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國企改革前沿論壇圓桌對話:加強和完善國資監管體制

當下,國企改革處於爬坡過坎的攻堅階段,如何準確把握定位,持續優化國資的監管職能,如何改進監管的方式,不斷提高監管的效能,如何強化國有資產監督,嚴防國有資產的流失,如何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國資監管整體合力呢?

第二届国企改革前沿论坛圆桌对话: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7月26日,來自政、企、學、媒等各界代表在“第二屆國企改革前沿論壇上”縱論加強和完善國資監管體制,增強監管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二届国企改革前沿论坛圆桌对话: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圓桌對話現場

國資國企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

第二届国企改革前沿论坛圆桌对话: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明星主持圓桌對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其中國資國企改革議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明星在“第二屆國企改革前沿論壇”上表示,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是中國特色含量較高、要求精密度極高的一項系統工程。

李明星提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不只是因為有一個追求中國夢的良好願望和激情,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國有資本發揮良好社會經濟功能、國有企業健康發展壯大等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這背後是強大的中國設計做支撐,包括社會制度設計、體制機制設計、路徑方法設計等。

以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1+N”政策體系為例,一系列文件形成了一個內在邏輯嚴謹、相互配套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在實踐中取得了積極的階段性成效。其中包括 2015年8月份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後來緊跟頒佈實施的國務院關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見、還有今年4月國辦轉發的關於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的方案等。

問題導向 完成改革總目標

第二届国企改革前沿论坛圆桌对话: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國務院國資委改革辦政策組副組長董朝輝參與圓桌對話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和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是改革的方向。這並不意味著由“管人管事管資產”的“三管”到“一管”,而是更高層面,行使出資人法定職責基礎上,更加註重依法監管、科學監管,增強監管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國務院國資委改革辦政策組副組長董朝輝在論壇上指出,此輪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重點在解決“變與不變”的問題上,包括“五個變”和“三個不變”。

“五個變”即,監管思路要從管企業轉向管資本,監管重點逐步轉向關注國有資本的佈局,監管方式轉向市場化、法制化和信息化上,監管機制要轉到事前制度規範、事中監管、事後問責的機制上,監管的模式要在內部將監管流程、管理和監督上打通。

“三個不變”即,完善國資監管體制這條主線不變,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不變,堅持黨的領導不變。“此輪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整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現了三個強化:第一是強化了管資本的職能,第二是強化了管監督的職能,第三是強化了管黨建的這項職能。”董朝輝表示。

制度先行 推進改革落地見效

第二届国企改革前沿论坛圆桌对话: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廣州市國資委總經濟師、黨委委員、機關黨委書記羅俊茯參與圓桌對話

廣東省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直引導著改革開放的諸多創新,在此輪國資國企改革中,通過大膽的創新和實踐,出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改革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為國企改革貢獻巨大力量。

廣州市國資委總經濟師羅俊茯介紹,在加強國資監管方面廣州市實行“三個一”戰略: 一是打造“一盤棋國資監管格局”。因為實現統一監管,才能實現“大國資、大整合、大運作”。二是出臺“一系列監督管理制度”。截至目前,廣州市出臺了100多項監管制度,包括分類監管、考核、產權交易、土地資產處置等各方面。三是建立了“一體化綜合監管體系”,除了常規的紀檢監察、審計、財務、法務等,還包含外派監事制度。

在轉變國資監管方式方面,可以總結為“三個轉變”,一是從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二是從行政化管理手段為主向市場化、法制化轉變;三是從單純管理向管理與服務並重轉變。

通過“三個一”和“三個轉變”,廣州市在國資監管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羅俊茯介紹,在貢獻指標方面,十二五期間,廣州市屬國企上繳稅費1970億、上繳國資收益290億,合計是2260億;2016年度,上繳稅費和國資收益共635億。此外,營收、利潤等發展指標,自2011年起至今每年都實現兩位數增長。這也進一步說明,近年來,廣州國企實現了又好又快的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廣州市將傳統國資委管的產業、實業類企業的監管與文化類和金融類企業監管進行有機融合,取得了協同效應。此外,還探索了市場化監管機制,聘用了很多非公務員序列的專業化監事,也取得了良好的國資監管成效。

第二届国企改革前沿论坛圆桌对话: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重慶市國資委研究室主任餘寧參與圓桌對話

因地制宜,重慶市在此次改革中根據自身條件,制定了一整套改革政策。重慶市國資委研究室主任餘寧介紹,重慶國資監管機構主要是圍繞“放、管、服”三字經,做好“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放”的文章。以管資本為主,制定職能轉變方案和權責清單,擬取消、下放或授權43項監管事項,嚴格規範企業投資行為。該管的到位不越位不缺位;該放的分類放權,分步實施,確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放權不放羊!”

二是做好“改”的文章。明晰權責邊界,推動3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13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規範運行。明確市國資委對投資運營公司9項職權;授權3項;歸位董事會12項;董事會行使職權11項。一企一策,動態調整。

三是做好“合”的文章。整合企業內部監督資源,構建內部大監督工作機制;整合外部監督資源,構建出資人監督、審計監督、監事會監督與巡視、紀檢監督協同配合機制。將監督發現問題作為追責問責依據。

四是做好“治”的文章。開展違規投資、違規轉借貸款、開辦關聯公司“圍啃”國企、違反“三重一大”制度決策和違規招投標等專項治理,對發現問題全面整改。五是做好“服”的文章。建立委領導聯繫企業制度、困難企業幫扶機制,協調解決企業資金調度、資產處置、股權轉讓、土地劃轉等問題,服務企業發展。

第二届国企改革前沿论坛圆桌对话: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國資報告雜誌總編輯毛增餘參與圓桌對話

“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或者運營公司的同時,要同步設立監管辦法,防止出現“灰犀牛”事件。”國資報告雜誌總編輯毛增餘補充道:還要加快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集中統一監管,即要加快推進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所屬的國有資本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集中監管體系中,這對完成國有資本的監管的全覆蓋,發揮國資監管的優勢,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國資監管基礎工作大有好處。

員工激勵 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以前,廣州市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我們強調的是效率,這一輪的薪酬改革我認為更強調的是公平。”在談及薪酬制度時,廣州市國資委總經濟師羅俊茯在論壇上表示。她表示,既然都是組織任命的國企高管人員,薪酬差異就不會太大。另外對於薪酬考核體系來講,廣州國資也做了一些探索,如分類監管分類考核,主要分為競爭類和準公益類。競爭類裡面又細分了一般競爭、金融企業和平臺公司三類,三類的考核指標略有不同。此外,對於準公益性企業,強調社會效益的指標。

總體來講,廣州市上一年的薪酬結果更加和諧了,但是一些原來比較拔尖(薪酬水平高)的企業薪酬水平下降比較大。對於金融企業等完全競爭性企業,廣州國資希望結合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改革予以完善,因為這項改革與薪酬體制改革密切相關。

與此同時,一直以來,廣州持續推進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只要符合條件都做,目前已有50多家企業實行了員工持股。羅俊茯表示,以後在這方面還會做更多積極的探索,以有效激發企業的活力。

增強信心 助力改革穩步前行

第二届国企改革前沿论坛圆桌对话:加强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梁軍參與圓桌對話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因此,對於這一輪國企改革,特別是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國資系統一定要堅定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廣東省社科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梁軍強調。

他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了這個自信,再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我們的思想就能更解放,步子就能夠更穩,不為各種錯誤言論所迷惑。

李明星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成效,而且為社會經濟發展做了積極的巨大貢獻。基於新常態,我們邁開了更加完善國資國企監管體制新步伐。國資國企改革1+N配套政策體系的陸續出臺,進一步完善了國資監管體制機制,為國企改革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雖然我們仍然面對很多新問題、新挑戰,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國資系統能夠以創新舉措成功迎接新挑戰,取得更加良好的成就,對此大家充滿信心。“管理是藍海,國資監管也是一片藍海。”他提出:要理直氣壯地抓好國企的監管,相信科學的監管一定可以出大效益。

7月26日,第二屆國企改革前沿論壇在廣州舉辦,主題為“新活力 新動能——地方國企國資改革的創新與實踐”。本次論壇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國有企業改革經驗交流會精神,聚焦改革案例,分享改革經驗,研討改革問題,共商改革大計。

主旨發言、案例集錦、精彩圖集、專家點評、媒體聚焦……點擊【閱讀原文】,精彩一覽無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