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孩子濫玩手機?看直播,給打賞,還是未成人

近幾年,網絡直播平臺快速發展,網紅勝出,關於未成年人在網絡打賞的事件屢屢發生,譬如近日,南京市棲霞區龍潭的未成年人小晴趁著爸爸睡覺,偷偷打開房門將他手機拿走,向某直播平臺充值了9999元。

如何防止孩子濫玩手機?看直播,給打賞,還是未成人

還有之前“海南海口12歲小學生打賞遊戲主播,花掉環衛工母親4萬元積蓄”“廣東中山小學生假期玩遊戲,用媽媽手機買1.6萬元道具”“河南鶴壁11歲兒子為玩網遊,刷母親銀行卡近3萬元”……等等,有關未成年人瞞著父母向主播提供鉅額打賞的現象時有出現。

那麼網絡直播平臺有沒有罪?關於未成年人人的網絡安全設防,又該做些什麼呢?

其實相關部門一直要求平臺做好未成年人的設防工作,但是在相關部門三令五申要求直播平臺做好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背景下,還是出現未成年人“偷”父親手機向直播平臺充值的現象,無疑讓人詫異。

事實上,面對相關部門的要求和社會呼聲,不少直播平臺都表示進行了整改,如某直播平臺就曾透露,已升級未成年人管理工具,賦予家長更多的管理權限;同時,設置“實名驗證+人臉識別+人工審核”三道防火牆,杜絕未成年人直播。

當用戶升級全新青少年模式之後,未成年人將無法直播、充值、打賞、提現。另外,也有遊戲網站稱,如果未成年人單日消費達到或超過500元,將會引起“警報”並立即通知家長知曉。

那麼,這次依然有12歲女孩拿父親手機成功向直播平臺充值9999元,是否說明仍有平臺未按要求做好整改?

那麼未成年人人引發不當的“損失”,能把責任全推給直播平臺嗎?當然不能,這與家長的教育也密不可分。但是,網絡平臺對於未成年人獲取服務,特別是涉及大額資金“交易”,建立必要的審核機制乃至“防火牆”,這並非什麼高要求。在這一點上,如果說家長在互聯網時代,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於孩子的互聯網“風險教育”,在前端發揮“預防”作用,那麼,互聯網平臺針對未成年人的行為特點建立適當的防禦機制,就是最後一道防線,必須被重視。

如何防止孩子濫玩手機?看直播,給打賞,還是未成人

不只是直播平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未成年人接觸網絡服務的門檻已經非常低,這其實對於網絡生態下的未成年人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款互聯網產品是否會“誤導”未成年人,又會對未成年人的參與帶來怎樣的風險,這些問題,在每一款互聯網產品設計之初應該予以釐清,並打好相應的補丁。也就是說,任何互聯網產品都該適當植入未成年人保護的基因。

那麼為了杜絕此類事情再次發生,一方面,直播平臺應該多設防線,不能”象徵性”的設置一點,另一方面,家長一定要做好教育引導工作,讓未成年人做好判斷,再者監管部門仍然應該繼續做好監管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