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聰明的古人“拒賄”都有什麼妙招!

“受珠枉法”是指收受貴重物品,違法為他人辦事。歷朝歷代都被視其為重大違法行為,所以古代官員,特別是為政清廉者,對此都十分謹慎。

看看聰明的古人“拒賄”都有什麼妙招!

《左傳》記載,宋襄公十五年,有人得到一塊罕見的玉石,便興匆匆地拿去送給當時的國相子罕,希望從中謀得一些好處,獻玉人說:“此乃稀世之寶,只有大人才配擁有。”

子罕聽後說:“你把美玉作為你的珍寶,而我把不貪作為我的珍寶。要是我收下你的珍寶,那我們都將失去心愛的寶貝,與其如此,倒不如各自持有自己的寶貝吧!”

獻玉人見子罕不收,又趕緊找了個藉口說:“小人帶著寶玉,路上很不安全,我把它放在您這兒,正好可以免遭殺身之禍。”

子罕說:“這有何難,我派人送你回去就是。”獻玉人見子罕言衷意誠,只好紅著臉收回寶玉,從此再也不敢上門行賄。

古時候沒有反貪局之類的機構提供收到賄賂的人前去舉報,能夠直接拒收賄禮是一件好事,但有時礙於情面,又不得已而為之。於是更有人想出一個辦法來:懸物示廉。

羊續懸魚

歷史上第一個懸物示廉的是東漢南陽太守羊續,他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的官員,他為官十分清廉,從不請託受賄、以權謀私。

一次,他手下的一位府丞送來一條當地有名的特產—白河鯉魚。羊續不受,再三推讓,可這位府丞說,只是一條魚而已,算不上行賄。

話說到這份上,羊續礙於顏面,不好當面謝絕下屬(府丞),只好收下,不過,他並沒將魚煮來吃,而是將它懸掛在屋外的柱子上,任其風吹日曬。

後來,這位府丞又送來一條更大的白河鯉魚。羊續二話不說,把他帶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上面懸掛的魚乾說:“你上次送的魚還掛著,已經成了魚乾,請你一起拿回去吧。”

下屬也是聰明人,第二次送禮看到上回送的魚已成為魚乾,自然就明白了上司的意思,只得慚愧而退,悄悄地把魚取走了。此事傳開後,南陽百姓無不稱讚,尊其為“懸魚太守”。明朝于謙有感此事,賦詩曰:“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內有懸魚。清風一枕南窗下,閒閱床頭幾卷書。”

看看聰明的古人“拒賄”都有什麼妙招!

無獨有偶,宋朝有一個叫劉溫叟的官員,他在朝中身居要職,常常有人前來送禮求升遷。

有一次,一個年輕人來到劉府,他自稱是劉溫叟門生,並送來糧草一車,說是感謝老師的栽培之恩。劉溫叟百般推辭,但那人就是賴著不走,無奈之下,劉溫叟只好收下糧草,隨即回贈一套華麗的衣裳,其價值高於一車糧草數倍,其意不言而喻。

那人見達不到行賄的目的,只好悻悻地離開了。此後,其他人再也不敢前來送禮了。

懸絲尚書

羊續的這個做法使得後代的官員們效仿好多年。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人送他一個雅號“懸絲尚書”。

當時,縣令袁毅官癮很大,為求升遷,到處行賄,掌管官吏任免、考核的吏部尚書山濤,自然更是他行賄的對象,送上絲百斤。

許多人都接受了袁毅的禮物,山濤不願讓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便先接受了,但“命內閣懸之樑上,而不用也”。

後袁毅事敗露,高官紛紛落馬,唯山濤安然無恙。

看看聰明的古人“拒賄”都有什麼妙招!

“懸瓜”

還有一個“懸瓜”的故事,那是褒揚北齊南清太守蘇瓊的。

南清府新任太守蘇瓊清廉之名傳遍遠近。退休回鄉的原樂陵太守趙潁對此心存疑慮,想驗證一下:“五月初,得新瓜一雙自送來。”

蘇瓊婉言謝絕,趙潁自恃年老強請,蘇瓊出於尊重老太守,“遂便為留,乃致聽事樑上,竟不剖”。

蘇瓊留新瓜的消息不脛而走,人們紛紛採摘新果前去送禮,到了蘇瓊家門口看見趙潁的瓜還在,送禮者望瓜卻步,紛紛離開。

看看聰明的古人“拒賄”都有什麼妙招!

懸鵝示廉

《明史》記載明代監察御史周新“懸鵝”示廉的故事,文字十分簡潔:“同僚一日饋以鵝炙(烤鵝),懸於室中,後有饋者指示之。”

烤鵝香噴噴,但周新硬是抵住了美味的誘惑,把它掛在了居室內;以後凡有人來送禮,便指指烤鵝搖搖頭,意思就相當清楚,從此再無人前來送禮,自討沒趣了。

看看聰明的古人“拒賄”都有什麼妙招!

懸魚、懸絲、懸瓜、懸鵝——古人懸物示廉,既不損送禮人的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名節,避免了落下受賄的壞名聲,是個兩全其美的聰明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