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中的桂林米粉依舊堅挺

圍城中的桂林米粉依舊堅挺

城池是冷兵器時代的防禦工事,桂林建城2000多年,可考的城池建築超過1000年。大塊青石壘砌的城垣,鐵打銅鑄一般。清咸豐二年(1852)4月18日至5月19日,太平軍圍攻桂林32天,招數抖盡也沒能攻陷城池,最後只得繞城而過。

桂林城垣有十三道城門,城門是維持城裡人日常生計補給的通道,老百姓最怕的就是關城門。明末徐霞客到桂林時,曾兩次遭遇報警關城門,差點被堵到城外。

民初十年,桂林雖然失去了“省會”地位,依舊是桂北重鎮,誰控制了桂林,誰便獲得湘桂通道控制權——桂林是各路軍閥凱的一塊大肥肉。

廣西北鄰湖南,西接雲貴,東衢廣東,湖南、廣東都比廣西富裕,而云貴兩省比廣西還窮;軍閥征戰,無非是為了發洋財,駐兵自然要選擇富庶之地。孫中山的“三次革命”,給窮地方軍閥帶來絕好的良機。廣西人效忠孫氏,便可駐軍廣東,響應北伐,便可經桂林進入湖南。桂林“誓師北伐”失敗後,好機會來了,滇軍楊益謙、朱培德,黔軍谷正倫先後入桂,甚至江西軍閥李烈鈞也得到孫中山命令殺進桂林;就連桂林郊區的土匪梁華堂,也號稱“公民自治軍”佔據古城,還印發“桂林地方銀行”鈔票。

圍城中的桂林米粉依舊堅挺

靖江王府城牆(網絡圖片)

以下是1997年版《桂林市志》2大事記中,從民國十年到十四年,地方軍閥對桂林城池的圍城、攻城記錄。

民國十年(1921)

7月15日沈鴻英率所部42營攻佔桂林。

7月21日秦步衢在桂林宣佈獨立。

8月13日軍楊益謙、朱培德和黔軍谷正倫佔領桂林。

8月21日李烈鈞奉孫中山令佔領桂林。沈鴻英部退永福。

民國十一年(1922)

4月11日桂林附近綠林幫口公推梁華堂為公民自治軍總司令,入駐桂林。

10月1日滇軍朱培德攻佔桂林,梁華堂軍退永福。

10月30日朱培德率部退出,自治軍韓彩風部入據桂林。

11月1日沈鴻英稱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進入桂林附近,韓彩風兵退柳州。

民國十三年(1924)

4月6日農曆三月初三晚,桂林賽龍燈,沈鴻英乘機圍攻桂林。陸榮廷閉城固守。

4月20日桂林縣知事石寶恭倡議兩軍議和,被陸榮廷槍殺。

6月24日沈、陸嬉和。27日,陸棄桂林北撤,沈軍佔桂林。

民國十四年(1925)

2月14日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聯軍攻佔桂林城。沈鴻英潰退全州

3月沈鴻英重佔桂林。

4月10日白崇禧回師收復桂林。

……

上述5年中發生的12樁戰事,每一件都涉及到城門的關閉,其發生頻率之高,超過有明清兩代桂林城遭受兵禍的總和。

筆者兒時曾聆聽那個年代過來的老人回憶這4年的“板路”(桂林方言,意為聊天、講故事),幾乎每個老人在談到“關城門”這三個字時,語調都充滿恐懼,說起“紅頭兵”(雲南軍服的大蓋帽帽沿是個紅圈)這三個字,無不搖頭嘆息,提到“沈鴻英”這三個字,更是咬牙切齒。老人們對“關城門”記憶最深刻的一次莫過於民國十三年(1924)的沈鴻英圍城,那一次,城門關了78天一—超過成豐年間太平軍的33天圍城時間。

圍城中的桂林米粉依舊堅挺

靖江王府城牆(網絡圖片)

陳炯明與孫中山翻臉,下野3年的陸榮廷撿了個大便宜,那一年春節前,北京政府特任陸榮廷督理廣西軍務善後事宜,陸老帥又回來了。陸老帥歸來,桂林人提壺漿酒,夾道歡迎,滿心歡喜地盼望老帥的強權能為廣西換來又一個穩定的十年。當年“陸氏由南寧來到桂林時全城各學堂、機關和人民團體一齊赴南門外將軍橋歡迎,軍樂與鞭炮之聲不絕,場面的熱鬧,實為前所罕見”。

陸榮廷率陸裕光、韓綵鳳等部由邕經柳抵桂林。駐桂林的沈鴻英軍退到平樂。這是陸榮廷第二次進駐桂林。光緒年間,陸榮廷跟隨桂林人唐景松抗法起家,宣統末年,他率兵從南寧進駐桂林,取代前廣西巡撫成為廣西都督。這一次,桂林百姓依舊以厚禮歡迎了這位驅走沈鴻英的老帥,在百姓眼中,“陸大帥”的蒞臨,應該給桂林城帶來和平,畢竟“陸榮廷”這三個字,意味著實力。在槍桿子說了算的歲月,只有實力,才是安寧的保障。

臨近農曆三月三,陸榮廷宣佈要在桂林出龍燈。“出龍燈,是桂林傳統新年娛樂活動,其規模較大而最為城鄉大眾歡迎者為出龍燈……城市有龍燈出遊,鄉村農民必進城觀燈。”‘有些鄰近桂林的縣份和離城遠一點的鄉村群眾,且有先期來桂的旅店以及大小客棧,都住滿了客人,後來的人簡直沒有辦法容納。

當晚“萬人空巷。當燈景正在敲鑼打鼓遊行之際,消息傳來:沈鴻英的軍隊來了,關了城了。這個消息,猶如睛天霹靂,霎時之間,大街小巷,亂成一片,軍民互相撞擠,有被撞倒在地被人群踐踏因而死傷的(絕大多數屬於老弱婦女和兒童),有被衝散呼兒尋女的,也有趁火打劫強奪婦女金飾等物的,還有彷徨歧路無所歸宿的(四鄉進城觀燈的人們),呼號哭喊聲中又夾雜著跑步聲、槍炮聲,真是悲慘極了。

“桂林關城是事出倉促,當時為了前來觀燈而被關在城內的人們,確實不在少數,這樣對於公安食住等方面都是問題。故關城後,陸氏經過考慮,隨又將城門半開半掩地打開,(日期記憶不清)放出被關在城內的人們,但奇怪的是在外圍的沈軍,竟熟視無睹,並未乘機衝擊過來,致大批的人們獲得平安出城,迷信者謂是得到神佑。

圍城中的桂林米粉依舊堅挺

靖江王府南城門(網絡圖片)

“桂林被圍的初期,多數商店還是照常營業,米粉擔仍有肩挑沿街叫賣的。加以城池險固,易守難攻。從前太平軍以浩大的聲勢,還未將城攻破,現在又有民國十一年(1922)廣西地方軍閥發行的軍用票。陸老帥坐鎮城中,桂林是不會被攻破的。故沈軍大炮彈雖打進城內,也有被炮彈打中而致死傷的,但人們並不十分驚慌……到了後面各家屯米逐漸告罄,又繼之以糠米充飢(做成餅樣謂之糠粑粑),這樣才艱苦地渡過關城時期。桂林被圍初期,有些商店是照常營業的,貨物售空了沒有來源,才各自將鋪門關起來。當時一碗米粉的代價,賣到桂幣五十元,後來竟至五十元都買不到米粉吃了,才演變到交易完全停頓了下來。”

接下來,饑饉、疾病籠罩古城。最悲哀的是,當時的桂林知事(縣長)石寶恭(桂林人,早年曾留學日本)眼見桂林被困日久,外面援兵渺茫,遂向陸氏建議,和沈鴻英和平談判,不料觸怒了陸榮廷和韓綵鳳,當即被押到縣公署頭門外(今臨桂路中醫院門前)當眾槍決了。

這時候,李宗仁與白崇禧,黃紹竑已經完成結盟,趁南寧空虛,一舉拿下了省會,並電請陸榮廷下野。沈、陸不得不媾和。6月27日,陸榮廷放棄了堅守78天的桂林城,向北撤出,沈軍佔桂林。

第二年,民國十四年(1925)“李白黃”終於出手,“定桂軍”一舉收復桂林城。7月25日,廣西軍隊將領會議決定:李宗仁守桂林,肅清沈鴻英餘部。

入夜,擔子米粉小販的吆喝聲重新迴盪在大街小巷屋簷下。

民國十年(1921)孫中山發動三次革命,到桂林誓師北伐,他藉助粵軍陳炯明部隊驅走陸榮廷,然而陳又給孫來了個釜底抽薪……最終引發了廣西全省大內戰,史稱“民十之變”。“李白黃”收復桂林城,標誌著歷經四年混戰的廣西,終於獲得統一。

民國十七年(1928)11月6日晚,陸榮廷病逝於上海寓所內,時年70歲,一代梟雄隕落。沈鴻英後逃到香港,終日抽大煙,僱工剝削,經常賭博、嫖妓、花天酒地。1938年病死於香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