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的歷史:在朋友圈裡瘋狂的保健品

重复的历史:在朋友圈里疯狂的保健品

這是一篇2017年的“舊聞”,但歷史似乎總在重演。

重复的历史:在朋友圈里疯狂的保健品
重复的历史:在朋友圈里疯狂的保健品重复的历史:在朋友圈里疯狂的保健品

“我媽在三甲醫院工作了半輩子,突然開始賣保健品了。”最近一次聊天,林可向記者訴說著半年來的煩惱,“不僅自己吃,逼著家人吃,現在還到處宣傳,鼓動醫院裡的大夫也跟著一起吃”。

從2016年11月起,林可的母親在朋友的推薦下,瘋狂迷戀上一種名叫“靈芝菌絲粉”的沖劑類保健品。見面逼,電話催,自己喝,動員全家喝,在朋友圈刷屏,最近索性“拉幫結派”,一到週末坐著火車到幾百公里外參加“靈芝菌絲粉”銷售培訓班……

重复的历史:在朋友圈里疯狂的保健品

“靈芝菌絲粉”銷售培訓現場,講課者竭力向臺下聽課者兜售產品銷售技巧。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1

“半個醫生”自信“病好了”

重复的历史:在朋友圈里疯狂的保健品

2017年2月,大年二十九,林瑜把車停在高速路出口,一邊等著從外地回來的女兒林可,一邊頭也不抬地看著手機。“靈芝”微信群裡幾個活躍的群友正在熱烈地討論著,林瑜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和大家交流的機會。

出門前,林瑜接到女兒的電話說“發燒了”。看到女兒,林瑜把手裡的保溫杯遞上去,讓林可喝下。

女兒警惕地看了一眼杯裡渾濁的液體。林瑜索性擰開杯蓋,遞到女兒嘴邊,“快喝,還是熱的”。

杯子裡不是退燒藥,而是一款名為“靈芝菌絲粉”的沖劑類保健品。“這就是治發燒的,喝了就好了。我是你媽,能害你嗎?”

林可擰住杯蓋,無聲抗拒。

一邊開車,林瑜再一次用“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描述起這個“能治百病”的保健品。

春節前的這個晚上,林瑜心情並不好。這半年來,因為她深信不疑的這款保健品,母女倆的爭吵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林瑜終於放下了手機。這兩天在微信群裡跳出來的諸多信息裡,“解放軍301部隊總醫院正式啟動亞健康門診,營養保健品正式登陸醫院處方手冊”的新聞讓她印象深刻。“靈芝給我身體帶來的改變是點點滴滴的,特別神奇。”林瑜家的臥室裡放著20多箱同一品牌的保健品,有她自己吃的,她給家人買的,也有賣給朋友的。

林瑜在一家三甲醫院工作了十幾年,雖不是學醫出身,但對醫療行業裡的門門道道很精通,在朋友圈子裡常被當作是“半個醫生”。2016年11月,朋友向她推薦了這款名為“靈芝菌絲粉”的保健品。據林瑜說,從開始服用到現在,伴隨她多年的手關節痛、頭痛、失眠陸陸續續好了。“你跟我說科學,但是科學沒能治好我的病,它治好了。過去我一直有糜爛性胃炎、胃潰瘍,完全不能吃涼的,喝靈芝6個月,我的胃好了。”

“你查了嗎?”

“那沒有,但我自己的感覺不會騙人啊。”想了想,林瑜又說,“我們那個微信群裡每天那麼多病例分享,他們都好了,我一定也好了。”

讓林瑜自信的不僅是自己的親身體會,最讓她驕傲的是“這個產品有‘小藍帽’,和市面上那些假的保健品不一樣”。

林瑜口中的“小藍帽”是指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認證的保健食品標誌,獲批產品外包裝標註“國食健字”字樣,天藍色,呈帽形。在保健食品領域,“小藍帽”是唯一的通行證,象徵著產品質量過硬。登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在保健食品數據庫中的確能夠查到這款“靈芝菌絲粉”的相關信息。

“我從來不做不靠譜的事。”當初在第一判斷上,林瑜比較謹慎。之前她陸續吃過不少保健品,錢花了大把,但效果寥寥。這一次,沒有任何蛛絲馬跡讓人生疑,林瑜相信了。

“總覺得不放心,會不會有依賴性?”林可的擔心,不敢在母親面前表露。但2017年5月,林瑜一次出差去成都,忘了帶保健品,沒有像平時一天喝兩次,竟毫無徵兆地胃痛、發燒,整整咳了十幾天,夜夜難眠。“那一次把我和我爸嚇壞了。”林可說,從那之後,家人讓林瑜開始吃止咳片和消炎藥,林瑜自己把“靈芝菌絲粉”從一天喝兩次,改為一天喝三次。

半個月後,林瑜病好了。“我媽說,那是靈芝發揮了作用。止咳片、消炎藥、靈芝粉哪個都沒停,我確實跟她辯不清,究竟是哪個起了作用。”林可感到無奈。

2

神乎其神的“瞑眩反應”

“藥食同源”“效果神奇”“能治百病”是林瑜接受採訪時形容這款靈芝保健品的高頻詞。

“也就是說這款保健品是可以治病的,是嗎?”

“當然。”林瑜語氣非常肯定,“我微信發你幾篇文章,你學習一下。”

“即便有‘小藍帽’,保健食品現在被劃到食品分類中,食品是不能治病的。”

“國家的很多東西太照本宣科。其實藥和食是沒有明確界限的,這是中醫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林瑜很堅定。

“我媽篤定它是個好東西,她自己吃了之後,幾乎所有的家人,都被逼著吃。”林可反覆看著產品的包裝,生產廠家、產地、生產日期、保健食品生產許可證號一應俱全,不是三無產品,而配料成分寫著“靈芝菌絲粉、黃豆粉、蔗糖、蛋白腖、磷酸二氫鉀、硫酸鎂”,她又看不懂。“我找不到充分的證據說服她,只能躲著自己不吃。”

通過微信和朋友圈學習靈芝的知識,把“好東西”再給家人服用,成了林瑜上半年的頭等大事。她終日拿著手機,不想錯過群友們分享的任何一條關於靈芝的“健康知識”。

“最近感覺有點上火,渾身不舒服。”丈夫吃了一段時間,實在忍不住說道。林瑜耐心告訴丈夫,這是正常的“瞑眩反應”。這個詞,她是從微信群裡學來的。

在百度詞條上,“瞑眩反應”的解釋是,人的體質或身體機能由不好轉好,或人體在排出毒素時身體的反應,又稱排毒反應或者調整反應。詞條裡面還備註著一句話:“百科詞條人人可編輯,詞條創建和修改均免費,絕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費代編,請勿上當受騙。”

對於這個詞,北京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李博表示,自己“沒有聽說過”。同時,李博指出,很多人感覺身體疲憊,處於亞健康狀態,改善的唯一方法是正常飲食和保持運動,服用靈芝粉、孢子粉等保健品容易引起上火、消化不良等胃腸道問題。林瑜丈夫出現的或是此類症狀。

也有專家反覆強調,目前對靈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方面,缺乏對其毒副作用的研究。

3

都是“上線”教的

重复的历史:在朋友圈里疯狂的保健品

漸漸地,林瑜在微信群裡從學習者、圍觀者變成和大家熱烈交流討論的積極分子。她在朋友圈裡發帖稱:“我的父母、婆婆都在吃,我是實踐過了才敢推薦給你!跟我來,誰喝誰知道。”有人在下面回覆:“然而並沒有用。”林瑜沒有理會,唸叨著“這是他和靈芝沒有緣分”。

2017年1月6日,林瑜發了一條朋友圈:“今天起,我與靈芝為伍了!”隨後,林瑜創建了自己的靈芝微信群。

50多個群友,都是她的家人、朋友、同事,她把大家拉進一個群,分享“靈芝菌絲粉”治癒各類疾病的功效。幾個月來,入群的人越來越多,最後固定下90多人。

這些專業的操作方式,都是“上線”何莉莉教給林瑜的。

林瑜平時工作很忙,她本只想自己服用、家人服用,但何莉莉告訴她,如果成為會員,福利會很多,今後自己吃,就不用花錢了。但前提是,要把產品推薦給更多的人。直銷、微信銷售,是會員通常採用的方法。“而且收益很快,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就把事情做了。”林瑜覺得何莉莉的話不無道理。

每天早晨,林瑜學著在其他微信群裡看到的方式,在群裡發“親愛的家人們早上好,記得吃靈芝菌絲早餐哦”。通常消息很長,會附一段心靈雞湯或是中醫知識。一天當中,林瑜在其他的“靈芝群”裡看到什麼信息,都會轉發到她的微信群中。

起初,林瑜並不擅長回答群友的詢問。每當這時,在群裡“臥底”的何莉莉和幾個同事會馬上出現,詳細解答,一唱一和非常熱鬧。

有不瞭解情況的人,會在群裡公然問“這是什麼群”,也有人發過“不要相信這些保健品,都是給人洗腦的”。作為群主,林瑜會馬上把這些人移除出群。“這是靈芝的分享群,不相信的說明沒有緣分。”

“你說的這款產品,和靈芝有什麼關係?”記者問。

林瑜立刻向記者介紹,靈芝共有靈芝子實體、靈芝孢子粉和靈芝菌絲體3種形態,前兩者有效成分不足1%和3%,而作為靈芝胚芽的靈芝菌絲體,有效成分高達15%。就在接受採訪前一天,林瑜又在自己的微信群裡分享了一篇關於靈芝治病的文章——《宮頸癌治好,癌細胞消失》。點開文章,內容是一名患者自訴通過服用靈芝菌絲粉,宮頸癌如何慢慢好轉的詳細過程。

“真是神奇。”林瑜害怕自己哪天也得了大病,再吃靈芝會來不及。“我比他們都幸運,我遇到得早。”

而事實上,記者調查發現,靈芝在《本草綱目》中屬一味中藥,從古至今人們說的靈芝,指的是靈芝本身,而從來不是指靈芝孢子粉或靈芝菌粉。具有法律效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也僅僅承認赤芝和紫芝的乾燥子實體為中藥材,靈芝孢子粉和靈芝菌絲粉不在其列。

很多專家也對此數次明確表態稱,商家所謂的靈芝抗癌保健品,沒有大量可靠的臨床試驗數據,廠家通過堆積大量患者看不懂的數據混淆視聽。“類似靈芝孢子粉大肆宣揚其功效,明顯含有大量的商業目的。”李博說。

重复的历史:在朋友圈里疯狂的保健品

4

把沒有的事說成有

2017年春節,一個事件的發生,把林瑜的微信群推到了線下。“鑫蕊是我們醫院血液科的小病號,白血病,5歲,家裡困難,我就發動大家為他籌款。”林瑜說,群友捐款很快有了800元。按照最初的計劃,林瑜買了兩提保健品,親自送到病房去。

“我跟他媽媽說過,我不知道這個產品對孩子有多大作用,也不敢說給孩子治病,但是我敢保證,絕對沒有副作用。”雖然病例看了很多,但這是林瑜第一次把產品帶給病人吃,而且對象是個5歲的孩子。

如果不是何莉莉在群裡發過相似的病例分享,林瑜也不會想到把產品拿給鑫蕊。在病房裡,林瑜把產品遞給鑫蕊的媽媽,告訴她服用的方法,並加了微信,拉她進群。

“捐款是我們策劃的一種方式。捐了款的人,都會開始關注鑫蕊的病情。這也是一個檢測,如果病情好轉了,捐款的人就會相信產品的神奇效果了。”對於這層想法,林瑜沒有點破。

鑫蕊的主治醫師並不同意讓鑫蕊在化療期間服用靈芝粉,鑫蕊媽媽也就遵了醫囑,但第四次化療之後,鑫蕊像往常一樣出現了感冒、發燒的症狀,這讓她感到十分心疼。絕境之中,她又想起林瑜送來的保健品,最近幾天在微信群裡讀到的大量病例分享也在慢慢撬動著她的心。

“試一試,總不會有壞處吧?”鑫蕊媽媽最後還是動心了。從那以後,她成了林瑜的客戶和朋友,一直讓鑫蕊服用靈芝粉,甚至達到了一天三次的劑量。按照林瑜的說法,成年人一天兩次能保健,而一天三次才能治病。

“但包裝上明確寫著,少年兒童不適宜服用。”記者問道。

“這個無所謂,國家規定‘小藍帽’必須這麼寫,其實毫無來由。”林瑜並不擔心。面對這些信息,鑫蕊媽媽則選擇性地過濾,只吞吞吐吐地說道:“好像是寫了,但應該沒事兒吧。”

李博說,小兒正在生長髮育階段,臟腑的各種生理功能還未健全完善,不宜進補。有21萬粉絲的微博知名大V東大夫、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內科主任醫師張曉東表示,家長不應給孩子服用明確寫著“少年兒童不宜服用”的保健品,鑫蕊這種化療期間的兒童,更不宜服用。

幾番包裝後,鑫蕊的病例在微信群裡變成了“5歲白血病男孩服用靈芝菌絲粉,紅細胞增加,病情好轉”的成功案例。

只有鑫蕊媽媽知道這並不是真的。8次化療,最近的3次,孩子不太發燒了,但血象仍然不穩,指數忽高忽低,醫生說骨髓移植是唯一的出路。不過,鑫蕊媽媽又期待這個治了百病的“神藥”,能給兒子帶來奇蹟。

5

難保不是激素和安慰劑

從2017年2月起,林瑜跟著“上線”何莉莉參加了3次總公司的研討會。微信群裡也每天滾動著諸如“肝癌患者,吃了靈芝整整2年時間指標全部正常,靈芝產品太棒了”“白血病吃了四個月,女兒像換了一個人,氣色一天比一天好”這類標題的文章,每篇都有幾千次的閱讀量。

“你看,每天都有好消息,每天都有人能體驗到靈芝的魅力。”林瑜很樂見這樣的消息。“當然,公開宣傳時,廠家不會這麼說;只有在微信上,老百姓口口相傳中,大家才會進行案例分享。我只能說,幾乎所有吃了靈芝菌絲粉的人都陸陸續續病好了,如果相信我,你就試一試。”

“產品包裝上寫著保健功能是免疫調節,很多人卻說能治病。你覺得呢?”

“保健品,吃多了就成了藥,因為它治病了。什麼是藥,什麼是食品,很難說。”

“有沒有存疑的地方?”

“唯一好奇的是,停了會怎麼樣?但現在我肯定不停。我必須喝,我感受到了效果,為什麼要停?”林瑜用不容置疑的語氣強調信息源的權威性:“產品是董事長自己研發的。”然後從微信上發來了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和發明專利的照片。

林瑜醫院的同事,一來看她很真誠地推薦,二來覺得產品並不貴,也買來“試一試”,其中還有建議鑫蕊媽媽不要在化療過程服用靈芝粉的主治醫師。不過,不少醫生也擔心,這款產品在短短時間內讓林瑜容光煥發,“難保裡面沒有激素”。

對此,張曉東表示,他同是醫生的母親退休後也開始迷戀保健品。在醫學上,有種治療方式叫安慰劑治療,平日焦慮、敏感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安慰劑治療更易取得效果。這樣的人群,保健品已經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疾患與心理障礙。

6

誰又會被拖上“瘋狂列車”

重复的历史:在朋友圈里疯狂的保健品

2017年6月21日,林瑜第四次去公司參加培訓。這一次,林瑜想搞清楚如何才能讓她的生意做大。

火車上,林瑜在筆記本上梳理了自己這趟行程需要了解清楚的問題,還暗暗算了筆賬。這次去,公司包食宿,雖然要交600元培訓費,但會返給800元的產品,還能認識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直銷同事。“怎麼都是划算的。”

晚上7點,400多人陸陸續續來到公司。第一天晚上是分享會,公司從全國挑選了“做得好、做得大”的團隊,進行案例分享。第二天,公司的董事長和大家見了面,授課PPT上寫著:“21世紀朝陽行業——大健康產業。”在授課結束時,這位董事長表達了自己的願景:“讓13億中國人像喝牛奶一樣喝靈芝。”

正式成為直銷人員後,林瑜因為要做業績常常忙得不可開交,但平日又因工作的限制,沒辦法常常去公司總部參加每月兩次的研討會。

從春節前到現在,林瑜前前後後經手了10餘萬元的保健品。按照公司之前說好的直銷方案,不包括各類獎金,每銷售一萬元的產品,公司應該付給林瑜2000元的基本提成。但到現在,林瑜一共只拿到了2000元。“公司的制度非常複雜,不是分紅那麼簡單。公司現在很大一筆錢還沒到賬,並不是不給我。”林瑜篤信直銷制度的優越性。

半年來,林可一點點地見證了母親如何搭上朋友圈保健品的“瘋狂列車”,而與此同時,除了母親的靈芝粉,朋友圈裡各種各樣的保健類三無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讓她不禁暗暗擔憂,下一個被拖上“瘋狂列車”的會是誰。

“這兩年,大家越來越關注健康問題,朋友圈越來越瘋狂,儼然是一片沒有監管的灰色地帶。裡面什麼都有,喝了能懷孕的紅糖,治高血壓、糖尿病的沖劑,治百病的神藥。”前幾天,林可的大學同學也被家長逼著吃一款朋友圈爆紅的保健品。“我們看了看,宣傳廣告裡的用語,和我媽賣的那款靈芝粉幾乎一模一樣。”林可無奈地說。

堆放在臥室角落裡的幾十提保健品,都是林瑜朋友們預定的。林瑜拿起手機,在微信群裡發了一個紅包,紅包上寫著:“歡迎新朋友們!”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文刊發於2017年7月

圖/源自網絡

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