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爆發的機會在哪裡?

上一篇文章解釋了在線教育為什麼會成為爆發點,本文在此基礎上,解釋互聯網在哪些方面為教育提供創新機會。

從內容、招生、到考核、服務,互聯網對傳統線下教育可帶來創新改變的點可這樣梳理:

在線教育爆發的機會在哪裡?

1、互聯網化對教育內容本身的創新:線下教育的內容,無非是學科、應試。高考不考的,高中不會教,領導不要求的,小學不會上。學校圍繞上級轉,機構圍繞學校轉。一方面是行政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內容本身的侷限:幾千年以來,獲得知識都不是那麼容易的。

可互聯網讓獲得知識變得非常容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持續不了太久了。所以,在線教育對教育內容本身的創新,應該做兩件事:

其一,整合零散的知識(不止是課本上的),形成體系(打破課本的思路);

其二,把更多非課本的內容納入到教育的範疇裡來。

舉個例子,如果學生丟掉教材,任何一樣東西都可以成為教育的出發點(起點)。互聯網是連接一切的,從荔枝(生物課)可以講到妃子笑(文學常識),然後到楊貴妃(歷史),引申到驛站(歷史常識)、冰箱(文化常識)。還可以從干支紀年法(文化常識),講到天文曆法(地理)。這樣的跨學科知識由一個出發點呈現,可以看做是互聯網思維的整合。

互聯網對教育內容本身的創新,離不開對內容生產方式的創新。

2、互聯網化開始教育內容生產方式:

教材、教案的編寫,一向是一小撮自以為是的人閉門造車。語文課本之所以爛,是因為編教材的人大都是文革期間受的教育,也因為教育部必須主導yishixingtai。可誰說一部日本動畫片或者一部《飛屋環遊記》對孩子沒有教育意義呢。所以不一定是這幫老骨頭做出來的才算教育內容。三人行必有吾師。教育內容為什麼不能UGC?

老師們,百科全書都已經只有紀念價值了,我們憑什麼還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只有我們編出來的才算教材?

想一想,一個人人都能編輯教材的年代,會生產出多少精彩的內容?

3、互聯網化帶來的教育內容平臺:UGC的方式生產出海量的結構化、經過整合的內容。這就形成了一個平臺——也可以稱之為內容庫。大眾點評之所以牛逼,正是它從04年開始就積累了一個餐飲行業的內容庫。

4、互聯網化帶來的新的生產內容的工具:現在大家寫word、做PPT,然後把word打印出來,把PPT投放到屏幕上。有沒有可能出現整合的工具?有沒有可能出現雲平臺?有沒有可能做出一站式的硬件?如果能提供這樣的系統,從教案編寫到最終播放統統實現,然後給學校的教室都裝上一臺,會不會很牛逼?

5、互聯網化的內容生產大數據應用:如果淘寶可以知道最近哪些東西賣得比較好,為什麼內容平臺不能預知一些趨勢呢?如果淘寶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定製(C2B2C),為什麼這個內容平臺不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需求,定製教育內容呢?

6、互聯網化對教學方法本身的創新:可汗學院/翻轉課堂。不懂的請自行Google。當然這只是一種方式,是目前我們看到最顛覆的方式。

7、互聯網化帶來的新的在線教學工具:智能硬件有沒有可能?電子白板?參考第四條。

8、互聯網化帶來的評定方式本身的創新:為什麼一定只是分數?為什麼不能是雲平臺上記錄的完整學習記錄,包括研究過程、遇到過的困難、克服困難的方式?為什麼不能是真正的過程記錄和過程評價?線下的年代做不到完整的過程記錄,可在線的時代能做到。互聯網時代,一考定終身怎麼可能還行得通?

9、互聯網化帶來的評定工具及系統:見下。

10、互聯網化的測評大數據:每道題我都能知道大家回答的分佈情況。每個知識點都是。所以學生根本沒必要每天回去都坐20道一樣的四則運算。每個人的課後作業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也可以做到真正的百分比評價,只給出檔次而沒有分數。

11、互聯網化帶來的招生渠道的創新:線下僅有的招生模式,是口碑、地推、廣告。互聯網當然不一樣。這個不用我解釋。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山溝溝也能名校。這是極端的說法,更普遍的情況是,郊區的孩子也能學到和市重點學生一樣難度的內容。至少對於機構而言,你不需要在上海建設50個教學點去招生了。這是從商業上幹掉大型機構的方法之一。

12、互聯網化帶來的招生方式的拓展:不一定非得考試啊親。查一下數據庫就能知道這個孩子究竟是哪方面能力比較弱了。

13、互聯網化後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及由此帶來的學生擴張:這是從商業上幹掉大型機構的方法之二。前文提到過,市場的瓶頸在於學生的時間。雙休日排滿了最多8節課。可孩子每天還有大量零散的時間。如果都能利用起來,孩子週末就可以有整段的時間玩了。哪怕每天只學20分鐘,只算工作日,一週也有100分鐘,比周末在學而思上一節課的時間要長哦!

14、互聯網化帶來的口碑營銷的擴展:原來真的只能口耳相傳,現在至少有微信了吧親。

15、互聯網化帶來的基於大數據的服務:信不信我能通過孩子上課的表現,以及和家長的交流,知道孩子的興趣所在,以及家庭教育的癥結?然後我還能給出建議方案?少年行現在就能做到。雖然目前還只是靠人工。這事兒也是大數據能幹的活兒。

16、互聯網化帶來的服務體驗創新:信不信我能把孩子的作文批改得更詳細?我能通過一張卷子知道孩子在數學學科上的各種問題?我能在每天某個時候提醒孩子該背單詞了?我還能把今天曆史課講的故事融合到今晚的睡前故事裡去?

17、互聯網化帶來的學生選拔創新:和招生方式比較類似。

18、互聯網化的教學服務系統:還是智能硬件,上述服務都需要工具和系統。

爆發的機會會出現在哪裡?

以上我們釐清在線教育的行業特殊性。然後結合互聯網的特性,我們也許能看得更清楚,爆發的機會會出現在哪裡。先上圖:

在線教育爆發的機會在哪裡?

這個圖看似沒什麼營養。放到很多行業都適用。比如視頻、互聯網金融,甚至Apple的模式。萬變不離其宗,道理確實相通。

三者的關係,圖上標示得很清楚了:

1、最底層的是工具,包括工具和系統。以蘋果舉例,是ios和itunes;

1、建築在系統之上的,是內容。以蘋果舉例,軟件層面是大量app應用,包括原生的和開發者製作的;硬件層面是庫克非常擅長的供應鏈管理,也是錘子手機這次砸鍋的地方;

3、最頂層是營銷。以蘋果舉例,是發佈會、1984廣告、優質的口碑等等;

對應到在線教育,和前文的18個潛在機會點,也大都可以一一對應。

機會,在哪一層?

這又是句廢話:機會在哪一層都有。取決於你怎麼做。但機會有大小之分,商業有邏輯可循。先做營銷再做內容,是很難成功的。錘子就是反面教材。

那麼,這裡的邏輯是什麼?先後關係是怎樣的?

理想化的情況下,工具是第一層的。你帶著全套工具,跑到西部去淘金。當然你的效率最高,淘到的金最多。第二步才是內容。有了內容再做營銷。可這樣會餓死的,對吧各位。

尤其是在沒人講的清楚究竟要做一個怎樣的工具的時候,很可能做出來了沒人用,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從內容到營銷,也是這個邏輯。埋頭做內容,會死得很難看的,這應該沒什麼意外。當然,除非你能壟斷。那你也不用關心在線教育什麼時候爆發。你做了就爆發了。

所以這其實是一個路徑選擇的問題。你應該從哪個切入點進去?

扯開一句:完整的生態鏈下,三個環節不是分工的,而是一家獨大可以通吃的。光做工具而沒有內容,在互聯網時代,你早晚被幹掉。看看BAT幹過的事就知道了。互聯網只有第一第二,贏家通吃。

從營銷切進去,難。因為沒有資源的創業者很難擁有足夠強悍的營銷能力去PK巨頭。

從工具切進去,更難。因為連內容都沒有,鬼知道應該把工具做成什麼樣子?內容雖然靠工具來產生,可工具同樣需要靠內容來優化。西部淘金,絕對是有了一大幫淘金者之後,才有人去賣工具的。

所以這個路徑在我看來沒什麼疑問了:做內容。

這也是我認為BAT目前對在線教育根本沒摸到路子的原因。一上來就做平臺,他們太不把內容當回事了。他們忘了他們自己剛起來的時候,也是從內容做起的。

騰訊有點繞過彎來了,所以和新東方合作。這是巨頭切入的方法:強強合作。可惜的是,強強合作很少成功。這是另一個商業問題了。

從內容切入,是在線教育這個行業可以預見的爆發機會。從長期來看,這是模式的成功,可內容本身談不上模式。而且是髒活累活苦活,是別人不願意乾的活。

說遠一點,文化創意相關產業,本質上相通。華誼是通過馮小剛起來的。華誼的遠慮也正是如果沒有了內容怎麼辦。所以華誼的佈局也是內容:自己生產內容,多渠道跨界使用內容。這個基於內容的模式沒什麼稀奇,夢工廠好萊塢無不如此。

蘋果也是賣內容的,只是它看起來更像一個內容平臺而已。從硬件上講,富士康在做工具和系統,蘋果是在生產內容。Pixar也是在做內容。做內容的同時還形成了方法論,形成了做3D的工具。你初期的內容越紮實、你生產內容的能力(產能)越強,你的平臺就越強,你能吸引到的內容也會越強。在這個循環下,怎麼賣只是時間問題。

華誼和院線的分成模式很先進,可通路再牛逼,遇到1942照樣賣不動。而內容的好壞,不能用藝術家的標準去衡量,也不應該是迎合市場需求。

小時代在我看來真的很噁心,可小時代賣得好,為什麼?小四其實沒有迎合市場,是市場在迎合他。他其實創造了需求,創造了那些虛幻的明星式的不真實的生活場景,讓粉絲們陶醉,陶醉於小四創造的意境,其實是陶醉於自己的幻影。這種對自己夢想中的生活的夢幻式的追逐,這種需求是小四創造出來的。馮小剛王朔張藝謀陳凱歌,一個都做不到。

文章來自少年行創始人浦宇平,歡迎與作者交流,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微信公眾號:shaonianxinged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