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钻戒趣事一二三

“钻石不仅是宝石中最有价值的,而且是这个世界所有事物中最有价值的。“——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Pliny)说:


古钻戒趣事一二三


人们对钻石的热衷起源于印度,他们那时可以在河流和小溪中采集钻石。古印度人把钻石颜色分为四个等级,这是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就是对印度人地位、身份所进行的一种划分:无色的钻石称作“婆罗门”;浅红色的钻石称作“刹帝利”;浅绿色的钻石称作“吠舍”;灰色的钻石称作“首陀罗”。 当时有限的钻石产量能够满足印度富裕阶层这一有限市场。 到了 15 世纪,钻石成为欧洲上流人士的时尚配饰。


古钻戒趣事一二三


18 世纪初,巴西成为钻石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淘金的工人在筛选当地河流的砾石时,意外地在淘选盘中发现了钻石。 当时为了满足人们对闪光之追求,钻石的打磨技术得以改进,工匠以圆形车工代替玫瑰形车工,并且将镶嵌的金属的金属部份缩小范围,以显露更多的钻石面。

有的工匠甚至将钻石镶在银底上,以增强白色的光芒,同样的技筹集资金也用在其它的宝石,如红蓝宝、祖母绿之上。自1760年开始,戒指的底部才采用黄金镶衬,藉以防止配戴时宝石因摩擦而失去光泽。

现代钻石市场的传奇故事开始于非洲大陆,也就是 1866 年发现的南非金伯利钻石矿。 22 年后的 1888 年,企业家 Cecil Rhodes 成立了 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 Limited (戴比尔斯联合矿业有限公司)。 到1900 年,戴比尔斯公司通过在南非的各个矿场控制了世界原石钻石产量的 90%。


古钻戒趣事一二三


南非钻石产地为钻石行业的很多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钻石开采正在这个时候开始从地表转移到更深的地下。 鉴于高额的成本和相对较低的产出率,这些新产地迫使人们开发更高效的采矿技术。 这一情况也促使更有效的市场营销成为必然。 同时也带来了切工、抛光等领域的进步。这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了成品宝石的外观。

19 世纪 70 年代,钻石原石的年产量远低于一百万克拉。 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这一数字大约 300 万克拉。 五十年后,钻石原石年产量接近 5000 万克拉,到 20 世纪 90 年代更是超过了每年1 亿克拉。

在这繁荣富裕的19世纪,没有人比维多利亚女王更懂得珍藏更顶级的珠宝。她耗资大量金钱,向宫廷珠宝商加勒德(Garrard)购买首饰。1850年,东印度公司送她一颗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钻石「珍贵光明之星Koh-I-Noor」,成为女王最珍贵的收藏品。而在所有的收藏品中,女王最心爱的还是夫婿亚伯特王子(PrinceAlbert)于婚前送她的钻石珐琅戒指。


古钻戒趣事一二三


19世纪的珠宝设计突飞猛进,当时有一位纽约的珠宝商第凡内(Tiffany)发明了一种钻石镶嵌法,是以六爪细小突出于戒围之上的白金爪子将钻石牢牢地抓住。这种镶法使钻石的光芒大大增加,且显露出整个钻石的颜色、净度、车工,成为优质钻石的真正考验。


古钻戒趣事一二三


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盛赞钻石的璀璨夺目,今天依然如此,因为她代表着永恒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