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群“天津人”把青春献给它

天津北方网讯:中国南部,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港珠澳大桥犹如一条水上“卧龙”,将三地联通。今天上午九时,备受关注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这条“卧龙”,是当今世界最长、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技术最先进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6.7公里,设计寿命达到120年,可抗16级台风。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群“天津人”把青春献给它

港珠澳大桥海上桥梁部分

这座桥梁通车后,香港、珠海、澳门将首次实现陆路对接形成“一小时交通圈”。“港珠澳大桥从2009年正式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天津建设者承担了最多、最难的工作。其中,驻津央企中交一航局是唯一全面参与桥、岛、隧三大核心工程建设的局级单位,据悉,中交一航局负责了大桥80%的建设任务。”中交一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工区项目书记王有祥告诉津云记者:“港珠澳大桥分为海上桥梁、人工岛、海底隧道三部分,每个部分的建设都充满挑战,这是属于中国的世界奇迹。”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 创新填岛工艺

2009年12月,珠澳口岸人工岛开始填海施工,拉开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序幕。

该人工岛承建单位中交一航局王有祥告诉津云记者:“由于港珠澳大桥要在水下建设隧道,做到海面桥梁和水下隧道相连接,这就需要找到一座岛屿,将二者连接在一起。但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上,根本没有现成的岛屿可以利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自行建造两个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群“天津人”把青春献给它

人工岛

“原本建设人工岛,依靠的是直接向海中填埋沙子,但是这块海域是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直接填埋沙子污染环境,所以,我们就要创新建设方式,改为钢圆筒埋入海中,防止沙子外溢。”王有祥介绍。

实际建设中,港珠澳大桥东西人工岛需钢圆筒120个,每个钢圆筒直径22米,截面几乎和篮球场一样大;最高50多米,相当于18层楼高,最重达550多吨,可谓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筒”。

2011年5月15日,在自主研发的管理系统引导下,1600吨起重船吊着钢圆筒缓慢进入设计位置。8台动力站和8台振动锤同时启动,世界最大振沉系统第一次负载运转。仅用了10分钟,钢圆筒就顺利达到入泥深度21米的设计标高。由于准备充分,钢圆筒施工势如破竹。12月7日,120个钢圆筒全部振沉。“顺利实现了东西人工岛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目标。

建设海底隧道 曾遇16级台风

大桥海底隧道是港珠澳大桥的核心工程,而核心的核心,是5.6公里的沉管隧道。沉管隧道由33根管节组成,是世界首条深埋沉管隧道和最长公路沉管隧道。

“由于珠江入海处的伶仃洋海域,常年受泥沙冲击,软土层厚达几十米。要将几万吨重的沉管安放在这种不牢固的地基上,并安全度过120年,并非易事。”王有祥告诉津云记者。

最初的沉管地基设计方案,参考的是国外案例,即先开挖基槽后铺设碎石,直接安装沉管。但由于珠江海域回淤大,沉管安装前,开挖的基槽内势必造成大量泥沙淤积。如此一来,沉管基础的地基刚度依然难以保证。“为此,我们提出了创新的想法,将沉管隧道首先在陆地上安装好后,再直接放入水下,这样才能保障隧道的稳固安全。”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群“天津人”把青春献给它

海底隧道沉管安装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群“天津人”把青春献给它

海底隧道

陆地上的沉管建设完成后,要放入海底,还需要大型的专业船只牵引才能放入。“2015年,珠海这边遇到瞬时16级台风袭击,船只牵引沉管的绳索断了两只,后来是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海中,才将绳索重新系了起来。”王有祥说,“海底隧道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

就这样,建设者们在这些牵引船上坚守了4年,把所有沉管都放入海底,换来了后续隧道的顺利完工。

大桥落成通车 建设者获“双赢”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建设,是重点工程,这条大桥如今犹如“长龙”安卧水云间。

“建设如此的长桥,城建者需要预制安装国内首个整体埋置式墩台、国内最重墩台、多座分节式墩台和国内最重钢箱梁。”王有祥介绍。

为确保大桥120年使用寿命,中交一航局开发了墩柱干接缝竖向匹配工艺,这在国内是首例。这种工艺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上下节之间要形成一个完全匹配的干接缝平面及凹凸剪力键槽;另一个,要实现预应力粗钢筋毫米级精确控制,从而保证上下节段顺利对接。施工技术团队没日没夜地研讨方案,最终确保了这项工艺的顺利实施。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群“天津人”把青春献给它

曾经施工中的桥身

“桥梁墩柱在安装完成后,犹如龙之肱骨,竖立在水面上。而架于其上的钢箱梁,犹如巨龙的身躯。”港珠澳大桥的钢箱梁,最重达到3500吨,是目前国内最大最重的钢箱梁。“这些技术难点被逐一攻克,港珠澳大桥顺利完工。”王有祥如今已回到天津,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这个消息刷遍朋友圈,我们特别自豪。”

从2011年8月来到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项目现场,王有祥已经将7年青春献给了那里,今年32岁的他不仅在那里发展了事业,更收获了爱情组建了家庭。“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对每一位建设者而言,都是意义非凡的。”(津云新闻记者张赫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