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印記 吾俚沙地話

“牽磨嘰嘎喂,牽撥啥人吃?牽撥外婆吃。外婆省撥郎朗吃,郎朗吃仔看黃牛。黃牛落特井田裡,鋤頭鐵搭耙勿起。兩根蘆頭直豁起,一豁豁到半天裡!”

小時候,經常聽姆媽給我唱這首童謠,親切而溫情。

現在,姆媽還在唱著這首童謠,唱給我兒子聽的。

我問兒子,“牽磨嘰嘎喂,牽撥啥人吃?”

兒子回答:“牽撥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吃。”

流傳到現在的沙上童謠大概已經很少了,每次聽到這首名為《牽磨嘰嘎喂》的童謠,最感動的不是我兒子,而是我。

以前沒研究過這些童謠,甚至僅僅把沙上話看做一種方言,而非文化,無知啊,現在我是這麼告訴我自己的。

這裡,先要感謝啟東作協主席李新勇先生,2014年的時候贈我一套《江海文化叢書》,其中有一冊是《東疆風情》,說的就是啟東文化,分上下兩篇,上篇為沙地風情,沙地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沙上,我們習慣將自己成為沙上人。

單說《牽磨嘰嘎喂》這首童謠,據考證,其中的“喂”就是“石磨”,“磨”是一種古老的工具,漢代才有“磨”這個名詞,在此之前則稱作“碨”。古書上有“公輸班作碨”的記載。公輸班是春秋時代魯國人,可見碨、磨的發明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沙地童謠竟然保存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用詞,不得不讓人驚歎。

家鄉文化印記 吾俚沙地話

牽磨


啟東的歷史很短,是最年輕的沙地,清康熙末年(1720年左右),長江口北岸開始新的淤積,在此後的200來年裡,許多小的沙洲逐漸並連形成啟海陸地。啟東分南沙和北沙,南沙人講的是啟海方言,與海門話基本一致,和崇明話相同,屬吳語;北沙人講的則是“呂四話”,口音與啟海方言差別很大。

以“啟海話”為代表的沙地話,是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吳漢語,至今依然保存著一些在現代漢語方言中已經消失的古漢語特點和古音,堪稱是研究古吳漢語的活化石。

吳語在歷史上又叫吳越話、江東話,祖語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上古時,吳語被認為是南蠻鴃(jue)舌,意思原為孟子譏諷楚人許行說話如鳥語。後用以譏笑操南方方言的人。這一點,我在泰州上大學的時候,就被當地學生譏笑過,一說像鳥語,二說像日語。其實在日語漢字裡有一種吳音,是日語漢字讀音中所佔比例較高的讀音之一。

家鄉文化印記 吾俚沙地話

江海文化叢書


現在吳語主要分佈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九千多萬,是我國第二大方言。在談吳語的時候,很多人會提到蘇州話、上海話,確實,蘇州話最糯,上海話則有點像吳語中的普通話,與吳語太湖片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與蘇州話、上海話相比,沙地話要土很多。其實都屬於吳語-太湖片,很多字讀音相近,但腔調不同。

沙地話的土,更多的是一種古,一些發音和用詞古風漢韻猶存,日常中最基本的稱呼,“我”,沙地人稱之為“吾”,“他”,稱之為“伊”,“你”,叫做“乃”(ne),乃在古漢語中,有“你”“你的”意思,只是以前並未注意到這些。

日常中,還經常用到的一些詞,如“跽(ji)”,指的就是跪,《史記.項羽本紀》中寫到“項王按劍而跽”,跽就是長跪的意思。再比如,沙地人不說衣服,而說“衣裳”,相傳四千多年前黃帝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沙地至今保留著這種很古老的叫法。“今天”稱為“今朝”,“太陽”稱為“日頭”,“妻子”稱為“娘子”,“不”稱為“弗”,“找”稱為“尋”,“父母”稱為“爺孃”,未婚年輕女子稱為“小娘”,“男孩”稱為“小倌”,“女孩”稱為“窩頭”,“學費”稱為“學鈿”……確實是有“古色古香”的韻味。

初中時,有一位上了年紀的語文老師,在給我們講文言文的時候,用帶有沙地話音調的普通話朗讀,我們稱之為啟普話。精彩處,總是插進幾句沙地話,在平仄的掌控和押韻的協調上,把古文的味道一點一點調出來,別有一番滋味。

方言之於生活,是一種習慣,和家鄉人說話的時候,不需要醞釀,脫口而出。假設是在外鄉遇到家鄉人,平時說慣了普通話的我們,開場就能用流利的家鄉話交流。這就是我們的母語。

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00後、10後不會講家鄉話了,特別是10後,在學校用普通話和英語,回到家,和家長的對話也是普通話,有些英語好的家長刻意營造英語的環境讓孩子能夠熟練用英語交流,卻很少在孩子面前說那土土的沙地話,似乎沙地話是上不了檯面,也給不了孩子什麼幫助。

家鄉文化印記 吾俚沙地話

沙地俗語


如果你去問現在的沙地孩子,囥是什麼意思,恐怕很多孩子回答不上來,囥,讀kang,四聲,《集韻》解釋:“囥,口浪切,音亢,藏也。”所以我堅持跟兒子講沙地話,我老婆堅持跟他講上海話,從小在吳語環境里長大。這並不妨礙他到幼兒園後的交流問題,他的普通話同樣能說得很標準。

在未來,沙地話中會有不少詞語消失,就像那些消失的老物一樣。對我們來說,堅持講沙地話,是唯一能做的。


【作者簡介:又見葉飄零,江蘇啟東人,啟東市作家協會會員,古龍鐵桿粉絲,著有武俠小說《溫柔刀》(曾用名《溫柔的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