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鋰礦價格博弈 冶煉廠與礦商的一場硬仗

SMM12月3日訊:進入十二月,鋰礦價格可以說是從冶煉廠到正極材料廠最關心的事件之一。據業內人士透露,往年同期,鋰礦與冶煉廠的長單價格已經談妥,但今年卻遲遲未定。

2018年國內以碳酸鋰為代表的鋰鹽價格走低,國內冶煉廠在去年談定的今年長單價格使得自己成本過高,利潤空間驟降。而目前澳洲礦商在與中國冶煉廠的價格談判中,仍掌握著更多的話語權,雙方僵持不下,無法達成一致。這是談判進度緩慢的最主要原因。

一邊是澳礦進口大國 一邊是鹽湖提鋰競爭激烈

中國是鋰鹽生產與消費大國。據SMM統計,中國鋰鹽消費量約佔全球鋰鹽消費總量的半數以上。其中,碳酸鋰有75%來自於礦石提鋰,25%來自於鹽湖提鋰;而氫氧化鋰目前均直接來自於鋰礦石。由此可見,在中國,鋰鹽生產目前大部分依賴於鋰礦石原料。而中國的鋰礦幾乎全部來自於澳大利亞,同時,澳大利亞的礦石基本也全部供給了中國冶煉廠。即便如此,在鋰礦價格的確定上,中國冶煉廠卻始終無法佔據主導地位。2018年1月1日至今,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自16.4萬元/噸下降到最低7.8萬元/噸,只在第四季度稍稍回漲至7.95萬元/噸便保持穩定。而鋰輝石進口價格,據Mineral Resources Limited在11月15日發佈的公告稱,Mt Marion 2018Q3與Q4品味為6%的鋰精礦CIF價格分別為1071美元/幹噸與931美元/幹噸,對比其Q1和Q2的900美元/幹噸和961美元/幹噸相差無幾。

再看鹽湖。雖然迄今為止,鹽湖提鋰的鋰鹽所佔份額不多,但鹽湖鋰也是另外一股確定性越來越強的供應勢力。據SMM調研,在碳酸鋰的原料成本上,鹽湖提鋰為2-4萬元/噸(含稅),鋰輝石提鋰4-6萬元/噸(含稅),鋰雲母提鋰6-8萬元/噸(含稅)。除去明顯的成本優勢,中長期發展來看,鹽湖提鋰的技術革新勢必對礦石提鋰廠家的生存造成一定衝擊。

中國進口澳礦供需基本面早已過剩

供需基本面是判斷商品價格走勢的關鍵因素。澳洲進口鋰礦在中國的供需情況如何,SMM做了如下統計分析:2017年1月-2018年9月,中國進口鋰原礦摺合碳酸鋰當量總量6.99萬噸,鋰精礦摺合碳酸鋰當量26.3萬噸,即進口礦石折碳酸鋰當量為33.29萬噸。而在此期間中國冶煉廠的碳酸鋰產量為12.77萬噸,氫氧化鋰摺合碳酸鋰當量7.04萬噸,金屬鋰摺合碳酸鋰當量2.15萬噸(注:以上均已除去鹽湖提鋰的碳酸鋰與金屬鋰產量),即鋰產品產量折碳酸鋰當量為21.96萬噸。考慮到鋰原礦的泥化現象,中國將進口鋰原礦選礦到鋰精礦的難度較大,更偏向直接應用在工業領域而非轉化成鋰鹽。去除掉所有的鋰原礦摺合碳酸鋰當量,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國至少有4.34萬噸摺合碳酸鋰當量的鋰精礦過剩。

即便在如此“買方市場”的形勢下,澳大利亞礦商依舊掌握著主要議價權,實在是中國冶煉廠心中之痛。為此,國內鋰冶煉巨頭如天齊鋰業、贛鋒鋰業等,也在積極收購海外鋰礦資源,以應對澳洲礦商“恃寵而驕”的態度。但受資金和規模的限制,大多數中國礦石冶煉廠依然不得不從澳大利亞礦商手中買礦。

鋰鹽價格居高,需求紅火的時候,定價矛盾尚不顯著。但今年甚至未來兩年,當鋰鹽市場進入寒冬期,再考慮到鹽湖提鋰的大量產能釋放及其成本優勢的突顯,中國礦石冶煉廠(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如果不能掌握更多對自己有利的價格談判權,恐怕將面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殘酷市場規律。

既已見山雨欲來,未雨綢繆才是上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