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金钥匙” 解锁信访难题

晚秋的早晨,凉意阵阵,沭阳县韩山镇石平村老马的红薯地里却是热火朝天:连片长陇上,十几个村民忙着拉藤、挖薯、挑拣、装筐……而几十里外县城里的一个烤红薯摊前,也是热气蒸腾、顾客盈门。

“这个红薯以往卖6块钱,现在一开始我就卖8块钱一斤,甜度高、口感软糯,今晚是第二次烤,比昨晚的生意还好,你看!都卖完了。”摊主岳绪洋满脸带笑地说。

好吃的东西不怕贵,老岳的红薯正是从老马那进的货。这种红薯叫蜜糖红薯,不仅商贩青睐,就连邻村的目光也被吸引了过来,韩山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刘宝亚看到老马把红薯卖出了水果的价格,不时带着村民往返于老马的地里来取经。“我也是半路出家啊,要说经验,那也是镇领导压担子压出来的”,老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老马何许人也?时光回放到2000年4月,马军兵从部队转业回乡后,被安置在韩山镇政府某事业单位工作,因单位改制,上班没两年就下了岗。看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马军兵内心无比迷茫,部队铸就的热血,练就的一身本领,似乎也随着回到家乡,凝固在了昨日。无用武之地,内心空落落的—这就是原来的老马。2016年他随战友一起到市、省、北京反映过下岗问题,就在这时,韩山镇党委书记潘亚超找到了马军兵,做思想工作,告诉他,县委县政府对他们很关心,要求乡镇因人因特长安排适合的公益性岗位或村居负责人,也可以帮助发展特色产业。根据要求,潘书记让马军兵到镇里先上班,同时交给马军兵一个特殊任务:必须做一个农业结构调整带头人。

被压着担子的老马,反倒是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他在工作之余,南北考察,在镇政府大力扶持下,最终在石平村承包了245亩土地,投入8万多元,搞起了蜜薯地瓜特色农业种植,光今年一年,老马的收入就将近120万元,还带动了全村45户贫困户创业增收。

像老马这样被“压担子”的退役军人还不在少数,本镇赵口村退役军人刘宝亚,原在镇事业单位下岗后,一度士气低落,也曾去过北京上访。而今,一人两项目,做得风生水起,不仅实现自己一年80多万的收入,还带动全镇100多个闲散劳力创业、就业。

从士气低沉、心无所归,甚至不满政策而上访的问题群体,到热情高涨、带民致富的中坚力量,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韩山镇党委的“巧心妙思”。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开始,我们也为如何合理安置这部分人,让他们有事可做、有事想做这个问题犯过愁,后来,我们把这个问题与如何解决农村人才短板剖解发展中的瓶颈这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最终找到了破题之策”。

“他们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服从意识,而且执行力很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队伍,一把金钥匙,这是我们首先要看到的积极的方面,也是我们解决退役军人信访问题的前提。”韩山镇党委在正面分析退伍军人独具的优势后,制定了“士兵到村干部”引导政策。政治上给待遇,提供用武之地。将选好用好优秀退役军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镇“双拥共建”规划,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作用。把村居的支部书记配备往退役下岗的志愿兵、退伍士兵身上牵引,把他们纳入村居后备人才库进行跟踪培养,成熟一个,任用一个。目前,在全镇12个行政村中,有6名村支部书记都是由优秀退伍军人担任。创业上给扶持,提供全方位帮扶。从信贷支持到技术服务,从工作指导到政策扶持全程跟进,激发退伍军人、下岗志愿兵的创业热情,鼓励他们在广阔的农村施展抱负,有所作为。

“干的都特别优秀,每项工作在镇里面靠前,而且老百姓的满意度高了很多。”潘亚超很是自豪。韩山镇的举措,大大激发了这群组织性、纪律性、执行力本身就很强的人才队伍,不仅解锁困扰多时的信访难题,也带动了当地脱贫攻坚的进程。

“下岗退役志愿兵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我们沭阳又是兵源大县,现有下岗、失业转业志愿兵(士官)425人,在周边县区中最多,这么大的一个群体,仅靠稳控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沭阳县信访局局长李克芳说,“与其被动稳控,不如主动化解。国家虽然成立了专门机构应对处理这一信访问题,但消化吸收信访矛盾,还是要靠地方各级政府。所以,我们在全力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的同时,积极开展大走访大慰问活动,全面了解他们的具体状况,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个性化解决的办法,分类给予安排公益性岗位、经济困难补助、帮助缴纳养老保险等,想方设法解决就业及生活出路问题,像马军兵这样有干事创业愿望和能力的人,我们就积极鼓励属地乡镇和责任单位给政策、给资金,大力扶持,有效促进了一大批人员思想转化,主动停诉息访。今年全县无一例参加群体性聚集活动”。

与其被动稳控,不如主动化解!值得每一名信访工作者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