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友之窗」掌握提竿時機技巧,中魚率可達90%以上

「釣友之窗」掌握提竿時機技巧,中魚率可達90%以上

我們在釣魚的時候,往往是手不離竿,眼不離漂,為了就是能在浮漂反應的第一時間提竿刺魚。但釣多了會發現並不是提竿速度越快,上魚就越多。有時候明明第一時間反應了,卻頻頻空竿。

這時候,你就要了解一個詞——提竿時機,釣友必須掌握“不早不遲”的火候提竿,才能保證上魚率最高,跑魚最少。

今天小編就以釣鯽魚為例,講下怎樣掌握“不早不遲”這個火候呢?

鯽魚攝食特徵

把握好提竿時機,就要先了解各種魚咬鉤攝食的特徵。鯽魚吃餌輕柔,不像鯉魚吃餌兇猛,當鯽魚發現食物後非常謹慎,並不馬上吞食,而是看一看,轉一轉,用尾巴掃一掃,再嗅一嗅,嘗一嘗,如果稍有異樣便逃匿了,所以釣魚最難的是釣鯽魚,也是技術要求最高的。

鯽魚基本漂相

再解析下鯽魚從發現餌到吃餌的三個步驟的漂相。

第一步—品嚐,鯽魚剛發現鉤餌時一般是不會馬上就開始吞食的,而是非常小心的游到餌鉤附近,輕輕的品嚐餌料的味道,這個步驟在漂相上面的表現就是浮漂輕微的上升或者是下降,之後復原。

第二步—試探,鯽魚在品嚐了餌料的味道之後,假如釣餌的味道比較符合胃口,鯽魚就會試探性的拖動餌鉤,但是這個時候鯽魚依然不是在吞餌,從浮漂上看就是漂在輕輕的移動。

第三步—吞鉤,鯽魚生性膽小,在經過一陣對鉤餌的拖咬之後,鯽魚在認為著相對安全的情況下,才會拖動吞食鉤上面的餌料,在這個時候,浮漂就會出現連續的下沉後上浮、送漂、黑漂等等漂相,釣友們就必須在這個時候抓住由於浮漂上升或者下降過程這個頓漂的魚訊,把握好時機提竿。

跑魚主要原因

由於鯽魚有大有小,季節氣溫有高有低,釣場的水又有深淺,水質有不同,餌料有軟有硬(個人用餌的習慣),釣組的靈鈍,風向、風力等等,因此,鯽魚咬漂有頓口,不容易抓住的,如果抓住頓口,中魚率在90%以上,另外有送漂,送漂有高、低、有快、慢之差別。

這就容易使釣友提竿時機掌握不準(尤其是初學者)。不是提早了,就是提晚了。早了,魚還未將鉤餌吞入口中;晚了,魚兒感到餌不對味或有異物,或被鉤尖刺痛,已將鉤餌吐出或即將吐出。

在這種情況下提竿,不僅容易把嘴圈鉤下,而且極易跑魚。如果在窩中跑魚,魚極易受驚,被驚走的魚短時間很難再回來,這樣就大大影響了上魚率。

提竿時機

1、腥餌、硬餌提竿宜晚些,素餌、軟餌提竿宜早。

2、小魚提竿宜早,大魚提竿宜晚。

3、水深1.5米以下宜晚,水深在3米以上,信號傳到浮漂慢,提竿宜早,因為提竿後線的傳導也需要一些時間。

4、季節、溫度提竿時機區別更大。冬季初春、由於氣溫低,魚的身體僵硬,進食的慾望也差,所以吃餌的動作很小,很少有高送漂和黑漂現象,所以這時只要漂動就要提竿。夏季、秋季天氣熱,水溫高,魚活動頻繁,是覓食的旺盛期,魚咬鉤的開口大,所以提竿宜晚。

5、水的流速也有關係,因為有急流、緩流、靜水等之分,因為我沒有釣過前面兩種,所以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釣友之窗」掌握提竿時機技巧,中魚率可達90%以上

6、傳統釣由於是鉛墜落底,通常是兩隻子線及鉤橫臥,魚訊傳導較慢,提竿宜晚。臺釣是懸墜釣法,信號反應快,提竿要按照常規或早半拍,總之,輕墜宜早不宜遲,重墜宜遲不宜早。

7、另外提竿的時機,對於送漂到何種程度提竿才恰到好處,眾說紛紜。有人主張只要漂看的準,提竿宜早不宜遲;有人說漂尾上升幾釐米或幾目提竿最合適等等。上述提法不正確,也過於機械。如照著去做,仍會出現頻頻跑魚或提空竿現象。

那麼,怎樣的漂相提竿才不早不遲正是火候呢?提竿的最佳時機是在鯽魚已將釣餌吞入口中而又尚未吐出之前的一瞬間,即漂尾上升後由快轉慢欲停的瞬間,這個時間稍縱即逝,最多不超過一秒,在這個關鍵時刻提竿,中魚率可達90%以上。

「釣友之窗」掌握提竿時機技巧,中魚率可達90%以上

那麼送漂欲停的瞬間這種狀態可能在1、2、3、4、目也可能在5、6、7、8目,在不同的釣點、不同的水域、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溫度、不同的風向、魚的大小等等等等,送漂的程度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每到一釣點釣魚,必須特別注意前幾次魚咬鉤的漂相,漂相在什麼狀態下中的魚、什麼狀態下跑的魚,中魚摘鉤時要注意鉤在了魚嘴的什麼地方,只有這樣你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達到百發百中。

在同一釣點釣魚,每個人使用的漂不一樣,有細尾、有粗尾,有淺水漂、有深水漂、有長漂、有短漂,所以不要問別人送幾目、沉幾目,要自己根據自己使用的漂,細心觀察總結自己的經驗。

為了準確掌握好提竿的最佳時機,釣友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眼不離漂;手不離竿,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多上魚。

「釣友之窗」掌握提竿時機技巧,中魚率可達9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