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融資難、不盲目抽斷貸 國務院金融委釋放哪些新信號?

聚焦融資難、不盲目抽斷貸 國務院金融委釋放哪些新信號?

週六(10月20日)休息日,中央高層仍在忙碌地為中國經濟把脈出招。

10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專題會議,會議由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劉鶴主持。

實際經濟活動中,融資難、融資貴、資金鍊不穩定、改革落實不到位導致企業內生動力缺乏已屢見不鮮。

圍繞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此次會議提出多條針對性策略,直擊要害。對準當前企業反映較多的“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發債難”、“金融機構迴避對民企貸款”、“盲目抽貸斷貸”等問題,逐一提出解決之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四大焦點問題入手,對應決策層的相關新提法和表述,尋找政策蹤跡,解讀此次多箭齊發的威力,進而嘗試理出決策層對於如何激活微觀主體活力的思路和脈絡。


聚焦融資難、不盲目抽斷貸 國務院金融委釋放哪些新信號?


焦點一:解決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難題

【會議提出:特別要聚焦解決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實施好民企債券融資支持計劃,研究支持民企股權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起設立民企發展支持基金。】

未來,哪個領域將成為打開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的突破口?記者首先注意到,此次會議開門見山,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上。

而當前影響當前民營、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病灶”具體體現在何處?會議對此的回答簡明扼要,那就是“融資難”。記者也注意到,對此,決策層也有一以貫之的認識。在近期召開的兩次以討論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為主題的重要會議——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一、第二次會議上,都研究了同一個議題,即如何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現象。

長期以來,民企、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困難,一直是困擾其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而今年以來,一些意料外因素的集中爆發,使得這類企業又陷入新的融資困境,也就是“發債難”:發行債券往往是各類企業融資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市場上共有16只民企債券違約,佔同期違約債券總數的64%,其中還有不少是上市公司。

民企出現相對密集的債券違約現象後,也帶來了比較明顯的市場恐慌情緒,不少民企原本的發債計劃因此受到嚴重衝擊,例如,當時國內一家知名民營園林企業計劃發行規模10億元的公司債,但最終只完成0.5億元的發行,導致其資金鍊出現不穩定傾向。

如何解決“發債難”這一當前民營、中小微企業必須直面的突出問題?此次會議給出了明確答案,會議強調:“實施好民企債券融資支持計劃,研究支持民企股權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起設立民企發展支持基金。”

顯然,從會議相關表述中可以看出,決策層對於民企繼續通過發行債券方式融資,總體上還是持肯定態度。此外,決策層還強調了通過股權方式進行融資的必要性。

而對於這兩類支持措施未來將如何具體操作,記者也注意到,這次會議召開前一天,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態稱,要推動實施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計劃,通過信用風險緩釋為部分發債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提供信用增進服務,帶動民營企業整體融資恢復。同時要推進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計劃,支持符合條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起設立民營企業發展支持基金,為出現資金困難的民營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支持。

焦點二:提高民營企業授信業務的考核權重

【會議提出:完善商業銀行考核體系,提高民營企業授信業務的考核權重;健全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對已盡職但出現風險的項目,可免除責任。】

除了發行債券外,民企和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這類企業往往也面臨比較明顯的困境。也就是說,它們不僅面臨“發債難”、還面臨“借貸難”。

記者注意到,從目前的情況看,商業銀行往往在貸款中主動向國企傾斜,而忽視民企和中小微企業的訴求。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所提到的一種現象很具有代表性:“有些機構的業務人員認為,給國有企業提供貸款是安全的,但給民營企業貸款政治上有風險,寧可不作為,也不犯政治錯誤。”

而在此次會議上,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商業銀行對向民企和中小微企業貸款積極性不高這一問題,有關表述對此明確強調,要“完善商業銀行考核體系,提高民營企業授信業務的考核權重”。

記者也注意到,此前多部委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也指出,要改進宏觀審慎評估考核,增加小微企業貸款考核權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合理確定並有效降低融資成本;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在分支行行長和領導班子考核中,結合實際充分考慮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情況;要降低小微金融從業人員利潤指標考核權重,增加貸款戶數考核權重,提高從業人員積極性。

不過,在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的同時,此次會議也直面了商業銀行貸款給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確實會給其帶來一定風險的現實。對於商業銀行貸款給這一類企業具體會帶來哪些風險,在今年6月的一場會議上,央行行長易綱曾表示:相對於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夠完善、財務管理往往不夠規範,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弱。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為2.75%,比大型企業高1.7個百分點,單戶授信500萬以下貸款不良率更高,金融機構獲得的收益較難完全覆蓋風險。

對於這一阻礙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的重要不利因素,會議也有針對性地作出了兜底性安排。有關表述指出,未來要“健全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對已盡職但出現風險的項目,可免除責任。”記者注意到,此次公佈的有關表述,比之前在《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中提及的“要深化落實小微企業授信盡職免責辦法”的方案,更加明確和有操作性。

焦點三:不盲目停貸、壓貸、抽貸、斷貸

【會議提出:對暫時遇到經營困難,但產品有市場、項目有發展前景、技術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不盲目停貸、壓貸、抽貸、斷貸;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貸款條件、人為拉長融資鏈條等問題。】

記者注意到,目前橫亙在民營、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大山”,除了申請貸款難外,還包括這類企業即使從銀行申請到了貸款,也有可能遭遇停貸、壓貸、抽貸、斷貸的問題。

對此,會議強調,“對暫時遇到經營困難,但產品有市場、項目有發展前景、技術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不盲目停貸、壓貸、抽貸、斷貸。”

“停貸”這一概念較為容易理解,而資料顯示,“抽貸”是指銀行提前收回貸款的行為,突出表現在企業按時還貸後,銀行卻未按約定繼續放貸或擅自減小貸款規模;“壓貸”是指銀行故意拖延放貸時間的行為,通常會拖延2至3個月;“斷貸”是指銀行直接取消向企業貸款的行為。

上述行為都會對企業造成突然的資金壓力,打亂企業的正常經營計劃。

記者還注意到,今年8月發佈的《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中也提出:“對符合授信條件但遇到暫時經營困難的企業,要繼續予以資金支持,不應盲目抽貸、斷貸。”

不過,將兩種表述進行對比後可以發現,此次會議的有關表態更為明確,首先,此次會議明確限定了享受特定政策的範圍,即“產品有市場、項目有發展前景、技術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其次,此次會議強調這類企業不能盲目“停貸、壓貸、抽貸、斷貸”,與銀保監會發文中強調的不能盲目“抽貸、斷貸”相比,範圍有明顯擴大。

焦點四:加大國企下一步改革力度

【會議提出:要認真總結國有企業混改試點經驗,加大下一步改革力度。】

記者注意到,當前企業和微觀主體活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不僅體現在民營和中小微企業領域,在國有企業中也有一定的體現。

國企改革研究專家、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曾評論稱:“當前國企還是活力不足,幾年來這個問題進展不大,甚至有些地方國企活力不如之前。有些地方,越改革對國有企業管制得越厲害,活力越是不足。”

對此,決策層也有明確認識。例如,在10月9日召開的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就強調要“充分認識增強微觀市場主體活力的極端重要性。”而在此次會議上,加強國企改革力度也與多項促進民營企業活力的措施並列在一起,體現了決策的全面性和一致性。

而從相關表述中,記者也注意到,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混改的成功經驗在更大範圍內推廣,被視為是有效激發國企活力的一項重要法寶。

本月早些時候,劉鶴出席的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已針對下一步國企改革的全面推進,提出了“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十六字方針。

資料顯示,這一方針最早出現在2016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當時會議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可以看到,當時這十六字方針的提出,主要針對的是國企改革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在那次會議上,該方針所針對的對象則擴大到了國企改革的全方位、各環節。

板凳理財,積極擁抱監管,走合規化道路,實力雄厚,始終堅持客戶利益至上,致力為投資者提供一個便捷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