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新股遭大額棄購,盲目“恐高”不可取


短期震盪之後,A股重回強勢,科技股更是成為領頭羊,但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卻出現了科創板新股石頭科技被大額棄購的消息,涉及金額超過1500萬元,棄購金額之大為近年來新股發行所罕見,更一舉打破科創板成立以來的紀錄。從中折射出A股相當部分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並不理性,以價格論高低的“恐高症”仍有市場。  

新股遭大額棄購,盲目“恐高”不可取

從理性投資的角度來看,既然參與申購新股,主觀上就希望能夠打中,中籤者歡天喜地等待上市之後獲利拋出是很自然合理的行為。如果一開始就不看好新股本身的基本面,或者認為價格存在泡沫,那麼作壁上觀不參與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對這些中了籤又棄購的投資者來說,“前恭後倨”的表現只能說明當初的申購存在衝動、有相當程度的盲目性。畢竟0.04%出頭的中籤率,每一位中籤者也只有500股的認購資格,涉及金額不到14萬元,對真正符合科創板開通資格、賬戶資產在50萬元以上的合格投資者來說,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同時,這家公司在發行前後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巨大變化,也沒有影響公司的負面消息出現,並不至於讓投資者在申購到繳款短短几天之內,做出中籤棄購的決定。(瞭解證券市場新動向,關注vx:hzkxmt)  

從單一投資者個體來說,有兩種可能性會導致棄購新股。一是中籤當天賬上沒有足額的資金可以繳款,但如果認購意願強烈的話,可以變賣賬上其它股票,或從其它渠道籌資來實現。如果當初真有50萬元賬戶資產可以開通科創板資格的話,籌集不到14萬元資金用於繳款應該難度不大,因為資金不足而放棄繳款很有可能是此前開通科創板只是短期資金挪移“衝一把”,並不見得真正有50萬元長期資金可以投資。第二種可能是有“恐高症”,打新的時候“一鍵申購”,並沒有太認真關注上市公司的情況,甚至連發行價及中籤之後需要繳款的金額都未必有足夠的瞭解,等到真正中籤之後卻擔心發行價太高存在破發風險,因此主動放棄繳款。筆者認為,出現這麼大規模的棄購,更有可能是第二種情況,因為和石頭科技當天同時發行的另外兩家科創板新股,棄購數量並不多。對這類投資者來說,“恐高症”沖走了中籤“幸運兒”的喜悅,進而做出棄購的決定,並不是理性的投資行為。

200多元的發行價到底高不高?從絕對價格來看當然高。但名義價格的高低,並不一定和內在投資價值成反比,在美股數百美元一股的公司並不少見,巴菲特的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公司更有價格數十萬美元的股票存在,和這些公司相比,200多元人民幣的發行價談不上太高。而A股市場本身,近年來也有許多績優股在高價區屢創新高,貴州茅臺、長春高新等就是典型的代表。相反,低價股中卻充斥著被邊緣化的績差股,去年甚至有多家觸發“面值退市”機制而黯然走人。因此,單看200多元的發行價就一刀切否定公司的投資價值,既不公平也不理性。  

此前有券商研報顯示,網上棄購佔比與獲配所需資金呈顯著相關性,當網上獲配資金高於2萬元時,網上棄購佔比均值提升至0.43%,說明棄購和“恐高症”確實有相當程度的正相關。儘管棄購併不會對投資者造成實質性的損害,但一旦在12個月內3次中籤沒有繳款,將會被停止半年的打新資格,這點也是棄購者需要高度關注的。  

對於本次棄購的主角石頭科技來說,發行市盈率不到60倍,在科創板和科技股中並不算高得離譜,單純因為絕對價格高而放棄繳款,也存在不理性的成分。本週五該股上市首日最高價超過500元,為每位中籤的投資者創造超過10萬元的獲利機會,放棄繳款的投資者恐怕現在都後悔不迭。  

戰勝盲目的“恐高症”,投資者除了加強對基本面的研究,提前做好資金安排規劃之外,監管部門和券商也不妨針對發行機制做一些改進。比如,一些券商針對打新中籤的賬戶,會自動凍結賬上資金的相應額度,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繳款當天因為買入股票或轉出資金而導致無法繳款的情形,值得所有券商推廣甚至強制實施。而監管部門也不妨適當下修單一中籤者的申購數量,將其與發行價格掛鉤,比如發行價在100元以上的允許上市公司將每籤500股下修到100股,這樣一來可以大大降低投資者的繳款門檻,減少大額棄購現象的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