和同事說起當年的通訊設備,BP機大哥大小靈通,忽然感慨這世界變化可真快。

我們七零後生長在農村的這一代人,小時候和外界的聯繫,就是十公里外的郵局。

那時候交通不是很方便,在外地的親戚幾年間都回不來一次。

每年冬天春節臨近時,在東北的大姨、在魯南的老姑兩家親戚會給我們寄來包裹,當郵遞員的鈴聲在門外響起,讓我們拿出印章簽收那張綠色的包裹單,逢集日時,我們拿著去二十里路外的公社郵局取出包裹,是木耳、蘑菇等特產有時還會有半舊的衣服。我們也把家裡的土特產如大棗、花生、綠豆等裝進精心縫製的口袋再附上一封信給他們寄去。

從電報電話、傳呼機、小靈通到智能手機,四十年的變遷

從前的信總是走得很慢。要是家中有親人生病等急事,都是跑到郵局去打電報。電報按字收錢,於是內容都很簡單,基本是“母病,速歸”“家中有事,速回”這樣的內容。

從電報電話、傳呼機、小靈通到智能手機,四十年的變遷

有一年父親去了一趟魯南的老姑家,看到那兒的蒜和蒜薹便宜,便想出了一個要從那裡批發來當地賣的想法。但是因為通信的時間差,對於兩地的價格變動掌握的不夠及時,電報也說不清楚,郵局的長途電話又很貴。為了打個電話和那邊溝通,父親去了縣城,找到了在縣裡工作的一個表哥,先跟魯南那邊的親戚約定好通話時間,然後在一個晚上騎著自行車跑了二十里路去縣城表哥的辦公室打長途電話。

九十年代我來到了城裡,單位有電話,是總機轉分機的那種,便是村裡還是沒有電話,有事就往鎮上打電話,讓鎮上工作的同村人給往家裡捎口信。

從電報電話、傳呼機、小靈通到智能手機,四十年的變遷

從電報電話、傳呼機、小靈通到智能手機,四十年的變遷

九十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用上了傳呼機。但是傳呼機是通過電話向傳呼臺要求發送信息的,於是在街頭投幣電話磁卡電話也相應的多了起來。當然也有人工收費的公用電話亭,公用電話帶計費器,打市內電話五毛錢一分鐘,公用電話公司收取四毛,機主便可賺一毛的利潤,那時有個同事辭職租了個電話亭,捎帶著賣口香糖、香菸、瓶裝水等,據說比上班還有賺頭。

BP機從九十年出現到2005年左右消失,大概經歷了十年的時間吧?那時候BP機分兩種,一種是數字的一種是漢顯的。數字的只顯示電話號碼,漢顯的可以發送想說的話。那時候腰上掛著BP機的人顯得挺忙的。只要腰上的蛐蛐一響,就就要到處跑著找電話回覆。在城裡工作的人回到村裡,腰上的BP機滴滴地響,跑遍全村跑著找不到一臺電話回覆也是有的。

從電報電話、傳呼機、小靈通到智能手機,四十年的變遷

之後就有少數人有了大哥大,大家戲稱是半頭磚一樣的移動電話。拿著它的人,不是財大氣粗的大老闆,就是政府的官員。

後來,“小靈通”的出現讓移動電話也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七位數的號碼倒是好記,可惜不如手機能漫遊,信號也不理想,只適合不出遠門的人使用。

從電報電話、傳呼機、小靈通到智能手機,四十年的變遷

2003年我扔掉了BP機,2004年用上了一部活動贈送的小靈通,2006年用上了別人換新手機倒下來的一部三星翻蓋手機,2007年買了自己人生第一部新手機是摩托羅拉,2010年換了一部可以上網登陸QQ的聯想手機,之後又換過一部諾基亞,2013年換智能手機是三星,之後又用過oppo,三星,現在用的這部是錘子的堅果。

從電報電話、傳呼機、小靈通到智能手機,四十年的變遷

隨著年輕人手機的更新換代,年老的父母親這幾年也用上了孩子們倒下來的二手智能機,玩微信,聽戲K歌,看新聞拍照片,通話功能倒不那麼重要了。

現在,父母和遠方的親戚們都是用視頻聊天了,想起來三十多年前為了打一個長途電話要在深夜裡跑出去二十幾里路的事,真是恍如隔世。

從電報電話、傳呼機、小靈通到智能手機,四十年的變遷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與內容無關,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