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話筒”曹可凡:改革開放給每個對文藝有興趣的人,提供了機會和舞臺

人物名片:

曹可凡

1963年出生,上海人。

從事電視主持人工作30餘年,曾獲中國“十大”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中國電視“星光獎”優秀主持人、全國德藝雙馨電視工作者、2007年上海市領軍人才、華語主持成就人物獎、第12屆中美電影節最佳男配角等榮譽稱號。

創辦的高端訪談節目《可凡傾聽》,榮獲中國電視“星光獎”十大優秀欄目及“上海媒體優秀品牌”、“上海文藝創作優秀單項成果獎”。

現擔任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電視節目主持人、同濟大學客座教授。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金话筒”曹可凡:改革开放给每个对文艺有兴趣的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曾有人說,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被觀眾認可的主持人裡,南方“開心果”曹可凡,當屬特色之一。

這在上海人心中,尤為認可。

“胖乎乎福篤篤,總是面帶三分笑,所謂‘和氣生財’,老小通吃。”作家程乃珊筆下,如是描述。

採訪55歲的曹可凡,他把地點約到了上海的愚園路。

一百年前,西方建築文化滲入造就了愚園路獨特的歷史人文;四十年來,這條路成為上海這座城市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1979年,改革開放第一縷春風拂過時,愚園西菜館是上海第一家開在生活區的西餐館;

1983年,演員祝希娟離開從小生活的愚園路闖蕩深圳;

2002年,上海中小學對外教育敞開大門,71所接納“小老外”的學校裡,愚園路一小是其中之一;

2005年,上海第一次向香港居民開放個體經營,也落戶在愚園路上;

……

曹可凡說:“老報紙常提醒後人,這裡總是上演大事件與個體的交織訴說。不管上海怎麼變,小小的愚園路總會聞風而動。”

親歷者/

站在改革開放的“風口期”

“金话筒”曹可凡:改革开放给每个对文艺有兴趣的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曹可凡接受專訪 攝影 李強

“自出生到考大學,我都是住在愚園路上的錦園。它的變化,是歷史的一個縮影。”

曹可凡和記者約見的地方是愚園路1015號,一座法式風格花園住宅,曾是知名金融家周作民的故居。

“這個地方我小時候和祖父常常來,現在它變成了一個餐飲類會所。愚園路靠近長寧路的華德飯店,以前是賣油條大餅的餐飲公司,改革開放後則被人承包了。我媽媽住的華山路離這兒不遠,它背後有條叫幸福路的小馬路,以前是工廠和破舊的房子,現在則變成了集書店、餐飲、創意的時尚街區。”

曹可凡把採訪地點定在這裡,向記者展示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開放底色。曹可凡說,即便是上海人,僅一年半載,也能從自己所在的街區感受到各種變化。

“我們以前有句老話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小時候去浦東都要坐渡船,一片爛泥地。改革開放後浦東開始高速發展,各種金融區、科技區、商區都拔地而起。”

城市風貌的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給這裡的人帶來了更多可能。

1988年,曹可凡還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就讀,午後乘坐公交車前往電視臺錄製節目。

“金话筒”曹可凡:改革开放给每个对文艺有兴趣的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當年主持節目舊照

由於前一年參加電視臺《我們大學生》節目主持人遴選榮登榜首後,他便兼任了《書與畫》欄目的主持人,每週都需要往返於學校和電視臺之間數次。

“當時一箇中年男子衝我微笑,問我能不能主持晚會?當時我也大膽,脫口而出當然會啊!沒想到這就是我夢開始的地方。”中年男子是導演鄭大里,而他口中的晚會則是電視節會歌的評選。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各方面經濟指數都開始直線上升,用現在的流行詞說就是‘風口期’,很多企業單位都需要辦晚會,一戰成名後找我去主持的人絡繹不絕。此後的七八年,我在歷史的潮流中得到很好的歷練,迎來屬於自己的舞臺,也愛上了主持事業,1995年才正式到電視臺工作。”

與曹可凡多次合作各類大型直播和晚會的著名導演、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監事長滕俊傑曾回憶,30年來,曹可凡始終沉穩、勤奮而又機敏。

記錄者/

為時代留下一個橫切面

“金话筒”曹可凡:改革开放给每个对文艺有兴趣的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曹可凡和白巖松、敬一丹在一起

今年10月,話劇《於無聲處》在時隔40年後,再次回到上海的話劇舞臺上。

當年這部話劇仿如一聲驚雷,瞬間紅遍全國,所有主創人員命運也隨之改變。

這一次,曹可凡第一時間專訪了編劇宗福先、導演蘇樂慈。

“《於無聲處》是改革開放的有力見證,用編劇宗福先的話說‘它是上海人對思想解放運動的一次表態’。”曹可凡說,“沒有那樣的思想解放,沒有那時候的改革開放,是不會有今天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進程和變化。”

回憶起這期節目,曹可凡覺得打動人的地方,還有編劇宗福先的奮鬥故事。

“當時,夥伴們甚至調侃宗福先從一個小工人,成為了‘跟西哈努克親王齊名的中國電視新聞明星’。這正是改革開放,提供給大家的舞臺。”

記錄歷史,是曹可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金话筒”曹可凡:改革开放给每个对文艺有兴趣的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曹可凡與何炅、李詠等舊照

2003年,曹可凡有感於認識的前輩施蟄存、柯靈、吳祖光、葉淺予等人相繼去世,在扼腕痛惜的同時,便想如果再不及時採訪這些文化大家,通過鏡頭把他們記錄下來,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於是,《可凡傾聽》誕生了。

節目創立之初,曹可凡最擔心收視率的問題,不過事實證明這檔文化欄目,不僅填補了滬上熒屏的空白,還頗受高學歷觀眾的歡迎。

“最早我們想做的是文化大家訪談,慢慢地開始擴大選題範圍,從第一個通俗明星楊紫瓊開始,到90後年輕演員。我們覺得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我們也要關心和了解。”

2004年10月,曹可凡獲得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的主持人獎。由於這一獎項連續空缺多年,這次獲獎也尤為引人矚目。

“20多歲的時候,喜歡找老人玩兒,看到他們相繼凋零,我希望可以給他們多留點資料;現在50多歲了,我開始找年輕人玩兒,看見他們成長,我自己彷彿也獲得了某種進補。而目前我們正在忙的,則和致敬經典有關。”曹可凡說。

曹可凡口中的“致敬經典”專題節目,採訪對象多是文化藝術界全國知名的代表,結合各自的創作及代表作品暢談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心路歷程,從中折射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文化文藝事業所取得的長足進步。

“他們中的好些人,都是從一個工人或者雜技演員,變成了優秀的音樂人、演員甚至導演。改革開放,給每一個對文藝有興趣的人,提供了一個機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在過去,這種案例幾乎沒有。”曹可凡透露後續節目還將把文化領域的每條線梳理出來。“如果哪一天節目沒有了,這些資料可以告訴後人,我們這個時代的橫切面在這裡可以看到。”

而所謂的“橫切面”,主持人敬一丹為《可凡傾聽 東風有力》作的序中,寫下一個註解:“傾聽是一種記錄。如果人們想了解這十幾年的文化人物和相關文化現象,可以在過去的影像和文字中找到痕跡。”

觀察者/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

“金话筒”曹可凡:改革开放给每个对文艺有兴趣的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曹可凡與李宗盛、劉一帆

在上海人心目中,海派風格的曹可凡多年如一日保持著忠厚而詼諧的屏幕形象。

主持人陳蓉曾公開表示,跟著曹可凡,經歷了一個主持的黃金時代。

陳蓉說:“站在他身邊,就知道什麼是主持人的榜樣和標杆。採訪作家,他一定會拜讀幾乎所有的相關文章。曹可凡也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主持人,最可貴的是這種愛恨分明在舞臺上敢於表達。這個時代特別需要說真話有原則的主持人。”

除了主持人本職工作,曹可凡還連續當選兩屆全國人大代表。“2013年是第一次,今年再一次當選。”

這兩年,曹可凡作為人大代表一改平日的溫和,在全國兩會上質疑真人秀、批票房收視造假等等。

“我從來不擔心被人罵,我只做我認為對的事情。提出的時候或許不一定都對,但我覺得我需要說,也應該說。”曹可凡說。

作為媒體從業者,曹可凡說,新時代提出的一個最高要求,就是要利用好大眾傳播平臺,反映當下人民群眾的生活,反映國家、社會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這些年來人們的精神風貌變化。

“好的作品應該反映時代的真實和本質,它所傳達的觀念和精神也尤為重要。飛來飛去的東西,可能一時半會能獲得一些掌聲和票房,但從更大的時間長軸來看,它們卻很難被留下來。”

在家裡,曹可凡控制自己11歲的孩子看電視時長,每天只有一小時,除了動畫片就是經典片。

“我不希望孩子只知道看真人秀,不看經典。所謂經典,就是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金话筒”曹可凡:改革开放给每个对文艺有兴趣的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不過說起近年來文化綜藝節目的發展,曹可凡欣慰表示,看到了不少具備社會引導意義的好節目。

比如,專注傳統文化溯源傳播的《國家寶藏》、切中社會焦點的《急診室故事》、聚焦匠人精神的《非凡匠心》、品評美文的《見字如面》等等。

“永遠不要低估觀眾的欣賞水平。”曹可凡說,“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見識越來越廣,審美品位也就相應提高。大家的共識和人民越來越強的文化自信,推動了行業發展。”

曹可凡還認為,“清流綜藝”的生命力不止在本土市場,更有可能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觸角。“事實上,中華文化五千年積澱可以拿出來的東西太多了。五千年文化取一瓢飲,做起來都是不得了的事情。”

在採訪的最後,曹可凡說:“我把1978年到2018年的改革開放,看成是當代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我們作為這個時代的人,緊隨時代大潮,能在歷史的潮流中成長,是我個人的人生大幸;從整體來說,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封面新聞記者 陳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