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航天驚豔太空

對於中國航天來說,即將過去的2018年無疑將載入史冊。隨著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於12月25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年度發射次數達到創紀錄的38次。

空前的發射頻次之外,中國航天在2018年裡成功實施了一系列高難度的太空任務。從架設溝通地月通訊的“鵲橋”中繼衛星,到發射即將進行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從連續發射導航衛星並組網建成北斗二號基本系統,到中法海洋衛星和海洋二號B星、構建天基海洋觀測監測系統;從對地觀測的高分十一號衛星,到旨在構建天地一體化通訊網絡的虹雲工程技術驗證衛星……中國航天以堪稱驚豔的表現,將2018年演繹為引以為傲的太空中國年,受到國際媒體和知名太空探索人士的關注和讚譽。

月球年——建“鵲橋” 嫦娥奔月再出發

2018,中国航天惊艳太空

月球是我們的近鄰。曾幾何時,月球探測和登月成為太空探索的熱潮,也成就了人類太空史上一段經典傳奇,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把目光投向宇宙。然而,自從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登月任務實施後,人類探索月球的步伐逐漸慢下來。而那裡仍然隱藏著大量自然密碼等待破解。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在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基礎上,開展了相關技術方案研究和衛星關鍵技術研究。

2004年3月,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啟動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制定了“三步走”探月計劃。2007年至2013年間,中國成功實施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任務。

2018,中国航天惊艳太空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發射升空,其使命是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開展探測,掀起了年度中國航天的高潮,成為本年度國際航天領域最具代表性、標誌性事件。2018年是史無前例的中國太空年,嫦娥四號探月是中國太空年裡最輝煌的一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2018就是中國月球年。

中國月球年的得名還在於嫦娥四號任務的實施分兩個階段,即中繼通信衛星“鵲橋”發射入軌階段和嫦娥四號發射及其後的運行、落月、探測階段,時間週期不僅貫穿2018年5月至12月,而且持續到2019年初。

5月21日,鵲橋中繼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正式拉開嫦娥四號奔月任務的序幕。6月14日,“鵲橋”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為承擔嫦娥四號的通信中繼使命做好了準備。目前,嫦娥四號已經進入環月軌道,正在等待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時機。讓我們一起期待它驚鴻一落的精彩瞬間。

北斗年——布衛星 導航全球踏征程

2018,中国航天惊艳太空

2018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北斗”建設高峰年。從1月12日北斗三號工程第二組衛星發射開始,北斗迎來了空前密集的發射時間窗口。

2月12日、3月30日、7月10日、7月29日、8月25日、9月19日……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或者單獨飛天或者聯手遠征一號上面級飛行器,1年內10送北斗,將18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並使其精確入軌。其節奏之快,讓人應接不暇;其發射精度和效率,讓人讚歎不已。

高密度發射迎來“北斗”里程碑意義的建設成果。隨著11月19日,第42、43顆北斗導航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入軌,中國北斗三號完成了第18、19顆組網衛星的部署,標誌著其基本系統建設完成。根據計劃,北斗三號基本系統2018年底正式開通運行,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導航服務,邁出從區域服務走向全球服務的“關鍵一步”。

2018,中国航天惊艳太空

為了適應北斗衛星高密度發射挑戰,迎接建設高峰的到來,滿足其全球組網的要求,中國運載火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付諸極大努力,全面提高北斗“專列”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發射任務的成功率和產品可靠性。

大幅提升衛星載荷的國產化率是今年發射的北斗三號衛星的顯著特點。據介紹,新一代導航衛星的有效載荷包括原子鐘、行波管放大器、固態放大器、微波開關、大功率隔離器等5大類19項部件,它們都實現了國產化,做到了自主可控。

友誼年——促合作 對外開放創境界

2018,中国航天惊艳太空

太空屬於全人類,航天事業是全球共同的事業。中國太空活動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鮮明寫照,在2018年的航天實踐中,中國繼續大力貫徹這一理念,彰顯負責任航天大國形象。一方面致力於打造服務於自身和世界的航天公共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和推動各類國際航天交流與合作,讓自身迅猛發展的航天事業成為人類共同的事業,讓2018年成為中國航天國際友誼年。

在對外開放方面,2018年,中國航天邁出讓全世界讚歎的新步伐。維也納時間5月28日晚,中國常駐維也納代表團與聯合國外空司在該地共同舉辦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發布儀式,向全球發佈了一條重磅消息:中國空間站向全世界敞開大門,盛情邀請世界各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所有成員都可利用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這樣的邀約是國際太空合作歷史上的第一次,受到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熱烈歡迎和積極響應。4個多月間,就有25個國家的36個合作項目提交申請。

2018,中国航天惊艳太空

航天合作的友誼在中法海洋衛星項目中體現得淋漓盡致。10月29日,中法海洋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兩國合作研製的首顆衛星,中方負責提供衛星平臺、海風觀測載荷以及發射測控,法方負責提供海浪觀測載荷。其獲得的探測數據將由中法兩國科學家共享,拓展了兩國在航天技術、海洋科學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同時,該衛星數據還可提供給世界各國科學家、預報員使用,為海上船隻航行安全、全球海洋防災減災、全球海洋資源調查提供服務保障。中法海洋衛星不僅是兩國友誼不斷深化的象徵,而且是聯手造福全球的新實踐。

成長年——搭舞臺 民營航天露鋒芒

據報道,對2018年中國航天的表現,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刊發的一篇文章中寫道,2018年10月,中國完成了一件極具歷史性意義的事情,甚至同1970年中國首顆衛星升空媲美。該文所指的“一件極具歷史性意義的事情”就是10月27日朱雀一號運載火箭的發射。其實,這次發射活動嚴格來說並不成功。雖然火箭一二級工作正常,整流罩也成功分離,但是二三級分離後,三級火箭姿態控制出現故障,火箭未能把衛星送入軌道。為什麼這次並不算是成功的發射引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如此高的評價,甚至將其與中國首顆衛星發射相提並論的高度呢?

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朱雀一號火箭研發者並不是擁有60多年曆史的中國航天國家隊,而是成立不到3年的一家小型民營航天公司,這家名為藍箭航天的中國民營公司進行的首次嘗試標誌著中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生航天力量開始登上舞臺,展現了不容小視的實力,由此將可能改變中國航天科技和航天事業演進的路徑。值得稱道的是,藍箭航天的這次發射雖敗猶榮。作為成立只有短短3年的航天后來者,藍箭航天的朱雀一號表現可圈可點,成功完成了第一級、第二級和整流罩的分離,實現了第三級的順利點火和前期加速飛行,可以說任務完成了八成,只是在“臨門一腳”失利,衛星未能入軌。

失敗並不可怕,成長就會有煩惱和代價。2018年,中國民營航天已經正式登場,這是近年來一批民營航天公司迅速成長的寫照。除藍箭航天外,零壹空間、九州雲箭、星途探索、翎客航天、九天微星等紛紛湧現,初步顯示出技術實力和市場活力。中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正在攻堅克難中磨礪成長。

2018,中国航天惊艳太空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2018年的中國航天也見證了屬於個人和群體的成長和進步。11月1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響起女性倒計時的聲音,這在中國航天史上還是第一次。23時57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託舉著北斗導航衛星騰空而起。這位新晉級“01號”指揮員的航天女將就是張潤紅,通過整整12年的努力奮鬥,這位來自陝西韓城的“80後”姑娘終於圓了自己的“01夢”。

2018,中国航天惊艳太空

▋監製:鄒維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