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軍:新聞發言人和記者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在很多人眼中,新聞發言人和記者的關係十分微妙,多少有些剪不斷理還亂的味道,要達成良好的合作並不容易。作為國防部前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和記者打了無數交道,"新聞發言人和記者之間的關係,既有合作又有一定的博弈,兩份職業之間需要相互尊重。"對楊宇軍來說,新聞發佈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要時刻牢記受眾是"父母兄弟姐妹",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原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楊宇軍,近日做客由捨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思想派強IP《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講述他眼中發言人與記者的關係。

楊宇軍:新聞發言人和記者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記者與新聞發言人是不能分享"隱秘話題"的朋友

楊宇軍經常提及發言人與記者的關係,在他看來,兩者是既合作又博弈的關係。一方面,發言人需要通過記者來傳播信息,記者也需要從發言人這裡獲得有效信息,信息傳播需要雙方合作。另一方面,記者想得到的信息未必是發言人能夠告訴的,那麼發言人告訴記者的,也未必是他願意聽的,兩者需要互相較勁。

楊宇軍:新聞發言人和記者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故而,楊宇軍一直認為,新聞發言人和記者之間是"不可以分享隱秘性話題的朋友"。但他也向發言人提出建議,不要將記者視為敵人,當他們提出尖銳問題時,反而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記者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這是給你提供了一個更好地闡釋你的政策、介紹你這個部門情況的一個絕佳機會,也會吸引觀眾的興趣。"

2014年,在南海仲裁案敏感時期,楊宇軍曾開過一次關於南海問題的發佈會,他還記得那次發佈會外媒記者特別多,也直言是"參加的發佈會中遇到挑戰性最大的一次記者會"。那次還是同聲傳譯,根本沒有機會思考或者查找資料,全憑自己知識的積累、個人對政策的把握,以及敢於擔當的精神。

在最嚴格的發佈會上,用自己的個人特色和風趣幽默化解緊張情緒很難,但楊宇軍歷來是個中好手,他善於用詼諧的表達,拉近大家之間的距離,讓別人更能接受他的觀點。楊宇軍的幽默回答,無疑是對美國記者尖銳問題的最好回應。他堅持認為,如果記者能夠提出尖銳問題,一下子就戳到痛處,這個記者會贏得發言人的尊重;反之,能夠藉助記者尖銳問題,做出直面回答的發言人,也會贏得記者的尊重。

中國發言人的前世今生

能夠把發言人和記者的關係理解得如此透徹,得益於楊宇軍多年從事新聞發佈工作的經歷。他是中國國防部新聞發佈制度的重要參與者,堅持認為"國防部的新聞發佈工作和新聞發佈制度,應該放在一個更長遠的歷史進程當中看。"

我國官方和媒體打交道,最早是從軍隊開始的,曾經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非常擅長跟媒體溝通,和很多西方媒體的著名記者都是朋友,通過他們的麥克風,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如何進行革命和鬥爭。

楊宇軍:新聞發言人和記者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時至今日,發佈新聞早已不是一個技術問題,需要時刻牢記新聞講給民眾聽,要在他們最需要時講出來,還要確保他們能聽懂,新聞發言人要做出合理的取捨才能使得新聞發佈達到最佳效果。然而對於新聞發佈,很多企業,甚至政府領導都有些理解誤區:發生突發事件時,他們會要求新聞發言人一定把輿論壓下去,卻可能會忽略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但新聞發言人不是天才,他只有一張嘴,不是什麼事情都解決。

楊宇軍認為,"發佈工作要做,但首先,中心工作要做得好,業務工作本身不能有明顯的漏洞、疏忽和短板,更不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很大損失。"將發言人當成救火隊和急診室大夫,不考慮自身原因,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

最後楊宇軍指出,新聞發佈工作很辛苦、很勞累,有時也需要捨棄很多自己的時間,但奉獻和付出確實能得到很多快樂、榮譽和成就感。正因為他想要把自己過去在實踐中學到的東西,更好地和大家分享,才轉向新聞教學研究工作,想要在這項專業裡再做一些新的探索。匯聚當代名家思想精髓,分享個體在大時代中舍與得的中國智慧,敬請關注由捨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聆聽楊宇軍講述發言人的挑戰與機遇。

《捨得智慧講堂》作為捨得酒業自主打造的大型高端IP,承載捨得酒品牌理念,以創新性品牌傳播方式、顛覆性的營銷理念,傳播"捨得即中國智慧"的核心內涵。

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大型時代人物高端思想對話節目《捨得智慧講堂》,由著名記者胡玲主持,全年每週四播出,收視率在鳳凰網排名第二。龍永圖、鄧亞萍、餘秋雨等行業大咖紛紛做客講堂,節目圍繞社會熱點下當代人物的經歷、觀點及智慧理念為內容核心,以名家面對面形式講述人物的捨得智慧,透過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的交聯,探尋一個集體、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抉擇背後所蘊含的中國智慧。

楊宇軍:新聞發言人和記者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