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以為繼的文明,帶你看看希臘文明是如何衰落的!

我們可以看到,每當世界人口大增長的時代,都是經濟、技術,乃至於文明發展的重要節點和繁榮期,比如鐵質農具的使用等等。又如二戰之後,由於嬰兒潮等因素,西方發達國家迎來了高增長、高消費的“黃金時代”。

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前與中國一樣喜歡尊古,動不動就說“古人云”。究其原因,是直到文藝復興,歐洲一直沒有恢復到古希臘、羅馬的文明程度;而中國封建社會從未恢復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繁榮。

希臘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搖籃,是自由和民主的典範,湧現了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大師。古希臘的文明,造就了現代文明;歐幾里得、畢答哥拉斯的幾何學、亞里士多德邏輯學的影響,奠定今天科學的基礎;雅典獨特的建築風格影響著全世界的建築師;甚至伴隨著全世界兒童成長的伊索寓言等全部來自希臘。希臘是代表和平、進步、友誼精神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發祥地。那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希臘文明為什麼走向衰亡?——人口政策的失誤!

無以為繼的文明,帶你看看希臘文明是如何衰落的!

希臘早期的人口政策是鼓勵儘可能地多生孩子。斯巴達古代的立法者來庫古認為,對婦女來說,生育是第一要務。希羅多德(約前484年─前425年)說:“多子是男子除勇武外第二大美德。”多子才能多福,悲劇《伊翁》中的主人公誇耀說:“我原有適量的財產,還過著多子多福的生活。”結婚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家庭的大事,兒女的婚姻往往由父母作主。新娘過門後除了料理家務,主要的任務就是生兒育女。丈夫可以提出離婚,通常的原因有二,一是妻子不貞,二是無子,而後者更為重要與合理。一個男人未婚而亡被認為是大不幸,一個女人到了年齡而沒有結婚是極不名譽的事情,不能生育對一個女人來說是一場災難。可見,古希臘的婚姻制度與中國古代非常類似。可以說,希臘早期的人口政策對於希臘文明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希臘人口政策開始出現失誤應該是在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時代。柏拉圖認為既要“限制人口數量”,又要在所有公民之中“平分土地和房屋”。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講:“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無一不對其人口進行控制,過於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因此,“一個城邦的最佳人口界限,就是人們在其中能有自給自足的舒適生活並且易於監視的最大人口數量。”亞里士多德認為家庭中人口的過於膨脹與財富的過分增長一樣不利於城邦的穩定,他提出“在限制財富增加的同時也應該限制孩子的數目。這算是最早的“適度人口”理論、“增長的極限”理論。

出於對人口數量的恐懼,古希臘非常注重人口“素質”,認為人口質量比數量重要。優生學就是柏拉圖首先提出的(《理想國》)。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繼承和發揚了這一觀點。斯巴達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抱到長老那裡接受檢查,不要說殘障兒,就連體質不夠強壯的新生嬰兒都會被他們無情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任他死去。

無以為繼的文明,帶你看看希臘文明是如何衰落的!

古代嬰幼兒死亡率極高,平均壽命短,婦女平均生育六七個孩子才能防止人口減少,人口很難增加,在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數千年之內人類數量一直波動在數千萬到數億之間。而婦女的生育能力是有限的,美國史家斯塔爾估算,希臘的已婚婦女一生平均也只生育5—6.5個孩子。即便所有能夠存活的嬰兒都能得到良好的照料,也僅僅只能保持人口穩定。但是希臘卻還借“提高素質”的理由“人為地”減少嬰兒,這就必然導致民族人口不斷萎縮,民族滅亡不可避免。“高素質”的希臘文明最終被“低素質”的希洛人所滅。

人口素質提高要順其自然,古希臘的那種“優生優育”的措施不但不能提高人群素質,反而在降低人口數量的同時也降低人口素質。最終注重“素質”的希臘文明沒能延續下來。而強調“鰥寡孤獨皆有所養”的中華文明卻一直延續下來。比較滑稽的是,中國傳統的“鰥寡孤獨皆有所養”正在為西方國家所繼承,美國將弱智青年阿甘塑造成英雄;而我們卻正在繼承希臘文明的“優生優育”。

歪竹子生直筍,“低素質”者的後代不一定素質差。從個體來說,兒童和老年時期需要別人照顧,青壯年時期為社會做出貢獻;從群體來說,某些人終生默默無聞,但是他們的某一代子孫卻可能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江山代有英傑出,各領風騷幾十年。這對於社會持續發展非常重要。要是當年牛頓和他的寡母沒有獲得資助,能有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沒有愛因斯坦“低素質”的祖先,能有“高素質”的愛因斯坦?因此“優生優育”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其實數量與質量並不是對立的,少生並不一定優生,多生也不一定劣生。

無以為繼的文明,帶你看看希臘文明是如何衰落的!

現在很多人愛拿人口素質說事,什麼叫素質高,什麼叫素質低,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嗎?人的素質是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而發展形成的人的主體性品質,即人的品德、智力、體力、審美等方面品質及其表現能力的系統整合,是一個人知識、經驗、價值觀的綜合積累,而知識、經驗、價值觀等等這些東西統統是要靠人來創造,靠人來傳播,靠人與人的交流逐漸來完善的。孔子就認為人多才能“富之”、 “教之”,才能產生文明禮義。 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人類只能回到野蠻狀態。

如果說錢多就叫素質高,統計表明:美國的公司老總們大多是大學生(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大學都沒有畢業),博士生當老總的很少見。

如果說學歷高就叫高素質,冰島是世界上平均學歷最高的國家之一,何時曾經強過?新疆的石河子是我國平均學歷最高的城市之一,何時曾經富過?

如果說道德高尚叫做高素質,見義勇為的更多是文化低、思想單純的普通工人、農民,高學歷並不一定就有高尚的品德,甚至還有“文人無德”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