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的企业:是许多双手的“团伙”,还是很多人的“团队”?

我曾经历过国企、传统制造型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在其中经历过一些岗位,在比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考虑驱动这些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这些考虑很长时间内构成了我对于管理,团队搭建的认知。中国互联网从90年代发展到至今已经接近三十个年头了,抛开具体行业细分“AI”“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等,在如今大部分从性质上喜欢将企业分为两种:

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

抛开具体认定不讲,往下面又延伸出“互联网思维”等等名词,但追根溯源,不去考虑“产品泡沫”之类因素,这两个之间管理方式上差异是什么,为什么社会越来越崇尚后者呢?

我觉得核心在于对待人的方式!

在资本主义发展期,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我们只需要一双手,为什么还要来一个脑袋?

你在的企业:是许多双手的“团伙”,还是很多人的“团队”?

过去人们把人完全视作生产工具,意味着你只需要完成规定的动作和任务就够了。大部分依托于工业发展起来的传统企业都是依托于这样的理念发展起来的,在工业时代,很长一段时间强调的是标准化,环节上的耦合,这是最早期的科学管理方式。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所要做的都是“重构”这样一件事情,重构新的消费方式,重构出行的方式,重构购物的方式。。。。

这些种种的重构,对于人来讲,要求的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才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日复一日的去创新。新的管理方式,新的商业机会,新的价值点,不仅仅来自于上层几个人,而是来源每个人的贡献。

本质上变成了两种组织形态的竞争,一种是“个体智慧”的组织形态,一种是“群体智慧”的组织形态。

所以基于以上而言,我觉得区别于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核心,不是业务形态,而是组织形态。

如何驱动“一手双”变成一个人,甚至变成一个有创造力,能贡献智慧的人,我觉得这是现今所有“互联网企业”都要优先考虑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阿里强调价值观,强调使命,华为强调奋斗者精神..........在这其中的人,有人觉得虚,有人觉得“实”,但无论如何,但身处其中或多或少都能受到一些感召,基于这些感召所能覆盖的群体,组织和组织之间战斗力就会迅速拉开差异。

而在其中,“开拓者”和“维持者”数量决定了组织竞争力!

在互联网时代,“群体驱动性”组织,希望是将驱动员工合作伙伴共建与开拓,他们用“群体智慧”去对抗世间复杂的规则;而还有很多的企业,管理制度,却想办法将员工都变成“维持者”,日复一日的重复运转。

孰弱孰强?

一个企业,没有文化驱动,没有价值观,没有使命,那它如何要求团队有荣辱感、战斗力,又怎么能激发个体的力量。

带着许多双手的“团伙”和带着很多人的“团队”在角逐竞争,这大抵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新旧之争的真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