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氣不熱,煤不好使

暖氣不熱,煤不好使


每年進入12月份之後,供暖問題就成了華北城市居民關心的頭等大事。尤其是去年“煤改氣”的失利,今年的天然氣供應就成了民生和資本市場的雙重焦點。

《西安日報》報道,首個供暖日,市政12345熱線收到1萬件投訴,七千是投訴供暖問題的,供暖之後的8天,5萬個投訴工單,也有一半是供暖工單。澎湃視頻報道,西安有小區暖氣不熱,一位老人手持“甩鍋高手,製冷標兵”的錦旗和業主一起到物業反映問題。

北方城市無非是市政供暖和小區自備鍋爐集中供暖,市政供暖有限價,居民5.8元/月·平方,非居民7.5元/月·平方。自備鍋爐的市場定價,通常比過去要高,還會遭遇各種亂收費。過去單位統一供暖的,本來享受著免費的福利,現在轉成市場化小區自備鍋爐供暖,價格問題就頭疼了。

投訴反映的問題,無非是以下幾種,“暖氣不熱”,“暖氣不熱還這麼貴”,“暖氣不熱物業態度還不好”。

去年供暖季結束之前,就有媒體總結冬季西安市政投訴,70%的投訴指向“暖氣不熱”。2015年有一個媒體測評過西安供暖投訴最多的15個小區,最差的一個小區供暖季最低溫度只有7℃。

西安今年新實施《集中供熱條例》,規定供熱室內最低溫度不低於18℃,過去這個標準是18±2℃,實際上在執行中就成了16℃。而且還規定供熱溫度低於18℃的退還熱費的20%;供熱溫度高於或者等於低於16℃的退還50%;低於14℃的全額退還。

西安並不是狀況最差的省會城市。

在11月1日就開始供暖的太原,有一個康樂街片區,這個片區始建於70年代,廁所和供暖設施都遠不達標。2013年“拆遷市長”耿彥波從大同來到了太原,這些年一直有居民在他的留言板下面反映康樂街片區的問題。

經過了幾次徵收拆遷之後,這個區域還有85戶自建房。本來過去兩年的棚改是解決問題的絕佳機會,但是由於入戶摸底調查同意率不到70%,所以就沒有拆。

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今年冬天康樂街片區所在的迎澤區組織了環保檢查辦公室,派人把住了片區街道的入口,一塊煤也不準運進來。一位居民後來說:

“他們三番五次告訴我們不能燒煤,只要煤不拉進來,不管你燒什麼他們都不管,只要不燒煤就行。”

所以一到晚上,康樂街片區的居民就把收集到廢舊傢俱,木料紙箱,甚至家中刨開的地板放到爐子裡燃燒取暖,整個街區黑煙滾滾,氣味撲鼻,空氣汙染不減反增。

這個時間最終以太原市政府組織工作組,逐戶發放電取暖器和3萬公斤清潔煤告終。康樂街片區終於得以正常取暖了。

清潔煤從理論上來講,是一種熱值高,汙染少,低硫的新型燃煤。但是真正到了華北農民的爐子裡,清潔煤成了不耐燒,燒不透,價格貴的代名詞。有說法叫,

“散煤封爐子一簸箕到天亮,清潔煤要一簸箕半”。

今年清潔煤的價格普遍在1200元左右,各地的補貼400-600不同,補貼後價格800左右,和散煤價格差距並不大,但是因為用量大,過去一冬天要兩噸,現在需要三噸,一個冬天的取暖費就多了1000塊錢。這對收入不高的華北農村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最近北青報深度調查了河北保定曲陽“烏龍拘留”的事件,兩名農民被行政拘留,32人被訓誡,起因就是村民使用去年冬天留下的散煤進行燃燒。煙囪中冒出的黑煙被環保工作組抓了個正著。

如此大的環保督查力度,來自於曲陽縣石縣長,今年8月份和北京通州區、河北石家莊趙縣、山西晉城城區、河南新鄉輝縣地方領導一道,被生態環境部約談。

改組之前的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曾經表示,對暫不具備清潔能源替代的地區,可採取優質煤替換、配套使用節能環保爐具等過渡性措施。長期來看,還是要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完成向清潔能源的轉型。



今年夏天,國際能源署發佈的《天然氣市場報告2018》還提出了兩個特別讓人不安的預測:一是中國很快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二是未來美國將貢獻大量的天然氣新增產量和出口增量,成為全球最大產氣國。

報告發布的時候,正是中美貿易摩擦正式橫眉冷對的時候:川普宣佈對中國的500億商品加徵關稅後,我們立刻作出了同等的反擊,其中清單附件二中包含不少美國的油氣能源產品。

但那份名單小心翼翼的避開了LNG(液化天然氣)。

土庫曼斯坦是中國管道天然氣進口第一大國,09年我們跟土國簽訂的協議是每年400億立方米的供給,13年又簽訂了每年增供250億立方米的合同。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去年來自土庫曼斯坦的進口量佔同期管道天然氣進口總量的84.6%。

實際上,在土庫曼斯坦以各種理由減供前的3個月,《經濟日報》才剛剛發過一篇《中土天然氣合作:投產以來向國內供氣無一日斷供》的文章,讚美中土友誼。

但是去年春節前,全國氣荒最嚴重的時候,中石油發過一個《關於再次重申嚴格執行日製定計劃的通知》,裡面寫道:“目前供氣形勢持續惡化,中亞管道已經開始間歇輸送運行,今日中亞來氣由1.2億方進一步降至0.7億方,中石油管網面臨崩盤危險。”

這裡說的“供氣形勢持續惡化”和“中亞來氣下降”,指的主要是土庫曼斯坦康采恩自11月開始多次臨時性、突發性的違約減供。對方給的理由包括:本國用氣量上升,輸氣設備壞了沒錢修等。

這個主要外部氣源減少後,國內天然氣市場的供應缺口立刻暴露出來。去年陝西、內蒙等地的LNG出廠價一度在一週內每噸暴漲2000多元,全國LNG價格最高時直接飆升到每噸1.2萬,逼的發改委不得不出售處罰了一批擅自提價的企業。因為缺口太大,去年部分地區的停供、斷暖算是讓不少人真正見識了一下“嚴冬”的厲害。

被卡脖子是非常難受的,土國坑了我們之後,我們跟美國得克薩斯州切尼爾能源公司簽署了一份25年的液化石油氣進口合同,略解了“燃煤之急”。

這個合同實際上也是川普去年11月訪華時帶來的禮物之一。但跟美國人買氣也不是萬無一失的。基本就是前後腳,我們剛跟切尼爾公司簽完那份長期購銷合同,才過了不到一個月,川普就宣佈了加關稅的措施。

中國的天然氣進口,主要依靠西,北,東三個方向,西部是來自中亞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天然氣管道,北部是俄羅斯的天然氣的管道,東部主要是海運輸入的LNG。

天然氣的供應只是國家安全規劃中的一部分,我們不能也沒有依賴其中的任何一家。比如從美國採購天然氣的數量和價格就要根據兩國的經貿關係不斷變化。

再比如俄羅斯的氣價和管道建設成本都不算最優,而且拒絕和中石油聯合開發,還多次推遲供氣時間。但是根據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院的龐昌偉教授的一篇文章,最近中蒙俄三國的石油管道計劃就在睦鄰友好的氛圍下重新啟動了。

中國的能源現狀是缺油少氣,國內四大主力氣田塔里木、長慶、青海、川渝每年的產量都在增長,10年前這些氣田的產量是500億立方米,去年接近1000億立方米,年增幅超過7%。

聽起來增幅不少,但是跟需求增速一比,就太捉襟見肘了。發改委去年的數據顯示,天然氣消費總量超過2300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00多億立方米,增幅達到17%,刷新了歷史增量記錄。

根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的比重會增加到10%,供應量將達到3600億立方米,到2030年將再翻一番擴大到6000億立方米。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天然氣進口增長超過26%,進口金額有1500多億,比上一年增長接近45%,其中液化天然氣,也就是LNG的進口從2010年的不到50億立方米,攀升到目前的500億立方米,年均增幅接近50%,是全球主要天然氣進口國家中是最高的。

所以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獲得的天然氣價格不會太便宜,尤其是在冬季需求旺季的時候。

中國現行的暖氣供應方式是國家補貼,中石油保證供應,居民按照固定價格繳納暖氣費,這導致無法對旺季天然氣價格的波動做出反映。民生、財政、國資出現了一個不可能三角,總有一個要為高氣價埋單,但是又沒有一方會為高氣價全部埋單。

所以高氣價時限制價格或者限制供應,城市居民暖氣不熱,農村燒不起氣就成了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