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前言

契丹家住雲沙中,耆車如水馬如龍。

春來草色一萬里,芍藥牡丹相映紅。

契丹,一箇中國曆史上的北方民族,草綠花紅中牽車策馬,穹廬氈帳裡奏樂起舞;“春水” “秋山”,鶻健鵝肥,相地卓歇,以時捺缽。

然而,在如畫的邊地風光的另一面,是契丹人一段叱吒風雲 的歷史: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至1 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為金兵俘虜,其後耶律大石建西遼,於1218年亡於蒙古,契丹族的政權延續了三百餘年。其盛時,曾勢壓後晉而得幽雲十六州,與宋爭峰而屢挫對手,四面所及,一時俱服。大遼“五京”也隨之次第而建。

五京並峙,見證了契丹人雄踞北國、虎視中原的歷史進程。在大遼五京巍峨宮闕、繁華市井的背後,時代更迭中的天下分合之勢、王朝盛衰之由、族群融合之情、禮俗信仰之狀等無不貫穿其中。五京,不僅僅上演五京的故事......


契丹文篆書陶印

遼上京漢城出土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荷花蕩舟盤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綠釉瓷磚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耶伊羽之墓滿鋪地磚,磚分兩層,底層用普通青方磚和紅色長方磚,表層為帶有花、昆蟲圖案的綠色琉璃方磚。

內蒙古文物考佔研究所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江官屯窯白釉梅瓶

1978年陽江官屯出土

遼陽市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白釉暗花如意雲紋花口碗

1959年遼寧省博物館撥交

碗口呈花口,斜腹,圈足,胎質細膩,釉面光潔。

遼陽市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白釉花式碗

2010年遼陽城內彭公館採集

碗口呈花口,斜腹,圈足,胎體較薄,外施半釉,露出暗紅色胎,釉面較為光潔。

遼陽市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江官窯白釉鐵彩花卉紋缽

1978年遼陽江官屯出土

缽器形狀上直下收,胎體薄而輕盈,缽口一弦紋,外施釉不及底,缽身繪鐵彩花卉,葉脈舒張,生氣盎然。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江官屯窯白釉鐵彩草葉紋注壺

2009年社會捐贈

注壺壺身壓腰,上壺身類半球狀,下壺身扁圓球狀,斷直流口,持柄為雙扭繩狀,下端與下壺身呈斜切線引出。白釉,施釉不到底。壺身飾鐵彩草葉紋。

遼陽市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江官屯窯白釉缽

1978年遼陽江官屯出土缽

器形狀上直下收,圈足,胎體輕薄;缽口一弦紋,外施釉不及底,流釉四下,內施釉僅在口部,胎質露出。

遼陽市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江官屯窯瓷馬

1978年遼陽冮官屯出土

遼陽市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江官屯窯匣缽

2007年社會捐贈

匣缽,黃褐色釉,直簡,平底,是燒窯的裝燒器具。套燒工藝在江官屯窯址使用廣泛,較大的碗、罐之類都可作套燒精細瓷器的用具,而匣缽等專門的裝燒用具較為少見。

遼陽市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白瓷皮囊式雞冠壺

赤蜂市阿魯科爾沁旗耶率羽之墓出土

白瓷皮式雞冠壺直流,半口形提樑,扁圓腹,平底,流底部飾一週圓凸梭。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褐釉皮囊式瓷雞冠壺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盤口穿帶白瓷瓶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瓷瓶盤口細長頸,圓腹弧收,圈足略外張。兩側肩部與腹底有對稱橋形帶穿,之間為帶槽。部飾三週四弦紋,足內底亦施軸。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龍泉務窯白釉刻花盞託

北京永定門外南苑彭莊遼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白釉持壺

北京豐臺長辛店遼墓出土

持壺為壓腰葫蘆形,腹部有斜直短流口,環狀回曲把。通體裝飾多層菊花與連瓣紋,釉色白中閃青黃色,是龍泉務窯的精品。

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三彩刻劃花石榴紋陶龜形壺

遼中京遺址出土

內蒙古寧城遼中京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影青銅釦印花四魚洗

舊藏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穹廬陶器

遼上京塔子溝出土

灰陶質地,夾有小顆粒粗砂。形為穹廬,穹頂圓壁。圓壁上有門窗,可活動,穹頂有蓋。器物表面刻劃了十隻形態生動的鹿,草原民族生活氣息濃郁。此穹廬模型本為骨灰罐,應源於契丹人日常居住的穹廬氈帳。捺缽途中常常用到氈帳。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白瓷碗

北京市八寶山韓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白瓷碗

北京市八寶山韓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白瓷碗

北京市八寶山韓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青瓷碗

北京市八寶山韓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青瓷碟

北京市八寶山韓佚嘉出土

MATCH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白瓷罐

北京市八寶山韓佚墓出土

首都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青瓷盞託

北京市八寶山韓佚墓出土

盞沿荷葉形,盞心缽形,高圈足,底部有五個長條形支燒痕跡。盞外沿刻蜜蜂和草葉紋。盞碗作荷葉形,敞口,平底,小圈足,底部亦有支燒痕。內底刻環帶紋。胎薄而堅密,釉色青翠。

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青瓷水注

北京市八寶山韓佚墓出土

葫蘆形鈕蓋,蓋壁有二孔。花瓣形直口,瓜稜狀圓腹,矮圈足,直流,曲把。器底刻“永”字款識,有長條形支燒痕。薄胎緻密,釉色青灰。劃花,蓋飾雲紋或羽紋,把與流飾花草紋,注身兩面飾四對人物坐飲圖。流雲、酒搏、果盤等雜置其間。

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青瓷注碗

北京市八寶山韓佚墓出土

注碗敞口,深腹,平底,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五個條形支燒痕跡。掛滿釉,釉色青綠,光澤瑩潤。口沿內飾凹弦紋-周,內底心劃鸚鵡一對,頭尾相對,形成團形圖案。出土時青瓷水注置於碗內,應是-套溫酒器。

首都博物館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越窯鸚鵡紋銀扣青瓷執壺

內蒙古多倫縣小王力溝遼代墓出土

執壺蓋面隆起,圓形鈕,母口。壺身為子口,短粗頸,廣肩,鼓腹,矮圈足;肩部有圓形長曲流;兩道扁圓泥條相合彎折成曲柄。蓋鈕部飾內卷菊花紋,蓋面飾流雲紋,母口處飾葉瓣紋和半花紋。壺身頸部飾草葉紋,肩部飾流雲紋;腹部飾四組團窠鸚鵡紋,等距分佈,兩兩相對,鸚鵡口銜折枝花草作展翅飛翔狀,團窠紋之間上下輔以雲紋。曲流兩側各以雙弦紋分隔,其間飾卷草紋。曲柄飾稷穗紋,與腹貼合處飾四瓣花紋。曲流口部以銀片包飾,上部焊接銀蓋,銀蓋恰與流口相扣,開合自如。灰白色瓷胎,胎質細密堅硬。通體施釉均勻,釉色明亮光潔。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花口青瓷碗

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陳國公主墓出土

口沿較薄,外侈,弧腹,作十曲花瓣形,圈足。青釉呈暗綠色。共出土五件。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銀扣青瓷盞託

多倫縣小王力溝遼代墓出土

由盞、托盤和圈足三部分組成。盞為直口,弧腹,平底。托盤口沿作五曲花瓣形,敞口,斜腹。高圈足略外撇。托盤內壁飾折枝花草紋。盞口、托盤口、圈足底緣處均用鎏金銀片包飾,為扣器。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雙鳳紋青瓷大碗

多倫縣小王力溝遼代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青瓷銀鋦器蓋

多倫縣小王力溝遼代墓出土

器蓋破損,後經過鋦瓷工藝加以修復,可見主人對此器物的重視。鋦瓷工藝是把打碎的瓷器,用銀、銅、鐵等金屬釘釘起來,修復之後重新使用。反映宋代生活的《清明上河圖》裡,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摩羯紋盆

多倫縣小王力溝遼代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白瓷缽

多倫縣小王力溝遼代墓出土

多倫縣文物局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白瓷罐

多倫縣小王力溝遼代墓出土

直口,斜肩,腹部向下斜收,圈足。肩與腹部用凹弦紋相隔,肩部飾雙重覆蓮紋,腹部飾三重仰蓮紋,均在胎模上剔刻出花紋,然後施釉。白色胎,胎質細膩。釉層較厚處略泛青黃色。圈足內刻“官”字款,刻痕較深。

多倫縣文物局藏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五京備焉,華夷同風——看首博大遼五京特展陶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